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韩雷 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
——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
  作者:韩雷 杜昕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0-18 | 点击数:148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居住空间认同与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2BSH040)、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11YJA840002)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一般项目:《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以温州楠溪江古村落为例》(10CGSH06YB)阶段性成果。

  [1](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1页。

  [2]本段文字参见李盛仙、李盛献编著的《楠溪江古村落——苍坡》,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5页。

  [3]访谈对象:李姓书记,50多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4日下午;访谈地点:在从村西边庙里出来回到村里大宗祠的路上。同时参加访谈的还有黄涛教授。

  [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764页。

  [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6]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王芃、徐隆德译,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1-33页。

  [7]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四,农民,35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8]访谈对象:李氏媳妇,农民,50多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4日。

  [9]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二,农民,42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10](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389页。

  [11]Mary Hufford, One Space,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50.

  [12]参见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3]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the City(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0), p.84.

  [14]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15]访谈对象:李氏兄弟老四,农民,35岁;访谈时间:2012年7月5日。

  [16](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171页。

  [17](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18](英)John Urry:《游客凝视》,杨慧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9]Hufford, One Space, Mary many places,American Folklife Center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1986, p.74.

  [20]董桥:《英华沉浮录》(二),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1]梁宗岱:《宗岱的世界·译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3页。

  作者简介:韩雷(1970-12),男,安徽省颍上人,博士,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秋]从婚姻、养老、人口的变迁谈古民居保护与古村落社区发展
下一条: ·[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
   相关链接
·[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平锋 丰滢]新加坡华语话剧与华人认同的在地化共变
·[马栋梁 郑璇]侗族劝世歌的和谐之道:文化认同下的柔性治理·[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廖宇婷]融合性·庇护性·想象性:《格萨尔》民族信仰的三重属性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
·[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