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王洪震]汉家傩事
  作者:王洪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5 | 点击数:4128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代每年都在年终腊八的前一天举行大傩,这是政府行为。按照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傩”为阴气,到了腊月,“日历虚危,有坟墓四星之气为厉鬼,随强阴出以害人”,所以要举行大傩以驱除之。

  大傩是一种集体进行的驱逐疫鬼的仪式。傩礼的“傩”,本写作“难”,也读“难”(去声),有责难、发难之义,表示驱疫活动是一种攻击性行为,目的是为了驱逐引发疫病的疫鬼。

  傩,是上古初民用来驱鬼除疫的一种禳祭活动,这一活动来源于上古人类对于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上古初民认为,世界上有神秘力量存在于普遍的事物与现实之中,人们如果掌握这种神秘力量的法则或密码,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方法(法术)或消极的方式(禁忌)来应对。这种法则一般是依靠联想而发生效力的。这种原始思维,使人们常常把神秘的感受表现为神秘的形式,以驱除鬼疫,确保安宁。傩仪就是这样一种祭祀活动。其特点是主祭者头戴狰狞可怖的面具,装成凶神猛兽的模样,疾舞狂歌,以使鬼神惧怕,从而达到驱鬼保平安的目的。

  先秦时期,大傩已经出现,这是驱逐疫鬼的一种巫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礼俗。先民认为,疫病是由恶鬼造成的,在季春、仲秋、季冬举行仪式,可以驱除疫鬼。据《吕氏春秋》记载,季春为“国人傩”,仲秋“天子乃傩”,季冬则为“命有司大傩”。

  与先秦古俗相比,汉代傩礼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举办的次数由每年三次改为每年一次,在十二月腊祭前一日举行。东汉学者高诱说:“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驱除是也。”二是由典型的巫术形态向节日礼俗形态演变,巫师仍在其中充当重要角色。《后汉书·礼仪志》就描述了东汉岁末宫中举行大傩仪式的情形。

  大傩是汉代一项重要的祀典,即使是在国家财政困难时也未取消,只是缩小了规模。比如,安帝永初三年(109年),由于“阴阳不和,军旅数兴”,邓太后下诏,在年终“飨遣卫士勿设戏作乐,减逐疫侲子之半,悉罢象橐驼之属。丰年复故”。

  张衡在《东京赋》中用文学语言描写了洛阳城内大傩礼的壮观场面。其中谈到,大傩礼有以苇帚扫疫气、以桃弧棘矢射疫鬼、以石子投击疫鬼等仪式。《后汉书·礼仪志》刘昭注引《汉旧仪》说:“方相帅百隶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这说明驱疫活动中,还要击土鼓、投赤丸、撒五谷等。

  南阳画像石的《大傩》图,右边刻一白虎,白虎上乘一仙人,仙人正张弓射前边的怪兽,怪兽回首显得惊慌失措。怪兽左侧刻一朱雀,展翅欲飞,并且曲颈回首欲啄怪兽之尾。画面正中刻一仙人,头戴斗笠,身着短衣,肩生双翼,两手舞动,呈飞行之状。仙人的左侧刻方相氏,嗔目张口,赤身裸体,下蹲作驱魔状。整个画面左侧为一应龙,在云雾中飞腾。应龙右边亦刻一大雀。研究者认为,这是一个除夕日举行的驱除疫厉之鬼的禳祭仪式。

  汉画像石中的方相氏通常是这样一种形象: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张口,赤身裸体,下蹲,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

  《后汉书·礼仪志》中的“大傩”条有精细描述。傩仪之礼,不仅用于节日,而且用于丧葬,连天子也不例外。天子死,方相氏亦在棺前先行,“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欧方良”。于是,上行下效,就连普通百姓的丧葬仪式里,方相氏也亲临一线,派上了用场。

  汉代的祓禊风俗也是一种祈祷弭灾去病的仪式,乃殷周巫觋之遗风。《周礼·春官》云:“女巫掌岁时,祓除衅俗。”祓除由女巫主持,在三月上巳日那天沐浴除灾祈福。《后汉书·礼仪志》记有“祓禊”,说“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其用意也是以洗濯消灾祈福。刘昭注:“《韩诗》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祥。”可见,东汉祓禊还学习古代女巫用香薰花草沐浴,去病患,除鬼魅,作祈禳。最晚至东汉后期,五月五日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祭神驱疾活动已经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4年7月1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朱大可]被篡改的中国神话
下一条: ·[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相关链接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马盛德]仪式与舞蹈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
·[杨延平]汉代西王母神画嘉禾图像再探·[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徐鹏飞]生长与式微:农村丧葬仪式的变迁·[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裴新华]大宾与“先生”:仪式专家的知识融合实践
·[宁祥文]开锁仪式主持者身份的建构·[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林诗瑶]婚嫁仪式中的身体实践与身体意义·[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