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中华农耕文化暨门头沟区文化资源展开展(图)
  作者:高学雷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20 | 点击数:3943
 


  千龙网北京5月19日讯(通讯员 高学雷)作为北京市纪念国际博物馆日的一项重要活动,“中华农耕文化暨门头沟区文化资源展”18日在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开幕。

  展览由中国农业博物馆与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旨在传承和弘扬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推动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展览包括中华农耕文化和门头沟文化资源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中华农耕文化展。该展览是今年中国农业博物馆推出的全国巡展项目。内容包括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等九个单元。重点展示了“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古代的物候与节气、传统的农业生态综合利用、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五个方面,全面呈现了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版和照片,揭示了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介绍了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利用物候和节气的变化,通过察物候与观天象的方式,确定农时,形成了包括物候知识和节气概念的农历,逐步总结了一套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创造了包括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

  展览还特别介绍了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指出,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以整体、辩证、发展为特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成就了中华农业的长盛不衰。

  第二部分为门头沟区文化资源展。门头沟是文化大区,通过“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与古道、红色文化遗产、煤业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地质资源景观和生态新城景观”八个板块,介绍了门头沟区丰富的文化资源。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中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北京最早的郊区县和文物大区、古村落保护大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孕育出的永定河文化同北京城市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连。

  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了门头沟地区众多的国家级、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戏曲活化石、古幡会、太平鼓。展示了悠久独特的煤业文化遗产和平西抗战文化遗产。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发源地、中国地质学家的摇篮和众多的北京地区的之最。突出表现了门头沟区“北京之巅,绿色家园”的人文与自然风采,张开宽阔的胸怀,迎接各方朋友和嘉宾的光临。

  本次展览是中国农业博物馆和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参与北京市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一个重要分会场,借助展览的推出,弘扬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为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千龙网 2012-05-19 10:03: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读书沙龙8日开讲
下一条: ·文化建设赋予少数民族“新传统”
   相关链接
·[王志胜]北宫玄武形象的演变·[廖榕光]古代农民“报岁”风俗遗存
·[黎成田]对珙县农耕文化传习馆创意理念与运营模式的调查·[岳文凯]牛王信仰、庙会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研究
·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淳举行·第二届“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研讨会邀请函
·[段友文 刘彦]山陕后稷神话的多元化民间叙事·“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探讨后稷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
·首届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在稷山举行·中国·稷山首届后稷农耕文化研讨会征文启事
·中华农耕文化引世界关注 4遗产入选联合国保护试点·记录陇原:“岐黄故里”观民俗,识稼穑
·[江帆]农耕文化最后的歌者──对民间故事家谭振山追踪研究的学术思考·[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游妙峰山 体验门头沟岭角村民俗·第17届妙峰山庙会将开幕 近百档民间花会展演
·[翟堂仁]千年古村燕家台·探究名山故事 门头沟研讨妙峰山香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