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黄涛]春节的现代传承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2-11 | 点击数:11869
 

  春节的现代传承

  Current Inheritan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 Days

  黄 涛

  HUANG Tao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Deputy Head of Chinese Branch,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sian Folklore;

  Professor with 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传承”是民俗学的一个关键词。与文化的其它部分相比,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大程度上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方式。拿过年习俗来说,我们各人脑中关于年的印象、习惯有多少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呢?还不是从小跟着长辈过年,耳濡目染而来的吗?这种传承方式的要害是不能断代。比如近年来很多城市青少年不喜欢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觉得它们老土、落伍,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觉得它们时尚好玩,这样下去,等他们做了父母以至祖父母,就很可能不会将传统节日传给后代子孙,这样我们的传统节日就真的近于衰亡了。节日习俗的传承一旦断代,将来再想捡回来,成功的概率是很小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讨论或说明。许多人可能有这样的想法:这些传统节日是否真的老土落伍、不适合现代社会?它们来自农耕社会是不用说的,如果它们已经老土得掉牙、掉渣了,我们80后、90后为什么非要过它,引进那些浪漫轻松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更适合现代社会吗?这种想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按着国际通行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这些想法无疑是错误的,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见解。不过要比较全面地阐明其中道理,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在这里我们先拣要紧的地方说一点。文化多样性乃人类文明进步的本源。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肯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才能维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实例和学理上看,经过调适更新,它也完全能够适应并有益于现代社会。就拿吃的事情来打比方。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麦当劳、肯德基刚刚在北京街面上出现,当时很多人觉得这种饮食新奇、便捷、干净、雅致,而且口感很好,在里面吃一顿,隐隐觉得是一种很奢华的享受,如果里面能喝白酒,都想把它作为正式的请客宴席了。但是过了几年,也就把它当作快餐的一种了。这类洋快餐自然有其优势,丰富到我们的饮食体系中无疑是件好事;但是我们决不能用它们来把我们的中式餐馆全部取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街上的餐馆全是麦当劳、肯德基,那将是多么乏味,连这些洋餐馆的经理们恐怕都要腻歪了。现在我们的餐饮体系就很好,各地的特色饮食都有,也间杂着欧式、美式、韩式、日式甚至非洲式的餐馆,就让爱吃馆子的人们觉得很有口福。我认为,洋快餐与中餐的关系就像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关系,如果吸收进几个有特色的洋节也无不可,但只能是用它们来丰富我们的节日体系,而不是在此同时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扔掉。麦当劳不爱吃了还可以改吃北京烤鸭,洋节不爱过了却未必还能过回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一个群体的节日习俗如果失传了是很难再捡回来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黄涛的博客

上一条: ·[陈连山]论科学至上主义到春节习俗的破坏
下一条: ·[笔谈]春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变异与保护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