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七夕:各民族婚恋风俗考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七夕:各民族婚恋风俗考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1、阿昌族
  婚俗方式:偷鸡头与抬锅盖
  阿昌族青年将谈恋爱叫作“串姑娘”。阿昌族青年男女来到摆场上,用泉水相互对泼,要是小伙子看上哪位姑娘,他就会走到姑娘身边,要求晚上去她家串门。如果姑娘看上了他,同意他来的话,小伙子就会邀上几个同伴跟着姑娘来到她的寨中。那个被小伙子看上的姑娘,将客人领进村寨之后,就要去找姑娘,如果十个小伙子,她就要找九个姑娘来陪客。
  找好姑娘之后,姑娘们就分头去找鸡,每人一只,找齐后交给那个姑娘去请村寨中最好厨师,大家一起杀鸡做菜。
  这顿全鸡宴做好之后,做主人的姑娘就要到村寨中去喊:“远方的客人,我家的饭菜已经准备好,请你们快点来!”。姑娘喊了一圈之后,不管有没有人答应,就直接回家了。一直竖着耳朵等姑娘喊的小伙子们,听见喊声后立即来到姑娘家。
  在姑娘家的桌上酒菜已全部放好,每人两个碗,一碗米酒,另一只碗里放着鸡头。小伙子一般要先数一数鸡头,如果对就入座,不对就不入席。
  宴席开始后,小伙子们开始偷偷将鸡头藏起来,说姑娘的鸡没有杀够。姑娘就要找鸡头,如果找出来了,罚偷鸡头的喝一杯酒。如果找不到,小伙子自己将鸡头拿出来,罚姑娘喝一杯酒。
  小伙子们是来串姑娘的,不是骗吃的,所以在吃饭过程中大家会偷偷将钱凑齐,交给带他们来的那个小伙子,悄悄藏在一个地方,让姑娘们去找。
  酒足饭饱,大家开始对歌。因为人数是配好的,所以每人都有一个对象,自由组合。如果对歌对出情意来,两人就离开大家,到外面去悄悄地谈了。
  男女恋爱成熟之后,小伙子便告诉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如果女方同意,就随即举办订婚仪式——抬锅盖。女方拿出几只锅盖,在上面放上一碗热肉、一碗煮熟的带壳鸡蛋。仪式开始时,由双方的老人互敬锅盖上的食物,再双双敬媒人。敬送食物时,双方老人一手抬锅盖,一手用筷子夹肉互喂,再各夹一个鸡蛋喂媒人。这个场面非常热闹和滑稽,鸡蛋很难夹,到了媒人嘴里,媒人不能用手,必须用牙齿、嘴唇来剥,围观者笑得前仰后合。仪式结束,双方就算缔结了婚约。
  2、布依族
  婚俗方式——“浪哨”择偶与抛“棕”传情
  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姑娘长大成人(一般在20至30岁)需"戴假谷"。"假谷"其实是一种以竹笋壳为骨架,用蜡染布包裹而成的头饰。姑娘们因为舍不得"浪哨"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多数都不愿带上"假谷",在每年农历八月至四月间的"戴假谷"季节,布依村寨就不时见到"已嫁"姑娘被强行戴上"假谷"的"偷袭"行动。
  3、傣族
  定情方式——丢包传情
  丢包,傣语称为“端麻管”,是集娱乐与传情求爱于一体的活动。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丢包之日,未婚男女青年在寨旁的草坪上或椿树下集中,分别列阵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女青年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男青年甩去。见花包飞来,男青年争相抢接,接住的自然欢呼雀跃,接不住的便得给丢包的姑娘送些礼物或礼钱。男青年得到花包以后,也仿效女青年的模样,轻甩几圈花包,再“唆”地掷出,让女青年抢接。未接住包的姑娘,得将一朵鲜花献给掷包的伙子。 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便结对对丢。这时的花包已成为传递感情的使者,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两人对丢一段时间以后,便悄然离开丢包场所,隐于林木之中,或溪泉岸畔倾心交谈,最终坠入爱河,变为情侣。那小小的花包,不知为多少妙龄女子牵线,为多少多情伙子搭桥,使一对又一对有情之人结为终生伴侣,共度恩爱人生。
  婚礼方式——拴线
  主婚人念完祝词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棒、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
  4、土家族:
  婚俗方式——“哭嫁”“坐床”
  婚前一月或半月,姑娘就要哭嫁。“歌丧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俗。“哭嫁”开始是隔夜哭,后来是连夜哭,全寨相好的姐妹姑嫂长辈都要轮番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如泣如诉,若悲若喜,悲喜交融,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哭嫁歌中有“哭父母”、“哭歌嫂”、“哭姐妹”、“哭戴花”、“哭上轿”、“哭媒人”、“哭辞祖宗”等。经过一代代妇女口头创作,不断丰富加工,有的内容逐渐定型,形成长诗结构的抒情悲歌,意境悲切凄苦,语言简明朴实,充满浓郁的风土味,常巧妙地运用比兴、双关、拟人、反复、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文学性。
  新娘“开脸”、“上头”后,当晚哭嫁达到高潮。
  凌晨,新娘上路前,要由歌嫂或兄弟慢步背出闺房,没有哥嫂兄弟,则由叔叔,姑姑替之。父母是不能背的。穿过堂屋时,再让新娘站在事先安放在堂屋的一个方斗上,踩上一双脚印,名曰:“踩斗”。然后再背出大门,给新娘穿上一双由婆家带来的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着地了。新娘“踩斗”意味着把富贵也留给娘家,祝福娘家年年五谷丰登。接着娘家的管事点燃葵花杆或柏香树皮制成的火把,向新娘前后抛去,洒下满屋火花,预示新娘未来前程灿烂。新娘则将预先准备好的两把筷子,向身前身后撒去,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新娘上路,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要由新郎准备一把油纸花伞,叫“露水伞”,送给新娘打着。此时新娘上穿右开胸,大袖大摆的“露水衣”,下穿八幅罗裙,叫“露水裙”,头包青丝帕,朱花银饰,琅佩叮当,由人扶着在堂屋哭拜一番,辞别祖先,告别父母,然后坐轿或步行起程,此刻,唢呐、锣鼓、鞭炮齐鸣,大旗大伞前行,迎亲队伍抬着嫁妆抢道走在新人前面,否则会被嬉笑为“送亲客”;送亲队伍在后簇拥着新娘或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充满喜庆气氛。
  新娘跨进婆家大门前,要用脚踏一下大门槛,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郎家祖宗神龛前举行拜堂仪式。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双方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叫做“坐床”。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为界。有心计的姑娘往往坐在界线上,但新郎也不甘示弱,尽力把新娘挤到界线外去,双方各不相让,挨挨挤挤,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开新娘的盖头巾,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坐床便随之告终,十分风趣。结婚当天,男方家杀猪宰羊,摆酒设宴,招待亲友。当晚洞房内外灯火辉煌,摆满糖食瓜果,男男女女入座,说四言八句,摆龙门阵,开新郎新娘玩笑,强要新人喝交杯酒等。名曰“闹洞房”。土家人有“三天不分大小”的说法,即从结婚那天起不分老幼尊卑,可以大闹三天。
  5.苗族
  定情方式——“丢铃”
  无论男女,只要对歌当中互相情投意合,一见钟情,赢方都会给输方一次机会,相约去丢“竹铃”。竹铃是用竹篾编成、形似鸡蛋的小花箩,内装砂子和铜钱,丢起来会发出铜铃般的响声。男女双方互相抛接,接不住为输,输方每输一次脱一件衣物,输至只剩下内衣内裤为“输身”,即许配终身。
  其实,给对方“丢铃”机会的,对歌时就已涌动着痴爱的春潮,倘若对歌时赢了对方,“丢铃”时就会故意输给对方,最终达到有情人终成眷属。
  “丢铃”结束,男女双方互赠定情物,小手绢,小首饰,或小梳子,小镜子。
  经过对歌丢竹铃、互赠定情物,男女双方便不再去和别人对唱山歌、丢竹铃。
  婚礼方式——“挑喜水”
  结婚仪式主要有“挑喜水”、婚宴组成。典礼在新郎家的堂屋举行。堂屋正中的一张长桌上放有米酒、糯米饭、鱼、猪肝等食品。
  “祝愿新郎新娘相亲相爱,养女象花朵,生儿多如浮萍……”主持的长者先倒一点酒并捏少许食品丢洒在地上,以示祭祀祖先,接着用苗语对新郎新娘进行祝福。然后,端一碗酒并再捏少许食品献给新娘,新娘只是用嘴表示一下,即由嫂子代理。
  “挑喜水”在结婚典礼后进行。村边的清水江边,新郎的妹妹带领并用木瓢装水。第一瓢表示吉祥如意;第二瓢表示富贵荣华,第三瓢表示儿女成群。虽然只限装三瓢,但新郎的妹妹却故意拿了把大木瓢,把水桶装得满满的,由此鉴定新娘会不会换肩、腰身是否有劲、脚步是否轻盈。新娘“挑喜水”时,许多群众都来看热闹,纷纷给新娘出难题并进行挑逗,引来阵阵欢笑。“挑喜水”持续约半个多小时。
  6、东乡族
  婚俗方式——婚礼当天“戏公公”、“砸枕头”
  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多是少年)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在洞房中,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
  7、纳西族摩梭人
  婚俗方式——夜访阿肖,暗号多多
  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走婚,是世界种种婚俗中,绝无仅有一朵奇葩。
  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是由男子的“走”而实现的婚姻。男方晚上到女方偶居,次晨归回自己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有走婚关系的男女彼此称“阿肖”或称“肖波”。“阿肖”,就是有夫妻意义的情侣。。
  摩梭妇女到结交阿肖的年龄,通常都在花楼上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花房,一旦结交了阿肖,这间花房便成了谈情说爱的小天地。
  最初的约会多是避人耳目,悄悄进行。男子常在夜深人静时,或徒步,或骑马到女阿肖家按相约的暗号或抛石子到花楼房顶,或以吹笛弹弦,或以马铃声,或用烟斗敲门等,有多种多样的暗号,等候中的女子闻声开门,将男阿肖引入卧室。到拂晓前,男子便匆匆离去返回自己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走访后,女子便将男阿肖公开,男阿肖即可公开走访女阿肖,并可登堂入室,到女阿肖家下房喝茶聊天,享受热情的招待。
  也有不少男子在开始走婚阶段是以公开的方式出现的。男子在首次走访女阿肖时,必须带上当初的媒人或自己可信的一个男朋友,并随身携带茶、糖或给女阿肖的衣裙等物。对方家中则对来者予以盛情款待,并将男阿肖带来的茶、糖拿一部分祭祀祖先,一部分送给本村各户或只送给亲族,以此委婉地宣布家中女儿已有男阿肖。晚上,由女方母亲或姊妹引男阿肖到女阿肖卧室。女阿肖也可以在自己花房里以酒招待男阿肖。
  8、彝族
  婚俗方式—— “跳跳菜”
  在南涧地区彝族群众婚礼上宴请宾客时还有一道独特的菜,当地群众称之为“跳菜”。这“跳菜”就是当人们八席坐齐后,在一声“上菜”声中,随着大号、吹呐、锣鼓齐鸣声中,只见一对对上菜的人,有的手持摆满菜肴的托盘,有的把盛满菜肴的托盘须在头上,从厨房里一步一步地跳着欢快的舞步把菜肴敬献上。上某人不时地变换着舞姿,有的用头顶,有的徒手端十来个大碗茶,有的用手臂抬,脚踏舞步,边舞边敬献莱饭,菜点滴不拨,使人赞叹不已,无不钦佩这种杂技与舞 蹈集于一身的“跳莱”。 宴请宾客完毕,男女双方亲友按辈份就坐进晚餐,新郎新娘和陪郎、表兄妹们坐一席,席上的莱用红线串连着,新娘新郎须备刀带剪使用,否则处处受难,逗人笑闹。晚上,要举行闹房庆贺。
  9、裕固族
  婚俗方式——射无镞箭、冲击新房
  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娘的护卫能力。
  10、壮族
  婚俗方式——“连姻绳”
  壮家孩子年过十五岁,母亲就买来九十根红丝线,为儿女精心编织“连姻绳”。当儿子爱上某位姑娘时,母亲便登出“连姻绳”向儿子讲授红绳表示爱情的方法。
  壮家小伙子如果要向姑娘表示爱情,就要选择一个与姑娘单独相遇的机会,将红绳一头搭在姑娘肩上,表示求爱。如果姑娘不同意,就抽身而走;如果同意,便用手拉住绳头,含笑向男青年表示赞同。
  订婚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相互了解,如果认为条件成熟了,小伙子就对姑娘说:“我的红绳已拧紧了,可以与阿妹的红绳打结了。” 姑娘及其父母如没有意见,就商定完婚的日子。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请两男两女带着薄礼随新娘到女家迎亲。这时,在女家门口,横摆着一张桌子,桌脚悬绕着新娘的“连姻绳”,将男方的人挡于门外。女方亲戚问道:“你们找哪一家?”男家陪郎答:“上有瓦房,下有瓦房,我们偏要进你这间茅草房。”女方亲戚又说:“这是扇闸门,你们进不来。”男方陪郎说:“这里有钥匙。”新郎立即从怀里掏出“连姻绳”,与桌脚上新娘有“连姻绳”系在一起。霎时,鞭炮震响,竹笙、洞箫齐鸣,大瓢的清水泼向来客和新郎,将他们淋个透湿。
  换衣服完毕,男女双方陪客入席对歌。歌声不断,笑声朗朗,酒菜飘香。酒至八巡,男方陪客的姑娘闯进新娘的房内,把新娘背走。新郎把“连姻绳”系在新娘的脖子上,表示终身相爱,永不分离。
  11、侗族
  定情方式——芦笙节
  芦笙节是青年男女追寻爱情的好日子。中午,少女们戴着闪闪发光的银冠,穿着自制的民族服装。男青年手持琵琶站在对面,穿上干净整洁的服装,希望自己美好的形象能打动花季少女的芳心。对歌是表现自己的主要方法。夜晚,男女在篝火边,手牵手围着火堆伴着芦笙唱歌跳舞。幸福的人儿在此时交换了定情之物,或者牵着手在鼓楼的一个个角落倾诉爱意,或者在凝眸深情相对。
  婚礼方式——在双江、黄柏等地,新娘进门之前,男家在大门里面摆着一个格筛,点上五盏双灯草的茶油灯,新郎全家人统统都躲藏起来。新娘跨过格筛,进入火塘,在火炉旁坐下时,新郎全家才陆续走出热情地接见新娘。还有一种更为风趣的婚俗,侗话叫做“出闷嫁”。就是姑娘在出嫁前,可先向外发口信。凡在姑娘将出嫁时来唱歌的后生,可取新娘的一件花衣裳去作凭证。到请客那天,四个后生用一根花扁担,挑着两双草鞋,挂着姑娘的花衣裳,摇摇摆摆,边喝边舞来到鼓楼边。新娘的同伴——调皮的姑娘们,拦住鼓楼门,唱“拦路歌”。待后生们对答后,就引他们到新娘家喝喜酒和油茶。这些后生们酒醉饭饱后,又继续唱歌,逗得新娘开心,也来参加唱歌。后生们一直唱到新娘出屋为止。

资料来源: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02659-1.htm
附件:

TOP

各地的婚俗都很有特色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