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f)  
 
    与制度性宗教不同,民间信仰弥散于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历经远古及今的不断发展,民间信仰所呈现的仪式与象征体系,吸收融汇了巫、神、灵魂、天道、阴阳、祖先以及儒、释、道和其他宗教、哲学的观念与符号,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层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长期以来,民间信仰为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其与“迷信”的复杂关系,在民族-国家的文化体系中总是处于晦暗不明的尴尬地位,一直无法取得合理的认同。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如何合理认识中国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民间信仰,如何重新阐释民间信仰在民族-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如何重新确认民间信仰在人的道德、精神生活中的意义、价值等问题,迫切需要学界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予以回应。为此,本次论坛会议特以“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为主题。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中山大学中文系 
   时间:2009年8月4-7日,4日报到,5-6日研讨,7日离会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金凤路) 
    请诸位同仁于2009年5月30日之前将论文张贴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七次会议区”(如有同仁考虑到未正式发表论文的权益保护,而不愿意全文公开张贴在网络,请在会议区张贴论文提纲,同时将完整论文的电子版本发至电子信箱:zhuhai09 @126.com,并注明“青年论坛会议论文”)。主办方将论文呈送学术委员会审阅,最后确定与会人员名单。 
    有关会议的未尽事宜,将在后续通知中陆续发布。 
    敬请学界朋友热情支持、积极参与! 
会议论文参考选题 
民间信仰的历史考察(如“‘淫祀’考”) 
民间信仰的理论研究(如“‘迷信’考”) 
民间信仰与巫、神灵、天道、阴阳等观念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以及其他哲学、宗教的关系 
现代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现代学术(如民俗学、人类学等)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民间信仰与口头传统 
民间信仰与工艺创造 
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民间信仰 
民間信仰的表達形式(民間信仰的空間、儀式、敍事、象徵、文本等等)。 
作为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公民社会建构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发展 
民间信仰与民族-国家认同 
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学术委员会(以姓氏拼音为序) 
朝戈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康保成(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刘晓春(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宋俊华(中山大学中文系)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叶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王晓葵(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张举文(美国·崴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张明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钟宗宪(辅仁大学中文系) 
周星(日本·爱知大学国际文化学部)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中山大学中文系 
二00八年十月八日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8-10-8 18:1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