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刘大先]一位花儿传承人的启示
  作者:刘大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4605
 


  进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由永靖转到东乡至临夏市,一路黄土漫漫,童山濯濯,道路在山头岭间盘旋曲折,旁边即是万丈坡崖。从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山势并不陡峭,却是斜拉下去无可逆转的山坡,一层一层形成波纹样的梯田--这是大地的纹路,会引发观者雄浑壮阔的联想,仿佛中国坚硬而瘦癯的肋骨。

  光秃秃的崇山峻岭之间唯见零星的山坳间执拗地散布着一块块绿地,那是农民利用任何一点可见的稍微平坦的土地种植的小麦和玉米。路边最常见的作物是开着白色小花的土豆,这是一种卑微而顽强的作物,能够在如此干涸缺水、养分匮乏的土壤中生存,如同这里的居民。面对这样的风土,一个外来者不自觉地会为生命的强悍而感动。

  我要调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传承人、东乡族老人马金山,就在临夏州和政县松鸣镇科托村。松鸣岩是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的主会场,被列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

  马金山以唱花儿筵席曲出名,以会各式乐器为特色。不过,如果他只是个唱花儿的能手,也没有特别之处,因为那样的歌手遍布在四乡大野之间、山林河谷之中,他的特殊之处在于有着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自主创办了花儿艺术传承学校,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自筹资金,从个体家庭传承入手,逐步扩大影响,波及邻里乡亲及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花儿是从农田和山野里产生的民间艺术,主要是口头传授。一个好的歌手能唱好的调子也就二三个,最多不超过十个。对有一百多种曲调的河州花儿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唱。唱得好的“花儿把式”,都是在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前辈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

  现在,传统的乡村生活结构逐渐被打破,年轻人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了。这使得花儿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其最核心的传承载体--人。

  现实是,地方政府在宣传推介花儿方面投入不足,传承人感觉待遇差,不愿加入艺术团参加演出。艺术团培养出来的好演员,也大量流失。

  在这种大背景下,马金山作为一个传承人,其个体的努力对于花儿的存亡绝续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马金山的个案可以看出,一个非遗传承人从其自身的动机而言,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助,但这并非关键因素,因为马金山每年可以从政府领取1万元的津贴,但是他操办的花儿艺术学校,是个非盈利机构,前后自己已经投入几十万元。区区1万元津贴一次“花儿会”就用完了,光学校冬天的取暖费就要5000块钱。

  这种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支撑马金山继续做下去的理由可以从第二点得到解释,即荣誉。在调查中,马金山最骄傲的是自己获得的种种荣誉和称号,他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可能超过物质与功利的向往。在他的家中,他将获得的各种奖状和证书一一拿出来让来访者看,并在其中得到满足。

  第三,对于本族群文化的守护和“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性想象存在的认同,是马金山的继承与传播富于活力的更深层原因。英国伦敦大学有个博士生每年都来此地访问他一次,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国,每年也会有十几个相关的研究者与其他机构慕名找到他,这也是让他感到自豪的地方。

  马金山的传承,从功能上来说,一是传播了传统的真善美品质。作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的花儿没有淫猥鄙俗之词,多是劝善求真的渴望。第二是弘扬主旋律。他现场给我们唱了个香港回归并引申到台湾回归的唱词,妙趣横生,颇能见一般西北农民的看法。三是在社会文化结构中起到保留多元文化因素的作用,不至于让所有的娱乐生活都被电视、电子游戏或者凤凰传奇这样的流行文化所占据,虽然后者来势汹汹,貌似已经难以抵挡。

  最后,从价值上来说,花儿本身就有作为文化遗产的教育、审美、认知价值,这是马金山传承花儿的行为同其他传承实践共通的地方。作为一个隐隐然的民间平民“文化英雄”,马金山在社群共同体中起到了凝聚与团结的作用。马金山其人其行的示范作用,显示了多样性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复兴的意义所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传拓名家讲述技艺传承
下一条: ·吴品仙:无偿传歌40载 侗歌声飘海内外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
·[涂慷]大美工匠·[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
·[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黄绍祖]战疫形势下中国徽州菜传承的应对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文旅部非遗司: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