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基地与中心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机构基地与中心

专家谈民俗保护:应积极探索学界和地方政府合作新模式
  作者:记者 吴振东 翟永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6-23 | 点击数:3678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本网资料照片 宋颖 摄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吴振东 翟永冠)对于一些兼具研究和商业价值的传统民俗,往往是学术机构重保护,地方政府讲开发,如何实现二者双赢,最终助力文化传承?近日,多位民俗专家在京表示,应积极探索学界和政府合作保护传统文化的新模式。

  “《中国端午节》出版座谈会”22日在京举行。这部于今年6月出版首发的六卷本丛书收录了迄今为止有关端午节最重要的史料、图像、研究论文,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资料,是端午节乃至中国传统节日研究领域最大的一套知识集成。该书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嘉兴市委、市政府协议合作编纂,这种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的合作模式,被看作是一次保护“非遗”的成功探索。

  “学者有发掘、整理珍贵史料的责任,地方政府有弘扬当地传统文化的需求,老百姓也有传承古老民俗的渴望。通过合作,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保护和商业价值开发的最佳平衡点。”丛书总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刘晓峰表示。

  嘉兴端午事象纷繁,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的深厚背景。2011年,端午节(嘉兴端午习俗)被选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中国端午节》(嘉兴卷)直接来自于中国民俗学团队历时两年的田野报告,不仅获得了珍贵研究资料,也进一步展示了嘉兴端午民俗的深厚底蕴。

  尽管端午节早已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不少专家坦言现在的端午节过成了“粽子节”,更多独具特色的端午元素被忽视了。“另一方面,在‘申遗’成功后,如何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人工化,甚至借创新之名篡改民俗,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表示。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认为,学界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可以固定下来,并予以推广,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国有两千多个县,这种模式充分挖掘各地特色。”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周小璞表示,不少基层“非遗”保护者缺乏学术和理论指导,对保护标准、目标和资料收集、展示、利用的认识和能力相对薄弱,应把学界跟基层工作者之间的渠道建立起来。

 

【相关报道】

专家: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合作成非遗保护新模式

中国新闻网 2013年06月23日 16:26

  中新网北京6月23日电(刘欢)近年来,各地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申遗工作一旦成功,保护工作似乎也就此终结,“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普遍存在。22日,多位民俗专家在京表示,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合作成为非遗保护新模式。

  “《中国端午节》出版座谈会”22日在北京举行。六卷《中国端午节》收录了迄今为止有关端午节最重要的史料、图像、研究论文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民间文学、俗文学资料,是有关端午节研究最重要的知识集成。该书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议合作编纂,这种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的合作模式,被认为是保护非遗的良好典范。

  尽管端午节已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中国民俗学会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对端午节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现在的端午节已经过成了粽子节,我们在市场上能看到粽子,却看不到香包、艾草等端午元素。”在申报成功之后,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人们面前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陶立璠认为,学界对于端午节的资料整理、挖掘和普查工作,有利于端午文化的传承和应用。他建议将《中国端午节》中的端午节元素,比如端午节的仪式是什么样的,用了哪些道具等梳理出来,配合政府、商业、旅游的运作。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在研讨会上表示,学界和地方政府的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固定下来,并予以推广,用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国有两千多个县,这种模式可以各地开花,各有特色。”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周小璞则认为,“重申报、轻保护”的现状与遗产教育有关。基层的非遗工作者缺乏学术和理论指导,在申报完成之后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做。而学术界的人才又过剩,往往有很多人改行,应把学界跟实践者之间、基层工作者之间的渠道建立起来。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3年06月23日 21:51: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端午节》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下一条: ·《中国端午节》丛书在嘉兴首发 填补民俗研究空白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郑青]中日端午民俗中菖蒲文化流变考察略
·[叶涛]在“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端午与美好生活”2022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
·抗疫背景下,凸显端午民俗特殊文化意义·“端午与文明生活”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