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发现云南九十年”名家讲堂开讲
——云南名家带您发现“云南之魅”
  作者:晋娜 单节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31 | 点击数:5653
 


  本报讯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云南人感受到云南之魅,文明在此一一崛起,无数的民族、部落,各美其美,各居其所,生育出文明的魅力。”著名诗人于坚认为,云南之魅在于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浑然天成,与生俱来。昨日,由《华夏地理》杂志社举办的“华夏地理名家讲堂”之“发现云南九十年”于创库艺术社区源生坊内温情开讲,讲座邀请了本期选题序言作者:诗人于坚、作家白郎、摄影师吴峻松3位云南名家,分别主讲了“云南之魅”、“云之南,根气与呼吸”、“窥而不见的发现之旅”,通过这场生动的讲座与广大读者近距离分享探秘云南的心灵体会,共同重拾这场90年后的云南再发现历程。

  此番《华夏地理》杂志5月号锁定美丽的云之南,他们心中自有独特缘由。从美国探险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初次探访云南,并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关于云南的稿件至今,已过去整整90年。他对云南,特别对纳西民族文化的研究与记录不仅令西方大开眼界,更为今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在云南无可避免加入全球化洪流的今天,这种回望与审视显得尤为必要。在《华夏地理》5月号中,纳西族作家白郎和著名摄影师吴峻松重走了洛克的探索之路,以一种民族志的田野方法,用文字与影像去重塑真实的彩云之南。在白郎看来,“云南之真”的最大秘密在于,这里的骄阳用它的日规把人类的呼吸同大自然的呼吸合二为一,人就是大自然的另一种显形,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谦卑地活在大自然之中。同时,白郎还提出:“在无根化程度不断加重的今天,在时代喧嚣的巨翼下,能否继续持有‘云南之真’是一种挑战。”(本报记者 晋娜 实习生 单节银)

  【相关链接】《华夏地理》:“发现云南九十年”

 

  文章来源:春城晚报 2012年05月31日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东吴大学鹿忆鹿讲台湾原住民的故事
下一条: ·2012年遗产日主题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
   相关链接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宝姝]“卵生”与“洪水”母题下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杨吉然 杨秋香]云南西部“指路碑”文化考·[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冯榆捷]云南少数民族传说中诸葛亮形象探析·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