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敬文沙龙|色音:中国萨满信仰研究百年历程——第33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敬文沙龙|色音:中国萨满信仰研究百年历程——第33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敬文沙龙|色音:中国萨满信仰研究百年历程


——第33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回顾


  2021年1月10日上午,第33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二百余位师生,及部分热心民俗学的社会人士参与了本次线上沙龙。
  本期沙龙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尧老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主讲,演讲题为“中国萨满信仰研究百年历程”。色音教授从中国萨满教研究的缘起、新中国成立后的萨满教研究走向以及萨满教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三个方面,对中国萨满教研究的百年历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解读。色音教授指出,虽然古代文献、方志中有关萨满的资料比较丰富,但大多是简短的描述性记录。目前发现“萨满教”概念的最早记载见于善之在1914年出版的《地学杂志》第6期上发表的《萨满教》一文,这是中国学界第一篇关于萨满教的学术文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国家推动开展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这一延续了近10年的全国性田野调查工作的内容包含萨满教,但是此时的工作仍处于资料收集阶段,并没有开展有关萨满教的专题性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关于萨满教研究论著的译介对国内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萨满教研究形成了专业化的趋势,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发表问世,并开展了有关萨满教的专题性调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的萨满教研究日益走向成熟,突破了仅将萨满教视为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狭义研究。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个案研究更具系统性和综合性;广泛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南方的萨满教调查相继展开,为南北方的比较研究创造条件。最后,计量分析显示,21世纪以来的萨满教研究成果逐年增多,水平明显提升。色音教授期待中国的萨满教研究能够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学术界理论、方法的同时,立足于中国的萨满教历史与现状,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创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为国际萨满教研究做出贡献。
  本次沙龙的与谈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艺术研究室主任凯朝研究员。他对色音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赞赏,并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色音教授展开对话,指出在蒙古地区的萨满教与后来传入的佛教对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影响,又介绍了日本的宗教学界对萨满教研究做出的贡献。
  下半场自由讨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祝鹏程主持。来自海内外的与会师生向色音教授请教了萨满教在中国的定位、如何从萨满教出发开展道教研究、萨满教与本土宗教信仰的融合以及萨满图腾等问题,色音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进行了详细独到的解答。《民族艺术》主编、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许晓明主任,北京大学陈岗龙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的李永平教授等专家也针对上述提问各抒己见。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对本次沙龙进行总结。萧放教授指出“敬文民俗学沙龙”继承和发扬钟敬文先生的学术精神,对保持学人间的交流与对话、推进中国民俗学诸多理论问题的探讨有极大的助益,感谢色音教授的精彩演讲,感谢诸位学人的支持和参与,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34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将于2021年3月举办,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