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邓启耀:电影传播文化 首先要拍得好看
  作者:周豫 高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18 | 点击数:3793
 


  人物名片:邓启耀,主要研究民俗学、影视人类学,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调入中山大学前曾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讲授课程。
 

  近来,不少以中国古代文物、书画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夺宝题材电影正在热拍或即将上映,如电影《十二生肖》就是以文物十二兽首为原型,《富春山居图》更是以黄公望名作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这一新闻事件作为故事背景虚构的形似007电影的夺宝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面向全球市场,得到了海外不少采购商和电影行业人士的认同,有人认为,它很可能再次掀起类似于电影《卧虎藏龙》所引发的中国文化热潮。

  究竟这类电影对普及文物知识的作用有多大?作为一次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努力和尝试,对我们又有何借鉴意义?就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艺术人类学和民俗学教授、博导邓启耀。

  “盗宝”只是由头,电影重在娱乐

  南方日报:像《十二生肖》这种文物、夺宝题材的电影是否对普通人加深对我国古代文物了解有积极作用?

  邓启耀:我认为会,但没必要特意去强调这种作用,就如同我们去看侦探片,大家也许会对犯罪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一样。这类夺宝类电影其实之前也有不少,片中涉及的文化、文物只是个由头而已,这是这类影片的一大特点,这类盗宝、探险等题材片也不是新事物,当然拍得好看对人们的吸引力就更大。

  毕竟电影从业人员并非专业的文博类专家,在拍摄和剧本写作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漏洞,这样就需要他们请一些专家来把关,影片会显得更真实,破绽和矛盾也会相对较少。相比之前盛行的鉴宝类节目,电影更是一种娱乐,虽然鉴宝节目也有一定娱乐性,但我认为真正的鉴宝活动不会像电视上搞得那么草率,鉴宝很需要功夫,专家有时都会看走眼,所以更要有严肃的精神。

  南方日报:学术上的研究跟电影上的渲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作为通俗文化要被普通大众接受,它可能会做一些处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邓启耀:考古学开玩笑点说就是“合法的盗墓,专业的捡垃圾”,并非像电影展示的那样有很多金银财宝,更多的时候只是在废墟里寻找古人扔掉的一些垃圾如城墙的废片、石头、古人使用的一些贝壳、破损的陶片等等,从中研究古人的饮食结构和部落结构等等。中大考古学也经常去进行一些考古研究,真正的考古学家的勘探工作更多的是辛苦、枯燥。但是,大众看到的大多是宝贝发掘出来时那些振奋人心的一幕,其实背后的工作是很艰辛的,但电影却不能这么无聊,它作为通俗文化必须要被普通大众接受,所以会跟警匪、探险等元素结合在一起来增加吸引力。

  拍电影也要有知识储备,需人类学团队参与

  南方日报:曾经一部电影《夺宝奇兵》引发了中国不少亿万富豪在海外狂购流失文物,在您看来,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哪些原因所致?

  邓启耀:他们把钱用在为社会国家购回文物上,值得称赞、鼓励,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避免上当。其实兽首在艺术、文物的价值上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所以我们更要有专业的眼光,光凭热情容易上当,也容易得不偿失。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相关艺术活动,都要有一些专业的知识储备,像《阿凡达》虽是纯粹想象的东西,但其中包含很多人类学知识,一定有很多人类学团队参与,具有很强的人类学素养。

  南方日报:这些年,不少文学、影视创作都将视野投向了文物,这是否也说明了人们对待文物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也表示了这一代人对文化文物保护的重视?

  邓启耀:人们历来对文物很尊重,这是中国的传统。搞古玩、艺术收藏家历代都有,人们的态度并不会因为电影有所增加或减少。电影做得好可以接近艺术,做不好的就给大众娱乐,也没什么坏处。影视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可能会引起一些发烧友、粉丝的追捧,但这只是面上的“热”,就像一些流行的东西,不能太较真。当然人通过大众传媒等途径会慢慢的、潜移默化的,不断提升文化素养,这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

  文化“走出去”,质量水准是关键

  南方日报:中国文化一直都在寻求“走出去”,不久前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富春山居图》的制作完成度和文物、夺宝题材类型都被认为符合美国主流市场的需求,在您看来,这类电影能够“走出去”的原因是什么?

  邓启辉:最重要的是要拍得好看,符合大众口味,拍不好看,再加上伟大的标签也没人理,我们需以平常心态来面对这些电影。这部电影采用了“中国式合作”模式,导演具备海外学习背景,也聘用了外国人,多一些国际视野是好事,这是一种运作方式,不仅在电影,在其他传播形式上也逐渐变得非常普遍了。

  南方日报: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让中国文化价值观更好地得到传播?

  邓启辉:这是个很漫长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判断我们的价值观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其实,中国一些涉及到文学、艺术的作品和活动已经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包括像一些民间文化团体,虽然不是官方活动,但在人性的层面做了很了不起的工作,得到了世界的尊重。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经没有办法阻隔了,包括孔子学院也在世界范围内努力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无论是官方或民间的传播,既不要觉得太了不起,也不要觉得不值一提,这都是整个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个方面,关键是要把它做得好一点,质量要有水准,无论是电影,还是学术交流。

  南方日报 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高荧

 

  文章来源:CNTV-南方日报 2012年12月17日 11:11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乌丙安:中国非遗保护应“还俗”民间
下一条: ·陶立璠:民俗摄影应和田野调查相结合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