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25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25年会专区

[李生智]丧服传承
——青海汉族“穿”在身上的亲属关系
  作者:李生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5-10-17 | 点击数:12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丧服传承
—— 青海汉族“穿”在身上的亲属关系
李生智
(日本国学院大学)
 
摘  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省是多民族聚集地。居住在省会西宁市周边的农村的汉族村落仍传承着以往的丧葬礼仪。本文聚焦青海汉族葬礼中的服饰—丧服(当地称为“孝服”),通过对其样式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样式在布料及穿着时长等方面的差异,进而阐释孝服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
葬礼中的孝服可分为两种:一是长辈、亲戚和村民穿着的简易孝服;二是逝者妻子、直系晚辈子孙及宗族成员穿着的“重孝”。然而,“重孝”并非只有一种款式。会根据葬礼参加者的性别,与逝者的在宗族内部的辈分高低等条件进一步细分出不同样式。从孝服实际的穿着规范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地汉族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两大原则之上:一是辈分长幼,二是社会关系的亲疏。
 “后人”的又无是逝者获得“祖先”资格的必要条件之一。“后人”不仅继承逝者财产,更承担着死后祭祀的核心职责。在孝服的传承体系中,“后人”需在丧礼中穿着最为复杂的丧服。若儿子作为“后人”缺位时,则由孙子代行其职;若无孙子,则按顺位由“亲侄子(胞兄弟之子)”承担相应角色。因此,葬礼中亲侄子的孝服样式被与逝者直系的孙辈属于同级。
通过孝服穿着实践可解读出三重象征意义:其一,葬礼上穿着校服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其二,身穿孝服则是表达对葬礼仪式正当性的认同;其三,穿着丧服是为显示自己与死灵同处同一空间,象征着会与灵体有所接触。其中哀悼之意是孝服最基础的象征。同时,穿着孝服既是对逝者身份与其“正当死亡”的认同,也象征着对葬礼程序的合规性的认可。此外,在需要接触逝者灵魂或进入祖先灵魂所在空间的仪式中时,参与者必须身着孝服,并在脱离/结束仪式后脱下。孝服在此象征着生者与灵体正处于接触状态。
关键词:青海汉族;丧葬习俗;五服制度;丧服;孝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鹏]独立型地震神话的发生机制与文化共生现象
下一条: ·[李士强]节日的延续与调适:哈尼族苦扎扎节文化韧性机制
   相关链接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
·刘铁梁:丧葬习俗的核心价值在于联结了历史和亲情·[周露丹]中国夭折幼儿丧葬习俗研究
·[王秋萍]如何理清农村殡葬改革与丧葬习俗传承的关系·永泰古城仍保留古老的殡葬仪式
·[苏雄娟 谷春兰]云南永胜县小丙习大山村傈僳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阙岳]藏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人类学分析
·[伍隆萱]八连丧葬习俗谈薮·入殓师讲述工作生活:曾花8小时为逝者再造眉毛
·北京殡葬业面临人才断档 80后接班入殓师·[陈华文]殡葬改革与农民利益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丧葬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