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龙年春节记忆之1952:新年画 新生活 [CCTV视频]
  作者:CCTV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4 | 点击数:9886
 


首播:CCTV-1      1月22日  19:38
  重播:CCTV-1      1月23日  06:10   CCTV-新闻     1月23日  01:45   CCTV-新闻     1月23日  05:30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观众朋友,新年好!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已经度过了五个龙年,分别是1952年、1964年、1976年、1988年和2000年,今年又逢龙年。从今天开始,《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龙年春节记忆。今天我们先从1952年春节说起。过大年贴年画,是我们的传统民俗。传统年画大多是代代相传的老题材,新中国新生活给年画增添了新内容,1952年龙年春节,千家万户五彩缤纷的年画里,有了更多的新年画。

  创造新年画 开始于延安时期

  1952年春节期间,《人民画报》刊登了一张农民刘金荣在春节时喜贴年画的照片。刘金荣是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村人,当时40来岁,因为劳动生产成绩出色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虽然他已经在上世纪1984年去世,但他的家人在60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记起那个龙年春节兴高采烈贴年画的情景。

  刘金荣的儿子刘刚说,当时,母亲、哥哥和他都在看父亲贴年画,记者前来采访父亲,于是就拍下了这张照片。

  从照片上看刘金荣贴的年画,是一张反映领袖和人民在一起的作品。当年,这样的作品在新年画的创作中是非常多的。一大批专业画家如林岗、叶浅予、董希文、李可染等都积极投入到这样的新年画的创作中。

  据年画专家徐震时介绍,解放以后,毛主席做出了第一个对文化部的批示,要对旧年画进行改造,要创作新年画。实际上,创作新年画从延安时期就开始了。新年画的特点是它要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

  1951年秋,当时的华东军政委员会,也就是当时的华东地区人民政府,下属的文化部,首先派工作队到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乡山东潍坊杨家埠指导工作,成为了新中国传统年画产地改造的开端。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杨家埠不仅早在明代就开始了年画印制发行,历史悠久,与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等地并称为全国年画之乡,而且它还是历史上全国年画发行最多的地方,最多的一年曾达到过7000万张,对传统年画的全面改造创新首先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利用传统形式表现新时代内容

  今年已是八十多岁的施邦华老人,当年是年画改革工作队的成员,他回忆说,他们当时一共组织了20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当年的工作队员身体力行,不但积极对传统年画进行整理挖掘,而且自己也带头创作了一批新年画。施邦华就以传统年画摇钱树为样本,创作了合作果园等作品。

  在工作队员的带动下,一批老艺人也开始了尝试新年画的创作。杨明智老艺人,今年已经92岁了,当年30多岁的他,积极参加了新年画的创作,他把一幅灶王爷的旧年画,改画成了反映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全家福。另外一位今年85岁的老艺人杨洛书,他当年创作的年画是胜利果实、农业合作社等。

  正是通过创新改造,50年代初新年画风靡全国,过年贴新年画成了一种时尚,《人民画报》发表的那张劳模刘金荣贴年画迎新春的照片就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除了传统的木板年画外,包括水粉画、摄影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也开始用于年画创作。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央视焦点访谈 2012-01-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新中国第一本新农历通书发行于1950年
下一条: ·莫斯科:“中国和俄罗斯民间年画展”喜迎春节
   相关链接
·[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唐娜 邹晓媚]中国木版年画源头考·[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边鹏]“太平天国年画”再考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