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卓新平]中国宗教研究问题犹存,进步可喜

[卓新平]中国宗教研究问题犹存,进步可喜

中国宗教研究问题犹存,进步可喜

《中国民族报》 2009年11月10日




中国有无“宗教”?对外来宗教应持何种态度?这是中国宗教研究仍未解决的两大难题。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则是中国宗教研究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对于中国宗教研究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宗教研究问题犹存,进步可喜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高峰论坛感言
□ 卓新平




  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的成立,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学术厚礼,是中国当代宗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进展,因而意义独特、不同凡响,令人瞩目!

  宗教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教学作为科学、客观、系统的专业性宗教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属于较新的一门学科,其突出特点即包括其开放性、跨学科性和具有整体把握的意义。这门学科因强调第一手材料的搜集、实地实境的考察调研以及方法论上的规范、学术视阈上的突破及创新而体现出对人类宗教现象的高级研究,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上亦发展较快,开拓较宽,创意较多。从世界学术范围来看,宗教研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已越来越大,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在学科发展上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在世界一流或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中,宗教研究乃有着显著的地位。人们的共识是,综合性大学若缺失宗教研究,则很难被称为或真正成为“一流”大学。而且,在许多国家的历史上,大学的诞生和发展也往往是从宗教研究开始的,例如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在其形成时一般都以宗教研究为主,其最主要的学科首先是神学,然后才有哲学、法学、医学、天文学等研究。在世界名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宗教研究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中国宗教研究仍然面临着两大难题

  中国的宗教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作为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学科发展则主要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全新突破。回顾中国现代以来的宗教研究,其中有两大难题迄今仍未解决。一是中国有无“宗教”。宗教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之际,也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思潮的代表人物如梁启超、蔡元培等人宣称“中国无宗教”之时。这一观点影响至今,中国人因此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宗教观念淡薄、宗教影响甚微的国度。中国人的“宗教感”以及“宗教性”成为了一种模糊的表述,而影响广大中国民众及其社会文化的“儒教”则多被视为教化之“教”而与宗教之“教”无关。有些基于这种思维模式而又不了解实情的人曾指责当代中国的宗教研究者,因其研究而使中国的宗教信仰者越来越多!这不禁让人颇感学者“嘴”的厉害:20世纪初中国宗教之“有”被其说“没”了,20世纪末中国宗教“本”“无”,却被其说“有”了!二是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问题。中国人对外来事物的态度一般都强调以我为主、扶本化外,在夏、夷之争中主、从明确,不容颠倒,通常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同样,外来宗教只有“依国主”、“入本土”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发展的出路。这样遂使不少外来宗教在中国仍然处于“没有结束的相遇”的被动处境之中,只有佛教以其成功融入而比较例外,但由此亦引起佛教本身的文化归属或归类问题。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不适应中国处境的外来宗教消失了,如曾经传入的印度教、祆教、摩尼教等,但太适应中国处境而“放弃”自我的外来宗教也消失了,如河南开封的犹太教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消解、融化。这一遗留问题在当代宗教学的发展中重新引人注目,并引发了种种讨论、探索和争辩。其焦点即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如何与其他文化对话及交流,怎样实现“融合”或“和谐”,以及可否了解、容忍或引入其他文化因素,等等。当前社会上也有人指责宗教研究使中国知道了不少国外宗教的思想和潮流,认为本来“不知道”会“更好”,这一研究反而使外来宗教得以“引进”或“渗透”!这种说法似乎又把中国的宗教学者看得太有能力和“神通”了!其实,如果我们只关注外面的“硬实力”和“物化”层面,而采取“鸵鸟政策”,无视外面的“软实力”和“神化”(精神化、灵性)层面,我们则很难保持可持续发展,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精神层面的对外了解和研究一是可以给我们吸收其他文化精华、优长的机会,二是可以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和生存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改革开放时代,无论人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都会是一种“全范围开放”的局面。

  整合研究力量和队伍,促进宗教学科更好的发展

  中国宗教学的当代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国政界、教界、学界的各界人士都参与了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开拓与发展,形成了许多研究热点和发展热潮。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众多学者、专家们起了重要作用,并且成绩斐然。宗教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逐渐从零散的、随意的学者个人研究走向系统的、合作的、整体的、建构性的群体研究。30多年前,中国大陆成建制、有规模的宗教研究机构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一家,当时让人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而现在已发展为数十个研究学院、学系、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其中以高校宗教研究的发展最为突出,其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由此形成了中国当代宗教研究的重要队伍及力量,世界宗教研究所因此也有了“在丛中笑”的欣慰和陶醉。不过,规模较大、整合全校相关机构及力量来从事宗教研究的院系迄今在中国仍然不是很多。这样,宗教研究中特色鲜明的不同学派、流派尚未真正形成。因此,中国人民大学以哲学院、文学院、国学院这3大学院的学术力量为基础,进而以跨学院、跨学科、跨国度的构想融合校内外相关机构的学术力量、乃至国际组织的学术资源来组建宗教高等研究院,的确起点很高、气度不凡,体现出一种当代宗教研究的大思路、大手笔,令人高兴、钦佩。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及其开放性、合作性和前卫性,有着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的优势,在当今中国大有希望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宗教学术发展新态势、新局面,给我们提供其学术个性突显和强大学派呼之欲出的新景观,而且这也会让世人感受到中国宗教学术机构群体建设中新的亮点和喜人动态。

  当然,中国宗教研究从开创到成熟,从敏感意义上的“险学”到蓬勃发展的“显学”,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仍要有一个个里程碑式的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就是这种发展中一个全新、醒目、重要且令人振奋的里程碑。其发展对困扰中国宗教研究的上述两大难题也可能会给出新的解读和解答。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