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唐卡艺师西合道:别让唐卡艺术走上炮制之路
  作者:记者 卢彦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9 | 点击数:4345
 

  中新社青海同仁县9月8日电 题:唐卡艺师西合道:别让唐卡艺术走上炮制之路

  中新社记者 卢彦蓉

  谈起唐卡艺术的发展前景,原本谈笑的西合道突然眉头紧锁,用沾满颜料的右手迅速地卷起一根烟,深吸了一口,“要我说,若是没有诚心、不会静心、不讲缘分、不懂藏文化,就别自喻为艺师收生带徒,别让唐卡艺术走上炮制之路。”

  西合道是土族人,生长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下吾屯村,7岁时从师学画唐卡,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和文革时期的打压,却从未间断。2006年他被国家认定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被邀请赴法国、日本等国开办个人唐卡作品展览。

  西合道所在的“吾屯”自古就是唐卡、堆绣、壁画等藏族文化艺术的聚集地。藏语中,同仁一带被称为热贡,所以,“吾屯”艺术又被称为热贡艺术。2009年,热贡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以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最负盛名。

  但对西合道而言,热贡唐卡的盛行喜忧参半。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唐卡艺术的盛行,热贡地区几乎家家作画,人人从业,有很多外国人也慕名来买热贡的唐卡,一副好的作品可以标价高致几十万美金。“唐卡”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连同西合道自己,也因为画作唐卡盖起了二层小洋楼,开上了“东方之子”汽车。

  然而,让西合道忧心的是,唐卡的商业化发展造成传统唐卡艺术的迅速流失。“比如,以前我们画火焰,会燃起一个火堆,观察火焰的形状、色彩变化,然后才能着笔。而现在很多人为节省时间,只需要从电脑上打印一张火焰的图案,在上面描摹即成。”

  在传统的热贡唐卡里,对于画作的比例尺度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开始做画时要先画出主要的定位线,然后采用中心构图法或叙述性构图法,用碳条或碳笔描绘出佛像的轮廓。素描时,要先画主佛,后画上、下佛像、菩萨、上师、护法神等。

  同时,按照经典的规定,在绘画佛像唐卡的时候,必须洗涤洁净,以示对宗教的虔诚。作画期间,画师必须严守戒律,保持心灵上的洁净,一支香的香烟必须达到垂直一尺高时才可开始做画。

  作为传统画师,60余年来,西合道从未乱过这套章法。但据他介绍,近年来由于唐卡销量的大幅度上升,唐卡作品也开始批量生产。有很多20岁出头的画师就开始收徒,许多描摹作品入市,并且价格不菲。

  “只有艳丽的颜色,毫无灵魂可言的作品只是一个无生命的炮制品。”西合道认为,做一个好的唐卡艺师,一定要具备“天赋”和“缘分”两个因素,天赋是指自身对于唐卡艺术的热爱,缘分是说要对藏文化有认识和理解。“因为,唐卡并不是简单的工笔画。它是宗教、文化、信仰与艺术的至上结合。”

  为了能将传统的唐卡艺术及文化完好地传承下去,西合道自己出资近300万在自家院子的东边建起面积近100平米的唐卡文化博物馆。据他介绍,博物馆还有15天就可完工,除了陈列自己的唐卡作品外,他还会将唐卡艺术的历史资料存放其中。“没有牌子,不设门票,我的博物馆谁都可以进来参观,只要是尊重和热爱藏文化的人,我都愿意和他做朋友。”(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年09月08日 11:3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与“忘却”对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们
下一条: ·[屈永仙]传承傣族诗歌的女人们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