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刘德龙:祭月风俗慢慢淡出生活
  作者:刘德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09 | 点击数:3552
 


  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如果单从团聚的角度讲,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现在中秋节的许多习俗与我们渐行渐远。

  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

  中秋节的形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这种习俗慢慢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节日。

  和春节一样,过中秋节原本是有很多习俗的,而且各地还有地域特色的习俗。除了吃月饼、拜月等共同习俗,像济南还有供“兔子王”的习俗,沂蒙山区在此日还有吃“大锅全羊”的习俗。

  可是,除了吃月饼,其他中秋习俗正在慢慢流失。现在中秋就只剩下吃月饼了,像“兔子王”这一盛行多年的民间手工艺品,随着老济南拜月、祭月风俗的消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这些习俗,实际就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如果这些习俗全没了,那文化也就没法传承了。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必须依赖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才行。当然我们要传承的不是愚昧的迷信的东西,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中承载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留存下来。政府可通过举办庙会、祭月拜月、学捏“兔子王”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活动,营造中秋气氛,为民众过节创造有利条件。

  社会上存在这样的观点:面对不断消失的习俗,无需过分紧张,应该“顺其自然”。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民俗内容也会随之变化,部分中秋传统民俗的消失,并不是“人们有意为之”,而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无需强行人为恢复,习俗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人为恢复也不会有合适的土壤。

  但保护民俗应该说是大家的共识,通过一定的形式载体,传承民俗文化,这还是主流观点。

  □ 刘德龙 (山东民俗学会会长)
     
  □ 来稿整理 本报记者 李钢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 2014年09月08日12: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永杰]激活民族传统文化之魂
下一条: ·乔建萍:传统村落 文化之根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静斯]北京地区中秋习俗考略
·[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
·[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