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缺乏文化符号的都市新年
  作者:沈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5-01-08 | 点击数:5321
 

  如果没有新年音乐会和大钟寺一零八响钟声,没有市面热卖的韩国鸡玩偶与鸡年贺岁金条,北京这个公历新年更像是对某次“五一”或“十一”黄金周的克隆。

  人声鼎沸的商场、爆满的KTV和餐馆包厢、高朋满座的电影院、车水马龙的大型书市,无一不在昭示祥和的盛世之景,却又无一能彰显新年独树一帜的节日个性。

  与此前的圣诞对比,这种反差则更为明显。圣诞老人头像和圣诞树曾提前一个月就遍布北京街头,电台和商场里也时时可闻悠扬的圣诞歌曲。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圣诞都拥有着极其鲜明、且易于传播的文化符号。

  时至今日,依然可在一些中小餐厅看见那位神秘微笑的白髯老人。而在曾为圣诞通宵营业的商场,扬声器里除了有优美女音指引人们“限时抢购”外,再无如“Merry Christmas”般绕梁三日的新年曲声。

  缺乏文化符号并不是元旦独有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中,中秋、元宵、端午和春节是尚有鲜明文化标识的仅存硕果。前三者在大都市里的文化形象几乎都仅与某种食品对应。比起一些“舶来”的节日,如情人节和圣诞节,这种“食文化”形象则显得过于单薄,缺少一种适于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而春节则幸运些,下有鸡肋般的春节晚会,上有唐装、庙会、鞭炮、中国结、走亲串友、阖家团圆饭等多元形式的支撑。虽然北京等一些大城市近年时有“年味越来越淡”的呼声,但不可否认,春节触及到的是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深沉踏实的亲情,这本身就赋予了“食”或“消费”等平俗形式以独特含义。

  城市既然有能力消化外来节日的文化,也应有能力挖掘自己本土文化的潜质,再构新的文化重心。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乏温馨的感情和浪漫的想象,现代都市人也不乏鉴赏心、爱国情和创造力。因而准确地说,并不是要“打造”某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形象,而是“找回”它们本身已蕴涵的文化符号并将之自然的表达出来。

  加速到来的全球化并不是让传统失落的借口,相反,它是加深文化本土化的机遇。更有魅力的、隽永的文化符号,将在具有文化预见力的民族重新发现自我时应运而生。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05年01月04日16时34分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从农村民俗产业发展看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相关链接
·[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夏磊]彝族土主信仰调查研究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王淑英 范家婧]多民族共享文化符号:诸葛亮传说在版纳、普洱地区的族际流动
·[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
·[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