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史知识”:钩沉历史碎片,触摸文化真实

“文化史知识”:钩沉历史碎片,触摸文化真实

  

“文化史知识”:钩沉历史碎片,触摸文化真实

  刘淑丽




  人存在于世,总会以各种方式留下些痕迹,对于群体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关于古人物质与精神生活方面的种种,则可以视为文化史知识。之所以称为“知识”,而且是“文化”的,是因为所记录的是已经逝去的东西,是我们现在不了解或不十分明白的点滴。鉴于这些知识对于了解古代历史与生活、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文史知识》在1981年创刊之初就设立了“文化史知识”这一栏目。在近30年的岁月中,这一栏目始终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刊物最受瞩目的核心栏目之一,也是不同层次读者了解历史、关注古代生活、丰富古代文史知识的桥梁。

  衣食住行、典章制度、婚丧嫁娶、器物用具、礼制礼俗、文化生活、科学技术、天文地理、宗教艺术、文化交流等都是文化史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散见于各种典籍文献、考古实物、历史遗迹之中,除非专门研究古代文史者,一般难于了解。阴法鲁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看到书上说到古代帝王的宫殿,脑子里就可能浮现出北京故宫的景象。实际上,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时期陆续修成的,以前的历代宫殿都没有达到这样的规模和建筑水平。在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宣王有一次坐在大殿上,看到一个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就跟他交谈起来。可见这个大殿并不太高,朝廷的院子也不太大。”(《要学习一些文化史知识》,《文史知识》1981年第4期)如果不了解战国时宫殿的规模,我们很可能会以为历来宫殿的规模与高度,都与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故宫一样,那样就是不了解历史而导致误解了。像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唯有靠相关的文化史方面的知识,才可真正走入古代,真正走入古人生活的世界。

  我们固然可以有鸿文巨著去系统阐发历史,但渗透于历史中的生活点滴看似渺小,实则是一把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如季羡林先生的《说“嚏喷”》一文(《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从生活中极平常微小的打嚏喷说起,谈到了古人与德国、南部非洲、埃塞俄比亚、英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地人打嚏喷后所说的话,还引用了佛典上的记载。虽然是小小的打嚏喷,却可谓将有关材料搜罗殆尽。几年后,季老又撰了《再说“嚏喷”》一文(《文史知识》1994年第10期),主要补充了宋代以后笔记小说中有关打嚏喷时人们的反应,最后将中外材料对照比较,得出的结论之一就是:“从全世界来看,(打嚏喷后说)‘长命百岁’派占主导地位,中国的‘人道我’,其他国家不见。”小小问题,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藉此也知其所以然。

  文化史知识大体可分为上层与下层的,即庙堂与民间的两类。《文史知识》反映过一些民间的、区域性的、平民性的文化史知识,也就是民俗方面的内容。《文史知识》1998年第7期刊登了钟敬文先生的《谈谈民俗志》一文,作为民俗志栏目开创的标志。例如,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节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却有着不同的仪式与尊崇。这对了解古人的节日习俗,起到了很好的介绍作用。

  《文史知识》就要迎来她30岁的生日了,在这近30年中,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曾为“文化史知识”栏目撰文,如季羡林、冯其庸、楼宇烈、龚书铎、刘叶秋、熊铁基、阴法鲁、王曾瑜、白化文、庞朴、彭林、阎步克、汪圣铎、董晓萍、萧放等先生。而“文化史知识”栏目由于多年的积累,许多知识逐渐形成了系列话题。为此,文史知识文库推出了一些这方面的著作,如《古代礼志风俗漫谈》、《佛教基本知识》、《禅宗思想渊源》、《数与数术札记》、《中华交通史话》、《佛教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伊斯兰文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科举史话》、《金石丛话》、《敦煌史话》、《中国古代审计史话》、《三峡史话》、《中国近代体育史话》、《中国钱币史话》、《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说话的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等。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11-5

http://sspress.cass.cn/newspaper/

TOP

这套书里头,有几本书不错。
当然说起来算是题外话了,是另外的一系列书。
直到如今,我依然记得引领我入门的几本薄薄的小册子,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学史入门》和另外忘记了名字的一本,同样是文史知识编辑部的小册子,大概是历史学家教人怎么学历史。在一个笔记本上,我满满地写了一本笔记,然后按照这两本“圣经”的原则读书行事,半年后某一天,突然发现,大概能理解一点点历史学,开始找到感觉了。
学术的“描红”阶段,有不少书,不少文章,成为某个时段的准则。可是,时间过去了,慢慢会有更新的准则。但是,那些影响过我的书,依然是黄金璞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