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曹保明:“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作者:宋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28 | 点击数:2816
 

  他一次次叩开木帮、挖参、淘金、狩猎人家的门,和他们一起生活、体验,精心地记录着这些也许会消逝的东北民间文化。30多年来,长白山的冰雪中不知道封存了多少他的足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多次表示,“每当年节,阖家团聚,我知道有一个人却在路上。他,就是曹保明。许多东北文化是他抢救下来、保护下去的”。

  曹保明,现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他是有着“行走”惯性的民俗学家,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停下来,我就浑身不舒服,容易生病”。

  “别救我呀!快捞我的小本……”

  东北有着众多即将消失、无文字记录的民间风俗。30多年前,曹保明便把研究视角投向了这方“宝地”。他没有成为“坐在安乐椅上的人类学家”,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间去倾听、记录。他在鸭绿江上与伐木工人一起放排,与被采访者交朋友,用真诚和机智开启调查对象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次次的“深度访谈”让他“收获颇丰”。

  从民间风俗的残片中寻找文化演变的轨迹是曹保明的理念。丰富的行走经历,让曹保明感受到为国家和民族留下一点东西是多么不易。据曹保明讲述,有一年春天,为了抢救长白山的森林木帮文化和长白山“森林号子”,他去长白县横山林场和木帮们一同放木排。当木排漂流到一个叫“门槛子哨”的地方时,一个大浪打来,把他打进江里。他不会水,拼命在江水里挣扎,写满了采访内容的笔记本也落在了水中,眼看就要被江水卷走。此时,工人们跑来救他,他却喊:“别救我呀!快捞我的小本……”

  后来,山里人把昏迷的他和小本一同捞出来。他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小本呢……”

  2005年,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他时问,“为什么让工人先捞你的小本?”曹保明说:“这是我的采访本,其上有我对几个80多岁老木帮的口述记录。我死了不打紧,一旦小本丢掉了,我对不起山里的这些老人,也对不起东北的民间文化呀!”

  2008年6月,由曹保明抢救的长白山“森林号子”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你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曹保明的“行走”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地踏查,实地记录。他认为“人类的诸多文化只有很少一部分被文字记载下来,更多、更重要的部分则传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形态上”。

  吉林省长白山区曾是清朝贡品基地,这里有一个“鹰屯”专门为朝廷驯鹰。曹保明认为,要保住文化遗产,必须要保护这种文化的“载体”——传承人。

  曹保明在走访中发现,赵明哲就是这样一个传承人,他的家族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满族“贡鹰族”(所谓贡鹰,就是向皇室进贡东北的鹰,让帝王们把鹰放在肩上展示威武)。

  讲到赵明哲,曹保明有些动情,“赵明哲的生活非常艰苦。他年复一年地上山捕鹰、驯鹰和放飞。一只鹰每天最少要吃八两牛肉,他却天天吃咸菜,即使数九寒天也还穿着露趾头的鞋,就是为了保留珍贵的狩猎技术和文化”。

  为了帮赵明哲御寒,曹保明给他做了一件皮袄,还鼓励他坚守传统文化:“你现在不单单是一个农民,你是中华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后来,曹保明把赵明哲的事迹上报给国家,2006年赵明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年,鹰猎文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大院,很有保留价值”

  对于学者来说,著书立说可以流芳百世,但曹保明却并不那么看重。他告诉记者:“作为学者,如果只是一味地在故纸堆中寻找历史遗迹,民俗学也就离销声匿迹不远了,这不仅要求我们这些学者走出书房,更要求我们有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

  2007年秋天,长春市老城的棚户区开始拆迁。有人告诉曹保明,有个“院子”兴许有些“保护”价值。那是一个有门洞的大院,有正房和东西厢房,青砖青瓦,屋墙东北角还有一座水泥炮楼。曹保明一眼认定,这是一处典型的东北汉族大户人家院落。

  据当地住户讲,这个院子曾是伪满皇宫守城部队一个营长的宅子,后来由一于姓人家居住。从建筑材料、房院格局、窗子木制花纹、门洞上的镶花雕画底板、古老的松木大门、门墙上的“灯屋子”(俗称门庙)等遗存来看,这是一处有100余年历史的“大户”人家的宅院,具有保留和开发价值。宅院距伪满皇宫不过500米,可成为伪满皇宫遗存文化群落的“配套”文化遗存。

  据当地居民介绍,宅院还有七天就要拆了。这可急坏了曹保明,写提案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情况紧急,曹保明立即给长春市市长写了一封信,并亲自送去。结果,市规划局第三天就去“于家大院”勘察,并将“结论”反馈给市长。他们认为“这个大院,很有保留价值”,“暂缓”拆迁。

  曹保明的行走记录了“明日黄花”的“森林号子”,保护了“步履薄冰”的鹰猎文化,保存了“‘拆’不我待”的老房子,这背后蕴涵的是作为学者朴素的求真求实的学术理念。诚如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的,“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走基层感言

  记忆遗产是人类的精神遗产,是一种观念遗产。对记忆遗产的考察,充分展示了一种新的学科进入方式和综合接受文化的能力,将对人类文化调查产生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第270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罗杨]满目青山夕照明
下一条: ·[唐晓刚]疾步哪知老将至──近记周巍峙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于海轩]从二人转包公戏看东北人的正义观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施立学 李丹]乌拉街满族文化视域下的东北乡村振兴·[刘晨]早期道教死后世界观念与“泰山治鬼”
·[邢天月]特殊的守护神:东北地区保家仙信仰特性探究·[江帆]乡愁背后:东北乡土文化的内隐结构
·[杨欢]《松漠纪闻》中有关东北的民风民俗·[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
·[刘路路]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的东北方言和民俗文化·[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在北京举办·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2019“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征文启事·“东北亚民间游戏文化论坛”筹备会暨 “民间游戏进课堂课程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
·[杨敬龙]宋代笔记中的东北地方方言与民俗文化举隅·[王雨蒙]论《医闾先生集》中的东北民风民俗
·2018东北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区域会议在蒙古国乌兰巴托举办·[马克·本德尔]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的民族志诗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