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及其历史上洪水简介

长江及其历史上洪水简介

长江及其历史上洪水简介

2009-03-06 08:53:29  来源:中国天气网



长江,古称江、丽江、丽水。因它横贯我国中部东西,流程长,到六朝后才通称为长江。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万里长江从西部的高山高原到东部的滨海平原,跨越了我国地形的三大阶梯,从源头的5000米高度奔腾而下,至宜昌下降到500米高程以下,然后在丘陵平原地区流向东海。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宜昌站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上游四川盆地和中下游平原是当代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区,也是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

长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流域一般年降水1100毫米,出现时间在5~10月间,又以7月和8月最为集中,且一般情况下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支流早于北岸支流,在正常年份,干流洪峰大多先后错开,不致酿成大灾。但是,如果上下游、南北岸各支流洪水在干流遭遇重叠,则可能形成范围广、历时长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洪水灾害又主要发生在中下游12.6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

历史上,长江多次发生洪涝灾害。自公元前185年(西汉初)到1911年(清朝末年)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较大洪水灾害214次,1499到1949年的450年间,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干堤决口达186次。出现较大洪水的年份有1153年、1227年、1560年、1788年、1849年、1860年、1870年、1905年、1931年、1935年、1949年等。其中最大的一次洪水发生在1870年,宜昌的最大洪峰流量竟高达10.5万立方米/秒。1788年全流域大水,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荆州城内水深五六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931年,由于北方强劲冷空气不断南下,副热带高压又强盛稳定,致使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长期对峙,产生了长达1个多月的连绵暴雨,发生了长江全流域大洪水,使得湘赣皖苏桑田变沧海,湖北几乎成了泽国,武汉市区大部分水深数尺至丈余,洪水浸泡3月之久。长江流域受灾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中下游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死亡14.5万人,灾民2800多万。洪水过后的9月3日,当时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全国救灾委员会主席宋子文称:“如此水灾之大,所费金钱,纵无限量;所筑堤岸,纵及强固,亦无术抗此洪流。”然而并非这位救灾主席所云,在国民党时期,各地方当局将修堤专款移作他用,湖北的堤款甚至被士商倒骗,蒋介石更把它调作内战军费,致使各省堤防年久失修,水利荒废,遇到暴雨,势必泛滥成灾。这次罕见灾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正如在《汉口大水记》一书序言中所说的,“洪水的泛滥不是单纯的无法抵御的灾害,它是人祸到了极点的必然结果。”只有“全国同胞齐心合力集中于改革建设和创造,建立一个灿烂光辉有民治民享的新国家,这样,人定胜天,危险之来,我们何愁不能战胜一切呢!”

特别是长江自湖北枝城以下至湖南城陵矶一段400余公里,因其属古荆州,因此又称荆江。荆江堤防自古险要,历任湖北的官吏中流传着一句为政格言:“湖北政治之要莫如江防,而江防之要尤在万城一堤(万城堤即今荆江大堤)。”如果荆江大堤一旦出事,武汉市断然难逃“池鱼”之灾。荆江大堤最怕川江来水,由于荆江河道九曲回肠平而且弯,上游来水在这里慢悠悠不肯离去,加上沙泥沉积,河床抬高,势必洪水猛涨,形成险情。每到汛期,水位要高出沙市地面8~10米以上。一旦溃决洪水以高出地面10米以上的水头似泰山压顶而下,武汉等地岂不成了汪洋一片。

摘自《气象知识》2004年合订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