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顾蓓蓓]门窗在清代苏州民居中的作用
——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
  作者:顾蓓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5028
 

 

[摘要]在人们的观念中,一般认为门窗都是用于防御、出入、采光、通风的。但是苏州民居的门窗却承担着比这些更为重要的围合空间、组成庭院的建筑功能,以及形成领域、仪式空间的精神功能。
[关键词]  门;窗;功能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55-04  

苏州地区民居中,门窗不仅仅起到防御、通风、采光的作用,它们还是建筑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合庭院、联系室内外、组合院落空间不可或缺的元素,体现了苏州社会、经济、生活的历史。可以说没有了门窗,水乡民居就失去了灵魂;不了解门窗,就不了解水乡民居的真谛。下面以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为例,说明门窗在苏州民居中的重要作用。
 
一、敬修堂的概况
 
苏州东村位于太湖中的小岛——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秦末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由于经济和交通等条件的制约,东村的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他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两旁的古宅以清乾隆、嘉庆年间的为多,共有20多幢,状况较好的有芳柱堂、慎思堂、瑞木堂、仁余堂、延圣堂、学圃堂、留耕堂、绍衣堂、孝友堂、仁德堂、敦和堂、萃秀堂、郎润堂、敬修堂等,其中以敬修堂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另外,东村还有棲贤巷门、永安桥、东园公祠等古迹。
敬修堂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占地面积1866平方米,是西山现存最大的一幢古宅。从门间到杂间,前后共有六进,整个院落既有宽敞高大的厅堂,又有低矮简陋的平房,平面布局合理紧凑,组合灵巧,错落有致,美观大方,是一处颇有欣赏、研究、实用价值的古建筑。敬修堂现由戚延龄等几户居住,产权为十余户共有,目前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敬修堂的门间宽3米,进深4.7米。木质大门装于檐檩之下。门顶上有额枋,额枋前面设置两对圆柱形阀阅(门簪),长0.28米,直径0.17米,顶端分别浮雕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性花卉。大门两侧复立门框,体量左右相称,款式左右相同,寓意“门当户对”。门下用高门槛,可随意装拆,俗称活落门槛。高门槛两端有金刚腿。左右设立砷石(门枕石),砷石上浮雕着花卉。整个门间结构合理,气势不凡,一派富贵之家的气度。敬修堂大厅是坐北朝南的,但大门是朝东的,属有意弯转,其原因是百姓晓得朝南房子采光好,冬暖夏凉,但只有皇宫、衙门、庙宇可以大门向正南,百姓即使发财致富亦不能与菩萨和帝王官爷相比。百姓地位低微、福分浅薄,住了大门朝正南的房子消受不起要遭灾遇祸,所以民间的朝南房子,不是偏东五度,就是偏西五度,绝不正南。这个大门不在中轴线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时代特征。
敬修堂进门后的第一进房屋是三间轿厅,面宽10.15米,进深6.6米,系五界回顶建筑形式,即在厅堂的前后步柱之间架设弯椽,又在弯椽之上设枕头木,安草架脊檩,再列椽铺砖盖瓦,使房屋内部中间顶界比较浅显平缓,并产生曲线以增加美观。
敬修堂的大厅分五间,面宽19米,进深12.25米,分作三明两暗,即明间与次间通连,次间与梢间之间用砖墙隔断。面对明间的山墙面做水磨方砖贴面。大厅的后步柱之间装屏风,前步柱之间装16扇雕花落地长窗。厅后设内轩,厅前设廊轩,轩顶架重椽,做假屋面,内部对称协调。大厅内部雕梁画栋、装饰雕刻精巧细致,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规整俊俏,美不胜收。
凤栖楼五间两厢,都是两层楼房。楼厅进深8.68米,面宽18.15米。它是敬修堂的内宅,属于藏闺纳娇之地,建筑以整洁实用为主。
佛楼两间半,面宽11.05米,进深6.52米。敬修堂其他的厅堂都是扁作梁,唯有佛楼取用圆梁,以体现华严宗圆融深奥的佛理,下为方形柱础,上为圆形木梁,是寓“天圆地方”的意思。
敬修堂每进房屋都用天井分隔,通风采光考虑周到。夏季骄阳直射,光照止于庭阶,冬季阳光斜照,光线直进中堂。敬修堂共有三座砖雕门楼,雕刻内容吉祥,技术精湛,是艺术佳作。塞口墙上均嵌有吉祥图案的花窗。这种有层次的空间,既便于远眺,又起到避外隐内的作用,具有安静而不冷清、易于往来而各不相扰的特点。敬修堂旁是一片果园,花香鸟语渗透到居室,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图1为作者绘制的敬修堂前三进平面示意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勃]白居易的节日生活
下一条: ·[杨俊光]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王海娜]清代外销画《刘金定斩四门》图像研究·[唐娜 邹晓媚]中国木版年画源头考
·[石岩奇]三扇门:沂蒙地区婚嫁礼仪中的空间过渡与人生通过·[申志明]传统社会地方“八景”的建构及功能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宁祥文]门官信仰小考
·[刘丝雨]都市传说演变历程中的功能转向:基于“下水道有鳄鱼”故事的爬梳·[李燕]歌谣在《唐探1900》中的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研究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陈小妹 张紫薇]海南自贸港传统侨乡中外文化交流功能演变个案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