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唐卡,那一眼的千年绚烂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尹欣   摄影/图:尹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9 | 点击数:12373
 


  采写/本报记者 尹欣

  提到文化遗产,人们脑海中可能会很自然地闪现出这样的字眼:“固化”、“寂寞”、“消亡”……
  而同样作为文化遗产的唐卡,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价格翻番、订单不断、成为投资新宠,这样的遗产,似乎生存无忧,继承无虞。
  那么,金光背后,唐卡铺就的是一条怎样的传承之路?其中是否也有隐忧与遗憾?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唐卡之乡──青海热贡。

 

  车子从西宁驶发,近三个小时,一路山河随行。

  经过一片红黄蓝绿的经幡,出现一座山崖,一幅彩色佛像画将其绚烂铺满。

  同行的藏族朋友告诉记者,这里就是被称为 “金色谷地”的热贡。唐卡,便是这“金色谷地”的霓裳。

  车子在有着“唐卡画师村”之称的吾屯下寺村口停下。第一眼望去,满眼土黄,院落是泥巴砌的,土路坑洼。千万别因为没有见识到“金色谷地”的金色而失望,因为随手推开一家院门,等待你的,都可能是深藏不露的金色光芒。

 

  一幅唐卡作品,承载的往往是画师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的光阴

  刚过村口,便是唐卡画师夏吾万代的家。

  推开大门,迎面停放着一台罩着车衣的轿车。“这几年,村里人画唐卡发了,好多人家都买了汽车。”同行的藏族朋友,笑着介绍。

  午后的阳光洒在小院里,投射在靠墙一幅尚未完成的唐卡上,藏乡的土黄色调顷刻四散。

  起初,夏吾万代有些拘泥,讲话节制。可一聊到朝夕面对的唐卡,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夏吾万代告诉记者,“唐卡”是藏语,如果把两个字拆开来看,“唐”与空间有关,意指辽阔、广袤、无边界。“卡”则是填补空白,可以理解为白布上出现了画。简单地说,唐卡就是布上的卷轴画。

  无论走到哪里,裹成一卷的唐卡都可以随身携带,对于藏人来说,唐卡就是一座可移动的庙宇,就是一尊可随时亲近的神。特别是在很多年前,在藏族游牧部族还逐水恋草而居的时候,只要把唐卡挂在帐篷里、挂在树枝上,都会让漂泊藏人的心有所依托。

  说到唐卡的历史,几乎每位画师都从长辈那里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说是吐蕃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画就了护法女神白拉姆,那便是世间的第一幅唐卡。传说虽不足为凭,但由此很多人相信,松赞干布时期就有了唐卡。

  “一千多年了!”画师慨叹。

 
 
巨幅唐卡,铺满整面山坡。
 
 

 

  岁月为唐卡赋予了神圣和神秘,也将唐卡融进了画师们的人生。

  夏吾万代是从十几岁开始学画唐卡的,画了二十多年,唐卡已然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渗入骨血,无法割舍。

  为什么少年时会选择画唐卡这条路?在他看来顺理成章,“从小就看祖父、父亲画,村里的人也都在画,觉得就应该对着唐卡,虔诚于它”.

  指着靠墙的那幅唐卡,夏吾万代说,“已经画了两三个月了,还只画了一半而已”.画布上,一尊主佛和200个小佛的轮廓已有,眉眼等细处尚待勾勒。

  夏吾万代说,唐卡是画又非画,它的绘制过程也与一般的绘画大相径庭。首先要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然后用胶水和粘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等到画布干了以后,反复打磨,让布面平整光滑,再将画布用绳子绷在木框上拉平整,然后起稿。

  起稿很严格,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必须依据这个尺度,如果不按尺度画,就不能称其为佛像,也不能开光。

  接下来就是上色,要用松石、珊瑚捣碎的矿物质颜料按照深浅不同画上去、晕染开。上乘的唐卡作品,还要使用纯金碾磨的金粉勾勒神佛、莲座和法器的轮廓。

  “唐卡的颜色纷繁复杂,有时候上错一种颜色会使整幅画前功尽弃。”唐卡画师通常拿着笔在画布前一坐就是半天,而半天工夫,画的可能只是小指甲般大小的一枚莲瓣。为了展示莲叶特有的粉红渐变,可能要用三四枝不同笔锋的画笔勾勒几百次,才能让它灵动起来。

  所以,一幅唐卡作品,承载的不只是五色斑斓,往往更是画师几个月、几年甚至一生的光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昆曲,古老歌谣的当代吟唱
下一条: ·木卡姆,音符里的维吾尔史诗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