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廖可斌]回归生活史和心灵史的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廖可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01 | 点击数:6799
 


  编 者 按:2013年11月23—24日,《文学评论》杂志社、《文学遗产》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了“古代文学研究:视野与方法”学术研讨会,数十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本刊就此议题,约请一些专家撰写笔谈,以供学界参考。


  探讨古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可能对年轻学者和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已经成名的中老年学者,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甚至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且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他们一般会按照自己既定的研究思路和计划,将自己的研究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当然不排除他们仍然对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保持一定兴趣,在可能的情况下吸收一些新的信息,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某种微调,但要作出大的改变已很困难。只有个别特别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挑战自我的中老年学者,才可能“衰年变法”,在晚年还尝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学习和运用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创造新的辉煌。

  但对年轻的学者和学生,探讨研究视野和方法问题就非常重要。对古代文学研究以至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事业来说,探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尤不可少。现在上到七十多岁、下到五十多岁的这一代学者,享受的学术资源和条件之优越是空前的。中国自19世纪末期开始传入西方近代文学理论观念,后来又有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老一辈的学者,以他们出色的智慧,吸收这些思想资源,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作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当时的研究人力有限,加上客观环境动荡不宁,他们的很多研究工作都还是点到即止,来不及完全展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新一辈学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对安宁、开放,获取各种资料也日益便利,他们能充分利用上述几方面的思想资源,同时又吸收近几十年来西方现代和后现代的思想资源,并借鉴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完善的学术研究规范,充分展开研究,或系统整理文献,或创建理论体系,“新知趋邃密,旧学转深沉”,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这一辈学人几乎把到目前为止能用的学术资源都用过了。新一辈的学者和学生如何能走出新的道路,古代文学研究事业如何能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严峻的问题。因此,现在功成名就的一批学者,不能因为自己对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的需求不太迫切,而轻视甚至不负责任地嘲笑这方面的探讨。

  就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而言,影响巨大的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指出,学术研究范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旧的范式的阐释、分析功能发挥殆尽之后,必须探索新的范式。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历史学界借鉴西方当代史学的理论观念,实现了社会史转向,即从以政治史、军事史研究为主转移到以经济史、生活史、民俗史、文化史等的研究为主,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形成了不少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改变了人们对历史图景的认识。在思想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社会化转向,从研究精英的、经典的、逻辑的思想史,到研究普遍生活中的一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葛兆光教授的《中国思想史》即是这一转变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相对来讲,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研究范式和方法不太敏感。是否也可能出现回归生活史、心灵史研究的转向?

  提出这一问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古代文学以至整个文学研究的性质、目的和意义的理解,一是对目前古代文学研究现状的观察。

  目前的古代文学研究是存在危机的,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即重复、琐细和疏离,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关于重复。目前流行的平面的研究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划分地块的做法:个人──家族──群体──流派──地域──时段──范畴──文献等等,但地块总有划尽之时。前些年,一方面是因为海外学术研究的影响,一方面是受内部拓展的需要,研究视野和方法曾经有过一定转变,如重视艺术形式(音律、节奏、句法、文体)、文学传播、文学接受、性别研究等,带来了一定新气象,但毕竟空间有限,马上就形成了新的拥挤。

  一般都认为,宋代以上文学的研究已比较深入细致,元明清文学还存在较多有待开辟的领域,因此现在元明清文学成为热点。实际上在元明清文学研究领域,也已显现比较严重的拥挤和重复。据周明初教授发表在《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的《走出冷落的明清诗文研究──近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述评》,近三十年来明清诗文研究专著出版情况:1980—1989年,共有四十八种,年均近五种;1990—1999年,共有一百二十一种,年均约十二种;2000—2010年,共有四百种以上,年均约四十种。其中,2000—2005年,共有一百六十四种,年均约二十七种;2006—2010年,共有二百三十六种以上,年均约四十七种。成果量在以加速度迅速增加。如关于流派研究,近十年以来,即有流派研究著作三十二种。明清时期的重要诗、词、文流派都有研究专著问世,如铁雅诗派、吴中派、浙东派、江西派、茶陵派、明中叶吴中派、复古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云间派、毗陵诗派、湖湘诗派、梅里词派、柳州词派、吴中词派、常州词派、临桂词派等。其中关于公安派、桐城派各有五部专著和论文集;关于常州词派有四部专著;关于茶陵派和竟陵派有两部专著。不是说这些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已经不能研究了,问题是如果研究范式大同小异,甚至都叫“某某派研究”,如何能避免重复?怎能出新?

  关于琐细。按照老的思路,路就越走越窄,选题越来越小。有些不太重要的作家,也有专门研究的论著;研究的时段越分越小,原来有明前期、明中期、明晚期、明末清初等概念,后来又有洪武朝、永乐朝、嘉靖朝、万历朝等概念,现在则有了嘉靖前期、嘉靖中期、嘉靖后期之类概念。对较短时段的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不失为一种新的研究角度,但如果这类选题太多,而又只是把研究内容细化,不能上下贯通,就没有太大意义。

  元明清诗文研究以至整个元明清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先秦到唐宋现存的文献资料都有限,任何一个细小的新发现都可能很有意义。元明清文学研究的特点是个案多,作家、作品浩如烟海,如果我们随便找一个作家、一些作品进行研究,可能也是“填补空白”,却不一定有多大意义。因为有些地块虽然还是空白,但那里本来就没有什么矿藏,不可能挖掘出什么东西。因此从事明清文学研究要有特别敏锐的问题意识,选择的研究对象可大可小,但必须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知识分子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这样的研究才富有意义。这可能是从事明清文学研究者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强调这一点,对明清文学研究健康发展非常必要。

  元明清文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状况,在先秦到唐宋文学研究领域也同样存在。如现在研究这些时段的博士论文选题,有“后代某位诗人对前代某位诗人的某种诗体或某种题材的诗歌的接受”这样的题目,显然也日趋重复和琐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7月21日 07:10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祥军]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
下一条: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相关链接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王加华]个人生活史:一种民俗学研究路径的讨论与分析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雪堂]到民间去:一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洪长泰:《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于晓雨]个人生活史之于民俗学的重要性
·[吕书宝 李建荣]古代文学文献与民俗·[沙野]汪玢玲民俗学研究的古代文学底色
·汉学人类学视域下的民众日常生活史研究·[常建华]生活史给史学研究带来新视角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年节生活史变迁:礼尚往来
·“中国日常生活史的多样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举行·[王家范]“国家”驾驭“社会”的政治术
·王平凡:多少风雨事旧时月色中·日常生活史:从城市地图到清明上河图
·[杨善华 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2006年度古代文学研究现状
·日常生活史: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