【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古老非遗与新媒体可以融合
——来自湖北省首届互联网与非遗传承高峰论坛的声音
  作者:宋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6-30 | 点击数:328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东方与西方,无论发达与落后,无论贫穷与富裕,文化传承生生不息……我们在知音故里汉阳宣誓,竭尽所能,带动更多的人保护我们人类的记忆,用我们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汪洋大海!”

  这是1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日在湖北省首届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峰论坛上发出的《非遗保护汉阳宣言》,也是武汉市汉阳区江欣苑这个以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闻名全国的农民社区在非遗保护道路上又一次大胆实践。

  早在2012年初,江欣苑社区以自身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舞(高龙)为引导,吸纳湖北省内众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商品化程度较低、传承人生存艰难的非遗项目入驻园区,建成了武汉高龙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入驻社区的非遗项目技艺有了传承,产品有了创新,传承人收入增加明显,市场正逐步扩大。同时,传承园将非遗项目聚集起来形成了发展的合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此建立产学研基地。尽管成效显著,但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党委还是心存隐忧:一是传承园非遗项目的影响力有限,了解、认知、喜爱的普通人群的基数太少;二是愿意学习非遗技艺并且能够踏踏实实学成的年轻人还太少;三是一些不适合在社区收徒传承的非遗项目,没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展示和弘扬的平台。于是,江欣苑社区党委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

  从今年初开始,他们投入重金,打造了以传统文化传播、非遗传承和生产性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专业网站。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表示,该网站的创建,就是为了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用他们最喜欢、最习惯的方式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变得更接地气。

  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朱进认为:“互联网加剧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作为被保护起来的文化,非遗是典型的弱势文化,互联网是年轻一代的东西,它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捷的方式实现传承人与受众的联系。没有互联网,非遗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

  为了进一步论证非遗与互联网的关系,江欣苑社区近日承办了湖北省首届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峰论坛。在这个有全国各地的多位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论坛上,“互联网+非遗”的前景得到了肯定和赞赏。

  据了解,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展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由政府建构的权威性的互联网平台,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一种是由研究会、协会主导的以传统文化研讨、交流为核心的互联网平台,如影响颇大的中国民间民俗网等;还有一类是分类更明确、研究更细化,以高校、研究机构为主体的非遗信息展示平台。

  与上述“高、大、上”网站不同的是,江欣苑社区创办的高龙非遗网站主要展示的是贴近百姓生活的非遗信息,无论是创新性的非遗产品、传承人的绝技绝活,还是社区居民“看非遗、学非遗、玩非遗”的精彩故事,都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注意。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孙正国看来,江欣苑社区利用自身特点,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有生活之根的互联网时代传承模式。对那些青睐网络的年轻人来说,非遗不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能够切实看到绝活、找到师傅、学到本事。

  武汉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张李义说,非遗项目就应该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加大宣传,从而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非遗。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让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将自己的技艺展示给年轻人,吸引他们的加入,以解决非遗传承中师资、生源信息不对称,传授成本高等问题。

  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感慨地说:“江欣苑是由几个渔村变成城中村,最后合并成社区的。合并后的社区没有文化传承,但他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文化凝聚到社区居民之中。这一点很不容易。”他认为,“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你不尽力保护它,不让它融入当代社会,它必然会消失。我们现在的保护工作,更多的局限于政府、研究者和传承人。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加快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结合,有朝一日,如果非遗保护能够扩大到普通的民众,那非遗才算是真正的活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5年6月29日第2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山花奖·民间文学奖”评奖活动启动
下一条: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举行举行《中国民俗学》结课展演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