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河北非遗“缂丝”民间传承人:技艺传承令人忧
  作者:吕子豪 董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03 | 点击数:8796
 


  中新网保定2月1日电 (吕子豪 董莹)2月1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二。当日上午,中新网记者走进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州缂丝”技艺发源地河北省定州市孟家庄。在“定州缂丝传习基地”活动室,年过40岁的程苗欣正坐在织机前,不停地换梭织纬,“编织”着一幅花鸟图。

  其实,挂有“定州缂丝传习基地”牌子的院落,正是“定州缂丝”的唯一传承人程苗欣的家。院内干净、宽敞。正对大门有七间北房,其中的三间是程苗欣一家三口日常居住的地方,另外的四间为缂丝基地活动室。在院子东侧,还有四间厢房,主要用于纺织缂丝和展览作品,室内正中央摆放着三架织机,在南侧的展示柜上和墙壁上张挂着程苗欣近五年内“制作”的十几幅缂丝作品。

  程苗欣说,缂丝技艺是婆家传下来的。以前老人们织的时候,自己常围到边上看,时间久了,就特别想试试。学习中曾遇到过很多困难,是不断查阅资料,还两次专程跑到苏州学艺,之后才慢慢步入了正轨。

  程苗欣称,好多人并不知道缂丝是什么,其实它是一种织物,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较粗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用织机织成。缂织时,先要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放上要织的图案,然后用毛笔将下衬的图案依样在经丝上勾画出来,并将熟丝色线摇绕至梭子中的竹筒上,再将线筒装进梭子,一系列工作准备好后,就可以分块缂织了。

  “同一种色彩的纬线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不必穿过整个幅面。”程苗欣边拨压手中的梭子边向记者解释。

  程苗欣说,缂丝的用途很广泛,她缂织的《牡丹图》、《蝶恋花》等作品,主要用于鉴赏和收藏,也可以织服饰、手卷、手提包等。

  提起缂丝技艺的传承,程苗欣面露无奈之色。“过年了,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大都回到了村中,闲暇时有人过来看看,甚至还有人试学过几天,但最后都因为没耐心或感觉太枯燥等原因而放弃。缂丝技艺是定州、河北乃至中国的宝贝,千万不能让它失传了。”

  程苗欣表示,计划春节过后把自己家里的七间房整置一番,将展厅和工作室区分开,并打算招一批学徒,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给更多人。“只要有人学,我就把所会的技术都教给大家。”

  程苗欣的女儿郭菲在一旁插话:“我学了快一年了,刚开始也坐不住,但真正投入进去了,就会慢慢喜欢上的。”

  定州市孟家庄党支部书记郭昌称,虽然缂丝的发源地在孟家庄,但此前村里许多人也只是听说过缂丝,真正知道的并不多。近几年,村里开展了文化艺术节、“非遗”展演等活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缂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这项“遗产”传承下去。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以“通经断纬”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纹图案像镂刻一样的高档手工艺品,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宋代缂丝最富盛名,当时“河北定州所制最佳”,“宣和时期制作最盛”。缂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价值,一直成为帝王和贵族追捧的对象。“定州缂丝”于2013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州市孟家庄遗存有宋代缂丝工艺家沈子蕃展馆、沈子蕃文化广场等。(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4年02月01日 13: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省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
下一条: ·[林继富]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