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教科文:“世界记忆工程”与《世界记忆名录》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2011-06-03 16:14   来源:中国广播网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中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 据《中国中医药报》社记者陈斐然报道,中国两部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日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而且评审委员会对两部文献的独创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这一事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

  中医古籍缘何成为世界记忆?

  5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华敏的心情是复杂的,混合着自信、忐忑、紧张……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正在对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献进行最后的封闭讨论与投票。“申报文献的珍贵性及在世界上的深远影响让我们一直充满自信,而我们了解到委员们对《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两部文献的积极评价更让我们对申报成功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与期待。但等待的过程仍然十分紧张,也有很大压力。”张华敏回忆道。
  5月25日下午3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80余项申报项目中共有45项档案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我国申报的两部文献全部入选。那么中医古籍缘何成为了世界记忆?

  什么是《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可以说是全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记忆,它对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对塑造本民族的未来有重要的作用。档案文献遗产应该说是世界记忆的主要部分,但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坏的部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世界文献遗产已经遭到破坏或消失。
  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肩负着发展文化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任,它意识到应采取紧急行动以确保世界文献记忆不再受到破坏。因此,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其目的是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的任务,促进文化遗产利用的民主化,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的必要性的认识。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目录项目的延续,它关注的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世界记忆名录》收编的是符合世界意义入选标准、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确认的文献遗产项目,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名录。这份名录由秘书处保管,通过联机方式在因特网上公布。1997年由该工程设立,每个国家每两年可申报两部古籍文献。目前,已分别有43个国家的47项文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国家珍贵名录-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全书外观


  中医古籍为何要“申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认为,能够进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传统文献,都在某一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值得作为世界各族人民共同的记忆。中医古籍是中国传统档案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古籍若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大大提高其地位和影响,可以向世界昭示中医传统文献的重要价值,也可促进国内进一步加强对中医传统文献的保护、传承工作。因此,我国第一批两种中医古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就本行业来说,其意义可以与申报奥运成功相媲美,是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医文献价值的绝好机会。他希望以此为契机,能会有更多的中医古籍陆续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将对中医古籍的保护利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华敏介绍,中医药古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是希望能扩大中医古籍的影响,提高人们对中医古籍抢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和保管的必要性的认识。希望以申报为契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唤起全社会对中医药古籍的关注,全面促进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工作。

  为何选择《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申忆”?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梁永宣介绍,此次申报的《黄帝内经》为公元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是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目前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无论是从它的成书年代、学术价值、档案文献的珍贵稀有性、世界影响力,还是从该书2000余年来对维护人类健康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来说,《黄帝内经》都可以说是东亚地区传统医学著作的最杰出代表。该书系统地将先秦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思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医学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和论述。它所构建的医学理论体系框架和探究人与自然、疾病之间关系的认知方法以及所确立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养生保健法则,是其后2200多年来中医药及周边各国传统医学起源与发展的基础。它所构建的医疗模式和理论体系至今仍然被传统医药学运用和西方医学借鉴。它在人类发展史上为造福百姓大众以及维护人类健康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绝无仅有的。
  1593年金陵版的《本草纲目》,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本草纲目》是由中国明代李时珍(1518-1593年)花费毕生精力、历时27年编著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内容涉及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诸多领域。《本草纲目》代表了16世纪以前东亚地区药物学的发展成就,是世界医药学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该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对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本草纲目》被全译或节译成英、法、德、俄、韩等20多种语言文字,再版100余次,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1593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原始木刻本,也是该书的原始版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由李氏家族自己编纂的版本。无论从成书时间、还是从收集、考证和记载的原创医药学理论和知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国内和国际影响上,它都是极为珍稀、无可比拟的。


 “申忆”经历的困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前古籍研究室主任裘俭介绍,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常设机构,拥有10-15名委员和一定数量的观察员。委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任命,他们以个人身份参加委员会的工作。其中中国籍委员是香港历史档案处处长朱福强,他已任满两届,现已卸任,国家正在推荐中国专家进入国际咨询委员会,也就是说目前国际咨询委员会中没有中国委员,这给相关申报以及最后的投票论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在申报过程中,为了增进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对中医文化的了解《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两部文献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湖北李时珍纪念馆筹备举办以《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为主题的医学文化展览,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对申报文献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进一步了解与理解中医与中医文化。

  “申忆”成功有何重要意义?

  张华敏认为,“申忆”的成功,首先表现了世界对中医药学的认可。世界记忆名录申报的要求除了要求文献的珍贵性和稀有性之外,尤其强调的是该文献的世界影响力,《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的入选则说明中医药学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世界影响力被肯定。其次它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世界地位及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此次推出的两本传世中医古籍申忆成功,对于中华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重要的作用,对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加深对中医药科学价值的认可,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具有深远意义。最后,中医药典籍“申忆”对于促进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典籍“申忆”成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古籍保护的认识,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全面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进一步推进相关整理、出版、数字化工作,以期在教学、临床、科研中使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更为深入开展。
  郑金生认为,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个宝库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古代留存下来的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发掘其中的瑰宝将对现代中医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会促进中医药行业乃至社会关注中医传统文献的保护和利用。我国目前有数以百计的各类图书馆收藏中医古籍,但各图书馆对这些古籍的保护并非处在同一水平。此外,还有许多中医古籍流散民间,濒临失传。如何让所有的中医古籍得到妥善保管,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相信通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国对中医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将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郑金生说,优秀中医古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非选秀,也不是竞争名次或奖励,它实实在在发挥着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的作用。在申报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方面,韩国的学者首先申报《东医宝鉴》成功,为东方传统医籍的申报积累了经验。我国今年能有两部古籍入选,对中医药界是一个很大的鼓励。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医古籍入选,这就需要各古籍收藏单位加强对中医古籍的保护工作,并要求学者们对中医古籍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申忆”成功后应该做什么?

  张华敏建议,应当从六个方面继续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一是要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体系,提高全社会、全行业对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古籍保护条件,促进中医药古籍的有效保护;三是要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完备的、专业的中医药古籍保护队伍;四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学科建设;五是要大力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保护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保护方法; 六是以《中华医藏》工程等项目的开展为契机,向世界完整、真实地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医药学理论和技能的精髓,完整地保护、保存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医药典籍。

  链接:“申忆”大事记
  2007年1月,“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牵头成立了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世界记忆名录”委员会、专家组、工作组和办公室。
  2007年2月,项目组向全国51家图书馆、博物馆发出“中医药传统档案文献”申报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征集通知,工作组收到28家中医古籍收藏单位,收到的报送古籍52种。
  2007年3月30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合司主持召开了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专家评审会。会议推荐《本草纲目》(明·金陵版)、《补遗雷公炮炙便览》(明?内府彩绘本)、《履巉岩本草》(明?彩绘本)、《尊生图要》(明?文徵明稿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蒙古定宗?晦明轩刻本)、《黄帝内经》六种中医古籍作为第一批中国传统医药档案文献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9年9-10月,就《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召开了专家认证、审稿会议。同时为配合两种文献申报,聘请中央电视台“科技探索栏目”拍摄完成《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宣传片,作为申报附件,2009年11月12日呈交有关专家领导预审查。
  2009年11月14日,申报文件报送国家档案局“中国国家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审查, 2009年11月20日,申报材料寄送至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
  2010年3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在澳门宣布,中国《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三项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011年5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会议进行投票,《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TOP

入选“世界记忆”的金陵本《本草纲目》

2011年06月21日 17: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陵本《本草纲目》

  2011年5月,国家图书馆藏元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和中医科学院藏金陵本《本草纲目》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而成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曾经影响世界科技进步的奇书。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专著,其内容还涉及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天文学、气象学等领域。该书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字东璧,号濒湖,除了《本草纲目》之外,还曾撰写《奇经八脉考》等11部医学著作。

  《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余万字,载药物1892种,收医方11096个,插图1109幅,分为16部60类,引用文献上自战国,下迄明万历年间,涵盖了2000多年的药物学知识。书中详细记载并考证了1892种天然药物的名称、形态、产地、功效、主治等内容,对16世纪以前药物学著作勘谬补缺,同时还改进了传统的药物分类法,提高了生物学分类的科学性,被欧洲科学家誉为“从中世纪科学向近代科学转型时期,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最高水平的古典科学杰作”。《本草纲目》不仅记载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药物资源,还记载了一些从海外,如波斯、印度及地中海等地区传入的天然药物及其相关知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等人等同的水平,他这样评价: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问世后,版本甚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912年以前的《本草纲目》版本就有82种之多。1606年,《本草纲目》首次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多次翻刻及注释,对日本药物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草纲目》在韩国和越南也受到欢迎。18世纪到20世纪期间,又被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成为西方许多领域学者的研究对象。明清出版的《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分别被英、法、德、美、韩、俄、意、日等国多家收藏单位收藏。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最早版本,也是迄今唯一由李氏家族自编的版本。目前,金陵本《本草纲目》见于记载的有8部,其中日本3部、美国1部、德国1部、中国3部,我国的3部分别存于上海图书馆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和一位私人藏家。

TOP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09-9-5 08:44 发表
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清朝“样式雷”建筑档案
  “样式雷”为中国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始祖雷发达(1619~1693),原籍江西。清初,雷发达应募到北京供役内廷,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被“敕封”负责内廷营造工程。直至清代末年,雷氏家族有六代后人都在朝廷样式房任掌案职务,历时200余年,负责过北京故宫、北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的图样绘制、烫样制作,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氏家族设计制作的建筑烫样独树一帜,是了解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留存于世的部分烫样保管于北京故宫。(2007年)
...
“样式雷”江西清代祖屋残破 雷氏后人呼吁保护

2012年04月27日 19: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九江4月27日电 (王昊阳)江西永修县至今保存一幢由“样式雷”家族建造的清代建筑,历经221年风雨侵蚀,现已残破失修。雷氏后人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文物部门对祖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清代承办内廷工程建筑的机构叫“样式房”,雷氏家族因长期掌管“样式房”的设计修造而得名“样式雷”。上述这幢清代建筑是享誉中外的“样式雷”家族在其祖籍永修县留下的唯一痕迹。

  这幢“样式雷”祖屋坐落在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雷家畲族自然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第四代“样式雷”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兄弟设计制造。该建筑为砖木结构,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屋内有前后两个天井,两个大厅,八个房间,梁柱上的木雕依然栩栩如生。这幢饱经沧桑的古建筑,目前由雷氏后人雷代林夫妇代为看管,因其产权不明,故尚未有人对其进行修整。

  “江西一家样式雷,中国半壁建筑师”。雷氏家族八代人在长达260年的时间内掌管皇家建筑的设计修造,其中故宫三大殿、天坛、颐和园等五处建筑或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样式雷”留下的2万多件建筑史料“样式雷图档”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达到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全面成就,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据了解,“样式雷”家族自清康熙初年雷发达开始的。雷发达生于明万历47年,因以建筑工艺见长,应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宫殿,曾主持修建北京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曾担任圆明园工程总设计师。

  雷氏后人雷代林一直守护祖屋,他告诉中新社记者,这幢建筑在当年称得上是当地最豪华的民宅,冬暖夏凉,墙体坚固,高达十余米,四壁无窗户,可防匪防盗。“样式雷”祖屋距今已221年,因年久失修,现已残破荒废,东屋放置着农具,西屋只剩下两堵墙。雷代林无奈地说,如果不是他守护着,“样式雷”祖屋或许早就不存在了。

  关心雷氏祖屋的有不少本地知名人士,修水县财政局干部陈前金多次探访雷氏祖屋,并多次上书向江西省、九江市文保部门提出建议,希望将“样式雷”祖屋申报为国家保护文物,并兴建“样式雷纪念馆”。陈前金认为,“样式雷”是一张价值不菲的文化名片,宣传“样式雷”有利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永修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表示,目前文物部门对雷家祖屋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将雷家祖屋纳入重点保护范围,制定了保护方案,正在撰写详细的文物申报文本,准备把雷家祖屋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

TOP

七代“样式雷” “千秋家国”梦

  2012-06-13 03:20:52 新京报


  颐和园四大部洲建于乾隆时期,是仿造西藏桑耶寺所建,体现了其国家统一的梦想。


  万方安和

  澹泊宁静

  武陵春色


  6月11日,为期一周的海淀皇家园林旅游节“皇家园林艺术周”正式启动。活动期间,将通过专家论坛、展览等方式展现清代皇家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并探讨著名的“样式雷”家族与海淀皇家园林建筑之间的密切关联。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17世纪末年南方匠人雷发达来北京参加营造宫殿工作。然后,从第二代传人雷金玉于康熙时期参与畅春园建设,至清末,“样式雷”家族七代人为清廷设计修建或完善了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和颐和园等,将清代皇帝的治国理想和美好幻想在建筑上转化为现实。

  雨果说:“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这是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就承载着诸多的“梦”,有“移天缩地”之梦、“长生不老”之梦、“四海承平”之梦、“国家统一”之梦、“阁书永存”之梦、“荷锄田园”之梦,甚至还有当下现代人最流行的“穿越”之梦,而建筑世家“样式雷”正是这多彩梦境的创造者。

  他们,是通过建筑艺术帮助清代帝王圆“千秋家国”之梦的人。

  ■ 建筑之“梦”

  “万方安和”

  今天在圆明园里,能看到一处“卍”字形的建筑遗址,这就是“万方安和”遗址。“万方安和”俗称“万字房”,建成于雍正五年(1727年)。它的建筑形式很奇特,房屋建在水里,成为一个“卍”字,意寓四海承平、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建筑西路为一室内戏台,唱戏者在西北殿,皇帝则坐在正西的殿内观戏,中间以水相隔。万字房的东南为一临水码头,皇帝平时来万方安和一般是坐船直接从这个码头上岸。

  “万方安和”是雍正最喜欢居住的地方。至于其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对于雍正继承皇位,人们一直存在争议;雍正上台后根基不稳,担心会有人刺杀他,把房屋建在湖中,四面临水,住在这里比住在陆地上安全系数更高,想刺杀他的人不容易靠近。

  此外,这里也有“冬暖夏凉”之妙。这所建筑共33间殿宇,东西南北,室室相通,曲折相连。在通风、保暖和采光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夏天,穿堂风轻轻吹过。这是一个修身养性、吟诗作对的绝佳场所。

  “澹泊宁静”

  清代皇家园林从规划、设计到装饰、陈设,再到命名,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澹泊宁静”也是雍正五年在圆明园落成的一座宫殿,呈“田”字形,俗称“田字房”。“田”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澹泊宁静”的名字也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精神风貌。

  “仿田字为房,密室周遮,尘氛不到。其外槐阴花蔓,延青缀紫,风水沦涟,蒹瑕苍瑟,澹泊相遭,洵矣视之既静,其听始远。”从乾隆的这首题诗中臆想当年的园林建筑景观:皇帝在“澹泊宁静”中可以找到凡俗百姓“田园荷锄”的乐趣。

  与“田字房”的精神相一致的是清漪园里的“耕织图”和玉泉山的“溪田课耕”。尤其是清漪园,西有“耕织图”,中间是昆明湖,东边建有“铜牛”——西为“织女”,中间是“银河”,东为“牛郎”,用“牛郎织女”隐喻中国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在圆明园、清漪园、玉泉山等皇家园林里,乾隆看到“园户”(皇家园林里种地的农户)的庄稼丰收了,似乎就看到全国的庄稼丰收了。

  “国家统一”

  与前世相比,藏传佛教建筑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一大特色。清漪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四大部洲就是一个代表。从颐和园北宫门长桥上向南眺望,从下至上排列有序、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体,就是四大部洲。

  四大部洲是乾隆仿造西藏桑耶寺所建,建筑群是以香严宗印之阁为中心(香严宗印之阁是按照桑耶寺的乌孜大殿建造),象征佛教的须弥山。四个大部洲边上各有两个小部洲,即八小部洲,另有红、绿、黑、白四色塔。另外在四大部洲的金刚墙下建造了规模庞大的中式建筑——须弥灵境大殿。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非常重视与藏族、蒙古族保持紧密的关系,尊崇藏族、蒙古族信仰的宗教。弘扬藏传佛教,在皇家园林中兴建藏传佛教寺庙,寄托了清代皇帝维护国家统一的理想。

  “阁书永存”

  文源阁是乾隆三十九年在圆明园内仿造宁波天一阁建造的,用以收藏《四库全书》,与北京故宫文渊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并称“北方四阁”。除强调山水葱郁之气的庇护外,四阁取名亦独具匠心,阁名表明了乾隆帝推崇儒家经典的宗旨,同时“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中的“渊源津溯”四字都带水,从水而立义,“以水克火”,以求阁书永存。

  文源阁虽已不存,但其格局当与文渊、文津、文溯三阁类似。现存的其它内廷三阁均为正宇上下六楹、各通为一间,内部采取了明两层暗三层的“偷工造”法,即外观重檐两层,实际上却利用上、下楼板之间通常被浪费的腰部空间暗中多造了一个夹层,全阁上、中、下三层都能用来贮藏书籍,既充分利用空间,又节省工料。

  “穿越时空”

  现代人喜欢做“穿越”梦,电视里充斥着“穿越剧”。有趣的是,清代皇帝也喜欢“穿越”,这种“穿越”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

  圆明园、清漪园的特色之一就是仿造了许多江南的名园胜景。乾隆皇帝曾经多次南巡江浙,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杭州西湖十景,均建于圆明园内,仿造之中又有创意,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在圆明园里还有“武陵春色”、“上下天光”等“穿越时空”的景观。“上下天光”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模仿宋代洞庭湖岳阳楼而建,为两层楼宇,登楼可尽览湖光水色。

  “武陵春色”的灵感则来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来就是他做的一个梦,圆明园的“武陵春色”却是“梦上加梦”,盛时此地山桃万株,东南部叠石成洞,名为“桃花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梦回“世外桃源”。

  【鸣谢专家】

  张宝章,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

  刘阳,中国圆明园学会会员

  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贾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采写/新京报实习生 张雪松

  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资料图片选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侨批档案和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TOP

“世界记忆名录”:文献遗产的刻度

TOP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20年回顾与展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辛格答本报记者问

文章作者:本报记者 杨太阳 来源:《中国档案报》


辛格近照(Mr. Abhimanyu Singh)

  个人简历:2001年至2006年期间,辛格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负责“全民教育”运动的全球协调与监测;2006年至2008年,辛格先生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尼日利亚代表处代表;2008年10月至今,辛格先生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全面负责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所有工作;辛格先生在初等教育和教育发展方面均有著作。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开展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议题,该项目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文献遗产的普及、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一直以来,广泛参与世界记忆工程的相关工作,并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年是世界记忆工程发起20周年。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辛格先生。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工作目标及情况?

  辛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于1945年,其使命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在各国构建和平,并为正义、法治、人权和联合国宪章所确认的基本自由而奋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是一个多国综合办事处,业务覆盖国家包括朝鲜、日本、蒙古、中国和韩国,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这5个东亚国家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文化上都密不可分。驻华代表处的主管业务涵盖了教科文组织的5个业务领域:教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文化和信息与传播。作为联合国系统的正式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与联合国的其他机构均保持着强有力的伙伴关系。

  记者: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记忆工程(Memory of the World,MoW)。1995年中国世界记忆工程委员会成立,中国国家档案局作为其成员单位,在此框架下成立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领导小组和国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负责《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和出版工作。目前已有3批113件(组)中国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国作为历史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仅有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因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档案文献交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项目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92年发起的,今年是这个项目的20周年纪念。发起该项目最初的动因是,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献遗产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以及对其保护、保管并加以利用的迫切性所致。

  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愿景为:世界的文献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应得到充分的保管、保护。在尊重其特有的文化习俗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应可被永久地无障碍访问。世界记忆工程项目的使命为:通过最恰当的技术手段对世界的文献遗产进行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及以及在全球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认识。

  截至目前,共有来自98个不同国家的245件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7件。同时,中国还有8件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毋庸置疑,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也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得到体现,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文献遗产,将来可对世界记忆工程项目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积极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并广泛参与了世界记忆工程的相关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中国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所作的努力深表感谢。随着中国“十二五”规划中有关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在世界记忆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越发重要。我们鼓励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委员会针对文献遗产保护措施等方面择机开展跨国和跨洲合作,从而使现有的专业保护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举例来说,在“南南合作”框架中,中国可以考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文献遗产维护方面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对于非洲许多国家来说,他们目前都急需这方面的帮助。

  记者:今年是世界记忆工程创立20周年,请根据您的个人经历谈谈这20年来该项目取得的成绩,同时请您就今后如何推进该工程的开展,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达到对世界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目的?

  辛格:世界记忆工程自创立之初,就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不断的关注与支持。随着档案和图书专业群体对该领域的不断涉足,该项目也赢得了公众的广泛知名度,可以说,这是该工程近些年来取得的首要成绩。

  另外,2005年设立的教科文组织/Jikji世界记忆奖也是世界记忆工程开展过程中的一项突破。该奖项由韩国赞助,每两年颁发给在文献遗产保护和普及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研究机构,奖金为3万美金。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还把每年的10月27日定为“世界视听遗产日”。这为提高公众对保护视听遗产行动紧迫性的认识,并承认视听文件作为国家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世界记忆工程在技术支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包括为专业存档开发了免费、开放的软件,以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门户网站上提供了大量可供无偿下载的技术出版物和手册等等。

  在今年世界记忆工程发起20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于9月26日-28日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题为“数字时代的世界记忆——数字化和保护”的国际会议。届时,将探讨影响数字文献遗产保护的主要问题、制定改善数字资产保护的策略、提出特别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文献方面的实施措施。

  记者:四年一度的国际档案大会即将在今年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档案工作者参加此次盛会,本报也将出版英文专刊配合宣传报道。您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的负责人,请您谈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各国档案部门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辛格:无论是对于公众还是专业团体,在其任何一项旨在提升信息获取的战略中,档案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加强这方面的服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传统的信息服务正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这种服务角色的转变值得深思。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中合作发展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捕获、存储及传播过程。诚然,数字化和网络化也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创造条件,并在其中推广普及信息。正是通过这种对话,世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愿景,包括尊重人权、相互尊重、性别平等和减轻贫困,所有这一切都是教科文组织的核心使命和活动,而世界记忆工程的发起也正是实现这一切的有效举措。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4月13日 总第2292期 第一版

TO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教科文组织邀请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第五届奖项提名。这一邀请被扩展到所有会员国、与他们国家委员会协商,以及与教科文组织保持正式关系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和在文献遗产的保存和维护领域工作的机构。

  提名项目及评审团的指引中提供的信息,每个提名必须在以下方面有强调:

  候选文献遗产的保存和利用通过试点和发展、创新、领导、出版物等活动作出贡献的影响

  候选文献遗产必须克服在该地区的保存和访问中任何不寻常困难的工作。

  该奖项的设立是为了纪念《白云和尙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Buljo jikji simche yojeol) - 被世界记忆名录记录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 ,并有助于保存和利用文献遗产为人类共同遗产。它的由韩国政府与清州市市政委员会每两年通过安排奖励已取得显著贡献的保存和可访问性文献遗产个人或机构30,000美元的奖金资助。

  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 提名表

  教科文组织_直指世界记忆奖: 提名人的准则和评判

  关于教科文组织/直指世界记忆奖

  In April 2004 UNESCO’s Executive Board approv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ESCO/Jikji Memory of the World Prize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 and commemorating the inscription of the Jikji, or the "Buljo jikji simche yojeol”, the oldest existing book made through movable metal print.

  The Prize consists of a biennial award of US$ 30,000 to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that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eservation and accessibility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The award itself and the operating costs of the Prize as well as all costs related to the award ceremony are funded by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Prize is open to the governments of Memb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maintaining formal relations with UNESCO. Nomination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Director-General.

TOP

【链接】直指心体要节(百度百科)

  目录

  简介
  作者
  经书内容
  金属活字本的印制
  流落法国
  重现于世
  拥有权争议


  简介

  《直指心体要节》(朝:직지심체요절),简称《直指》(직지)是一部高丽佛经,全名是《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백운화상초록불조직지심체요절),1377年在今韩国清州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这部佛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确认了《直指》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活字本,并且把它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直指》是在1377年(高丽禑王3年)在兴德寺(Heungdeok)印制,比德国的约翰内斯·谷登堡在1452年至1455年间所印制的《四十二行圣经》早了78年。这部经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已经遗失,下卷则被保存在法国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Manuscrits Orientaux)。


  作者

  《直指心体要节》的作者是白云和尚(法号景闲),1298年(高丽忠烈王16年)出生,1374年(高丽恭愍王23年)逝世于骊州鹫严寺(Chwiamsa);曾任海州安国寺(Anguk)与神光寺(Shingwang)主持。1372年,《直指心体要节》由他在成佛山(Seongbulsan)完成。

  经书内容

       《直指》扼要地收录了朝鲜历代高僧流传给世人的佛道。白云和尚撰写《直指》的目的是要帮助引导朝鲜佛教修行者,学习好这个王氏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的国教。

  《直指》传授的是朝鲜禅宗的精髓。朝鲜半岛禅宗文化是从中国禅宗演变,之后再与中国禅宗一同传到日本再演变成日本的禅宗。

  《直指》分上下两卷。在兴德寺用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制的《直指》遗失了上卷,只留有下卷,而且下卷的第一页(第38章中的第一回)也已经遗失。这个残缺的《直指》金属活字本现在被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直指》除了有一个金属活字本,还有一个雕版印刷本。在鹫严寺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制的《直指》还保存著完整的上下两卷。这个《直指》雕版印刷本现在被收藏在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佛甲寺和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阁。[1]

  金属活字本的印制

  《直指》金属活字本的最后一页纪录了它的印刷详情,它是高丽禑王三年(1377年7月)在淸州兴德寺用金属活字印制而成。《直指》原本有上下两卷共307章,但金属活字版的上卷已经不存在于世。

  资料显示,《直指》金属活字本是白云的两名弟子释璨和达湛在女尼妙德的资助下在1377年印制的。

  现在仅存的金属活字本体型为24.6厘米 x 17.0厘米。

  流落法国

  
  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直指心体要节

  在李氏朝鲜王朝末期,一个法国外交使节把《直指》金属活字本的下卷从朝鲜半岛带回法国。从此这本书就留在法国,现在就被保存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

  重现于世

  《直指》金属活字本因为在1901年被收录在法国汉学家兼朝鲜学者古恒(Maurice Courant)所编撰的韩国书志的附录中,而被世人所知。197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在自己主办的巴黎国际图书年博览会上展出《直指》金属活字本,这才让这本书受到国际瞩目。

  《直指》金属活字本后记中记录它于1377年7月在清州牧外的兴德寺制成,清州大学在1985年发掘兴德寺遗址时确实它在清州市Uncheondong的兴德寺印刷而成。

  兴德寺在1992年3月被重建。清州古印刷博物馆在1992年开馆,并从2000年起以《直指》为主题。

  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东方文献室所收藏的《直指》只有下卷,没有上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4日正式把《直指》纳入世界记忆项目。在2004年创立的“直指世界记忆奖”是为了纪念《直指》金属活字本的诞生。

  拥有权争议

  《直指》金属活字本的拥有权仍然有争议。法国国家图书馆认为《直指》应该留在法国,而韩国坚持《直指》属于韩国。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立场是,《直指》是全球人类一个重要的世界遗产,它是属于全世界的历史文物,并不只属于任何单一国家。他们也声称凭着法国国家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与信誉,《直指》如果留在法国将能更好地被保存与展示。另一方面,韩国声称《直指》应由发源的国家拥有,而它对韩国民族深远的历史意义使韩国态度强硬。目前《直指》留在法国,数个韩国团体企图改变现状。

  参考资料

  1. 《朝鲜半岛汉文典籍摘要》


    来源:百度百科

TOP

一些入选项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