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高平店房(2)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高平店房(2)

冬天,一个人穿的很厚实,带着厚厚的毛皮帽子,在公路边上摆开一张大油布,上面摆着七八个瓶瓶罐罐,有罐罐蒸馍、锅盔、油果子、油馍,黄面酱、辣椒酱、大头菜、腌黄瓜等,酱的味道扑鼻而来。还有凉饸饹、凉皮。他把这些瓶子打开,蘸着各种酱,就着各种腌菜,慢慢腾腾的一点一点吃。我们上学回家,看他吃的那么丰富,已经是冬天啦,都是凉食,他能吃下去。他的马车没有进店,把一个大油桶从中间锯开,翻过来,支起来,就是马槽,马正在悠闲的吃草。他只是在店房里买了点开水,吃完饭就上路了。
  天南海北的没有赶马车的个别旅人也来住店,也就是几毛钱,也做饭给他们吃。只是在房子里怎么做,怎么吃,没有见着。
  再向西,还是一个大门楼,是侯家的店房,1962年就不再营业了。店房成了集体的,也就是生产队的,生产队租给供销社生猪收购站,我们曾经挑一担糜衣,是上等的猪饲料,三毛钱买给收购站,这是把收购的猪在这里暂养,等着汽车定时来拉一次。门口就是一道慢坡,慢坡尽头向南拐一个弯,是一条直路,向西拐一下,就可以走进高平街道东门。
以公路上再往前走,因为刚才的慢坡,留出来土崖,崖上面是平地,是范家的店坊,他是飞云堑背后人,他的父母亲从民国时候在高平街道摆摊卖羊肉,以后购买了这里的地皮建起了店房,坐南向北,其实在70年代已经变成自家的院子,店房大门也改造成家户小门了。紧接着是河南来的姓牛的人家,全部买去一排房子。
  从公路进街道的一条大路突然出现,路的西面是城墙,城墙一直保存到1980年前后,姓马的人家在这里新修了一座院落,是在城墙外修的。城墙后面没有店坊,是公家不允许建店房,也是城墙至公路的距离有限,这一带先后是高平医院、高平供销社、高平完小的后门。
  城墙的西北角上,西门外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通向公路,大路和公路交汇处的东南角上,坐南向北是尚家的店坊,他也留着不浓不长的胡子,也很严肃,很少见到微笑,他是店坊的创始人,他的父亲是陕西省长武县人,有兄弟五人,父亲排行老三,清朝时候由长武到泾川县窑店镇坳心村定居,他年轻时一个人从窑店到高平经商,购置土地修建住宅以及马车店,经营店房,解放以后公私合营,顺其自然定居高平。1970年,店房的大门还在,我多次见过。大约在1960年代不再开店房,这家店房可以是说是高平西大门的门面店房,几十年过去,站在这里,还可以想象出当年生意的红火。
  过了公路,公路的北面也就是后来的拖拉机站,从西开始,有绰号叫三弯姓史的人开的店房,其时生意异常兴盛,发了大财。他的儿子叫史五成、史来成,五成个子不高,腿脚不好,他家的店房被被征用土地拆掉以后,他们在肖家沟生产队落户。来城在高平大队设在高平大队鲁家山生产队崾岘里的林场度过了文革后期的日子,那个林场里就他们两三个人,林场里后来还曾经办过高平大队57大学,他和哥哥五成最后都进了高平养老院。史家店房东邻高家坡力姓人的店房,60年代被平凉的回民刘鸿章租赁,同他的妻子一起宰牛,其熟牛肉是高平公社的品牌牛肉,集日的一天,热气腾腾的牛肉摊被农民围的严严实实,他卖牛肉不用称,买一毛钱、两毛钱、5毛钱的,他用刀子一刀切下去,不差一钱,顺手递给买者,买者蹲在牛肉摊跟前,大口大口吃掉,那简直是吃了天上神仙吃的肉,或是吃到了皇上的美味,那种幸福感、那种享受感大有超越有史以来所有人吃的所有好东西的感觉,因此刘鸿章被高平人所喜爱,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史家店房北面,是李家自建住宅,大门朝东开,东南角上是一座坐东向西的四合院标志楼,上房坐北向南,东西有厢房,建筑工艺考究。
  向东行,就是田野,平展展的塬地里种着小麦。到了城墙东端,是高平仓库,和仓库一墙之隔的就是王家的店房,那个大门楼非常雄伟,我的伯父和王老汉一起开店房,是60年代最红火的高平公社的标志性店房。店房本来是王家的,可能因为面积过于庞大,当时是不是被没收还不明确。历史上这一带有塬边生产队和东门生产队的地皮,因此塬边生产队的伯父能被抽掉来,和王老汉一起开店房,这份工作是令人羡慕、不是随随便便能得到的。店房是两个生产队办的,是集体所有制。伯父和王老汉昼夜操劳,全力经商,生产队给他们记工分。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小生意的收入,这是别人不知道的。店房的正常收入,就交给两个生产队,是两个生产队的副业收入。这一笔钱等于是从空中来的,其他生产队就没有这样的禀赋。虽然不是国营,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国营的。高大的大门东手,有三间坐北向南的房子,外墙实际是房子的门面墙和门窗,直接能看见公路,里面可以熬罐罐茶,小炉子上一直有铁壶烧着滚烫的水。住店的车户、旅客、做生意的人,在这里聊天,店主人和他们非常亲热,很温馨的氛围里弥漫着茶香,说的都是商业上的话。王老汉个子不高,说着一口陕西话,他就是陕西人,做生意发了家,落户在高平,置下高平镇最大的店房。他整天忙忙碌碌的,乐乐呵呵的。我要去街道,伯父总能看见我,一定要叫我进去,顺手就给我一个红红的柿子或者一个黄黄的梨,或者一个麻花,一年四季总有好吃的东西,这是来的客人顺手送给他的最基本的礼物,当时的人们见面递一支烟就是礼物,给一个柿子或者桃子、两三个核桃、一个油馍、一个干粮也是礼物。骡马在院子里一直打滚,最多时候停二十几辆马车,院子应该有十亩大,东西两边都是马槽,靠北有一排旅舍。公社召开交流会,里面演过大马戏,影响太深刻了。这个店房后来成了大队的木工厂、钢磨子站,因为在公路边上。1970年代初,店房的东南角王老汉家的小院子被征用为大队部,他们一家在肖家沟的路边重新修建房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