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李延声委员:建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作者:记者 张继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13 | 点击数:315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而传承人是非遗的主角,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关键。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逐步受到的关注。日前,在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补助。

  李延声委员认为,政府在政策扶持方面这几年确实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离社会现实需要还是有很大差距。由于社会的变革,非遗被边缘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多是弱势群体。全国有不少地方存在“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等问题,所以应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应该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李延声委员以甘肃和政县农村的“花儿”传承人为例,这位国家级“花儿”传承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花儿 ”歌词,编制成册传播“花儿”。如今他已七十多岁高龄,还自筹资金盖了一个小院,免费提供住宿和学习用品,向学生和年轻人传授“花儿”的歌词。他的传承工作虽然是艰辛而有成效的,但目前政府对国家级传承人的补助只有每人每年1万元。根据社会消费现实,目前的补助标准尚不能有效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李延声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我国有13亿人口,国家级传承人数不到2000名,他们是为数极少的‘国宝’,为何我们不能增加些保护经费的投入、扶持呢?”

  据李延声委员介绍,该提案已得到有关领导和很多政协委员的重视。

  代表委员小资料:

  李延声,全国政协委员。1943年生,祖籍广东中山市濠头村。现任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6年03月09日14:39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代表委员积极建言——激活戏曲艺术的时代生命力
下一条: ·徐利明委员: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屈文焜 屈小草]袁复礼:地学家的人文情怀
·[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韩亚轩]“花儿”中的程式、表演与文化记忆考察·[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中国非遗保护20年:成就、挑战与展望”学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