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端午的故事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端午的故事

明天就是端午节,民俗节日已变为法定假日。在享受假日的悠闲中,我们有必要了解端午节的诸多相关故事。我今天想谈的是端午节的由来。
称之为节日者,应该有三个必备要素,一是有约定俗成的节日名称,二是有固定的日子,三是有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事项。明了此,才可以探讨节日的由来或起源问题。
端午节起源的诸文化要素,约略言之,有如下几方面:
1、阴阳思想。从古文字来看,先有阳字,后有阴字。阴阳从阜,阜是象形,象山坡形。照到太阳的山坡就是阳,照不到太阳的山坡就是阴。由最初的受阳背阳引申而为南北方位之名词,照到太阳多的都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于是就有山南为阳、水北为阳的说法,反之,山北水南即为阴。很多地名就是根据此来确定的,如洛阳在洛水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淮阴在淮河之南,华阴在华山之北,等等。
因为太阳照耀与否、充足与否对于先民的无比重要性,产生了哲学上的阴阳观念,即认为天地万物、人类社会都可以分作阴和阳两大类。伯阳父解释周幽王二年的地震原因说: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列子天瑞》说:天地之道,非阴则阳。
于是,时空、数字、人类社会的一切无不以阴阳为类。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等等。
由阴阳思想发展而有恶月观念。
恶月即是夏历五月。《礼记月令》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夏至这一天,太阳照耀时间最长,但是阴气、阳气在激烈斗争,生物半生半死。也即是说,包含着夏至的五月虽然是阳气最旺的时候,但阴阳二气却开始争斗,争斗的结果是,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开始重新出现,并将一天天走向强大。因此五月是邪气丛生、于生命不利的恶月。
2、月建与干支纪日
用天干地支搭配的六十甲子来纪日,起自殷商,绵延至今。
干支纪月,文献中并不常用,古人纪月一般用数字顺序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
但是古人在制定历法时,发现北斗星斗柄在初昏时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环一次。于是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份相配合,称为“月建”。古人从阴阳观念出发,认为“气始于冬至”(《史记律书》),因此,夏历以冬至所在的月,即十一月为子月,而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即正月,则五月正是午月。
3、五行八卦思想
五行思想与阴阳思想几乎同样古老,它也是关于事物的分类思想,即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互相影响。
五行思想战国以来进一步发展,与阴阳思想相融合,万事万物不仅各有阴阳,还可以归属于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元素。于是,天干地支也各有归属,如天干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地支中,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属土,等等。
《周易》八卦则用阴阳奇偶之数和爻象变化对万事万物及其与时空的对应关系作了进一步解释。八卦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相荡,生成一日之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所谓太阳,即是”当午之时,日耀当空,光浴山河,阳气之极盛,是为太阳”。一年之地支中,“五月阴气忤逆阳,冒地面出也。咒布于午。”
有了这些思想观念,五月亦即午月,才与火有了关联,午月的午日午时,被认为阳气极盛,宜于练剑、练镜、采药,都是取其至极之阳气,以禳解阴毒之气。对重午的重视即由此而来。
4、干支纪日与序数纪日
午月午日何以变为五月初五,这跟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的转变相关。序数纪日,战国末期已经开始,秦汉简帛石刻中可见大量干支与序数纪日并列的事例。三国以后,正式的国家文件仍然大量使用干支纪日,但是日常的纪日中序数纪日已经普及,这是五月五日这一重数节日得以定型的背景。
5、月令体系与民众节日体系
这是最后要提到的一点。古老的月令体系是根据太阳运行情况,将一年分为四时,每时三个月。四时再与五行相配合,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夏秋之交为土。官方规定相应的祭祀礼仪、职责、法令、禁令等,总的意思是要顺应阴阳,以求和谐。所以,月令体系下,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因此在月令体系下,只有可供人们作为根据的生产生活指南,没有后来的节日。
民众节日体系是在月令体系崩溃的情况下凸现出来的。与月令体系不同的是,民众节日体系中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期盼、社会交往的需求、娱乐狂欢、精神寄托等等,都在节日的发展中曾累的添加,使得每一个节日都与众不同,异彩纷呈。
凡俗的生活因此而生气勃勃。
引用:
随笔杂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