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3小组研讨

60后70后口中的革命皮筋歌谣

1、学习李向阳,革命斗志强,————————————
2、刘胡兰,十三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
3、毛主席的光辉,嘎拉亚西诺诺,——————————————
4、董存瑞,十八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
摇大绳,(由两个人摇,一人或多人跳)只记得动作有:抱、转、单腿跳、摸地的动作,求顺口溜
一顺口溜:星期天的早晨白茫茫,捡破烂的老头排成行,
队长一指挥,冲向垃圾堆,——————————————

TOP

跳皮筋剪报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80年代。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
跳皮筋一般三人以上玩儿,若为偶数更好分伙儿,奇数便把多出的一人算作“烧火”,就是两个队她都参与。比赛时一般分两组,边跳边唱非常有趣。先由俩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分两组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
跳皮筋时,皮筋高度先从脚踝处开始,称之为一级,过关后,将皮筋移至小腿处,称之为二级,然后移至膝盖、臀部,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称之为“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只许用脚不许用手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有一定节奏的歌谣。

TOP

跳皮筋口述回忆

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跳皮筋这项运动,6060后的童年将会是怎样的黯淡无光。从小学到中学,跳皮筋成了女孩子们最热衷的运动之一。课间十分钟要跳,午休时间要跳,谁还能舍得时间睡午觉呢,那简直就是浪费时间。当然,晚饭后是跳皮筋的最好时段,尤其是夏天,天黑得晚,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跳皮筋!
跳橡皮筋设备简单,只需一条橡皮筋,况且还可用废弃的轮胎内带取而代之。课间学生三五成群轻松地跳一阵橡皮筋,可以使疲劳的脑细胞得到积极性休息,促使脑细胞的兴奋与抑制转换,从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下节课的学习。另外它不需要多大的场地,不受季节的限制,人数可多可少。它具有花样多、兴趣高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对锻炼身体确实行之有效。
记忆中也曾有过两个人跳皮筋的时候,那是实在找不到伙伴了,两个人跳不成心有不甘,就找两棵相距较近的大树,把皮筋拴到树上,开始比赛。
经常跳橡皮筋,不仅能有效地增强内脏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增大肺通气量,促进新陈代谢,而且能够增强腿部和腰部的灵活性,促进骨盆的生长发育,发展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是提高弹跳力和平衡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体育课上,经常开展跳橡皮筋的游戏,有针对性地编出各种花样的跳法,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其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跳皮筋主要以下肢动作为主,加以手臂和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跳皮筋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提高弹跳力,对发展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连续跳一个小时以上,还能发展耐久力,促进心肺功能的提高。
这些都是长大后才了解到的,而童年跳皮筋,就图个开心,那是一生中随时想想都可以让笑容浮上嘴角的回忆……

TOP

回忆跳皮筋的日记

每个时代的孩子们都有不同的游戏。每个游戏都时过境迁,渐渐消失。比如斗蛐蛐、跳山羊、跳皮筋、丢沙包、丢子儿、拍板、滚铁环、滚玻璃球……

游戏也分性别,我是女孩,我儿时格外喜欢跳皮筋。

所谓皮筋,就是松紧带。把一根很长的松紧带两头接到一起打个死结,呈圆环状,然后套到两个人身上,两个人隔开适当的距离撑开皮筋,保持既不紧也不松的状态,就可以跳了。

跳皮筋有一整套规矩,是集体游戏。当然,如果有两棵树类似的东西能撑开皮筋,也可独自跳。但是人多了更好玩。

首先,两个女孩自告奋勇当头目,猜拳挑选队友。最优秀的选手优先被挑选,直到把所有队友分完。然后双方头目再猜拳,胜方开始跳皮筋,败方找两个人撑皮筋,其余人在旁观战。当胜方全部成员都跳错后,角色互换,跳错的转为撑皮筋和观战方,另一队开始跳。

因此作为撑皮筋等待的一方,会在跳的一方游戏时,使尽心理战术干扰她们。比方说她们的外号,提起她们的倒霉事,说反话讽刺……总之,女孩子尖酸刻薄得淋漓尽致!

此时,仿佛《蜡笔小新》里的吉永老师和松阪老师吵架一般热闹:

“哼!我们玫瑰班的小朋友们……”

“哼!我们向日葵班的小朋友们……”

真是蔚为大观!素质不高的女孩还会说些脏话。而跳皮筋的一方则要顶住,完成任务。

皮筋和电子游戏类似,也有升级。开始,皮筋的高度为脚脖子,如通关,则升级到膝盖高度,随后是屁股,腰,胸部高度,双手高举的高度。通常能跳到腰际就很厉害了,玩到腰以上的高度很罕见。

因此,为了给对方增加麻烦,通常找个子最高的两个人撑皮筋。

跳皮筋的脚法多样,有踩、碾、跨、跳、翻、拿大顶,拿大顶也叫翻螃蟹。有的还配有歌词。我记得两首歌词:

小河流水哗啦啦

我和弟弟采棉花

后面不记得了

还有一首诗唱大雁南飞的内容,我已记不住具体的歌词了。

还有一首是刚解放时遗留下来的革命歌谣:

周扒皮

爱吃鸡

半夜三更来偷鸡

我们抓住了周扒皮

……

后面不记得了。我咋记得都是一半歌词呢?!我妈记得她小时候的跳皮筋歌词,很完整。是抗美援朝内容的:

有一个人儿不要脸

他的名字叫李承晚

开飞机  扔炸弹

炸死人民千千万

人民要他赔血汗

赔不起就摔砂罐(摔砂罐意为自杀)

第二天我来看

砂罐摔得稀巴烂

总之,不管这些歌谣格调、内容如何,曲调都朗朗上口,虽然并非美丽动听。

跳皮筋的一方会兴高采烈,一个人接一个人,按照步骤开始跳,跳得最好的人当排头。中间谁出错,这个人就淘汰出局,没出错的继续跳完。如果有一个人或几个人准确无误跳完了全过程,她们就肩负起让队伍复活的重任。有几个失误的人,她或她们就再跳几遍。如若成功,则成功升级,全队继续跳;如若失败,则全队失败,对方的队跳。这叫救人。

因此,跳得好的队员最受欢迎,因为她可以带领全队不停地升级。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角儿。当我所在的队伍里除了我,其余的队员全部失误时,撑皮筋的一方满心欢喜地等待我失误,并摩拳擦掌,以为马上可以跳皮筋了,而我的队友们都心情沮丧。可我来了个惊天大逆转,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我的队友们化垂头失望为高兴拍手,大呼万岁!成功升级!而撑皮筋的一方则如坐了过山车,心情大起转为大落。

因此,跳得最好的队员也有被嫌弃时。因为哪个队有了她,没完没了地跳皮筋;没有她的队伍,没完没了地撑皮筋。这时游戏就失去了意义,大家不欢而散。

所以又有一条规则,那就是拉火制,跳得最好的人也叫火烧。即火烧是个体户,不得参加任何队伍,但她可以跟着每个队伍跳皮筋,永远不用撑皮筋。队伍的胜负与她无关,她也不能参与救人。

跳皮筋大大锻炼了孩子们的体力与智力,弹跳力、团队合作、心理战术、心理抗干扰能力全都综合在其中,非常好玩!释放了孩子们旺盛的精力。

而现在的孩子们呢?关在屋子里玩电子游戏。当然,也许电子游戏并非一无是处,但户外活动减少和交际能力的欠缺也是其坏处。

不管怎样,跳皮筋被历史淘汰,已无法挽回。我分外怀念它!

TOP

相关文章

早些年,年少的孩子们没有什么像样的玩具,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玩泥巴……都是自制的玩具,但玩的很开心。那会儿孩子们可以在外面随意玩耍,家长也不会担心;可以在水龙头上咕咚咕咚喝凉水,也不会拉肚子;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兴趣小组,都是自己报名。
跳皮筋,这个现在几乎已经见不到的游戏,那些年给很多孩子带去了欢乐。三五个孩子聚在一起,两人分站两边,腿上套起皮筋,从脚踝开始,每完成一段就往上移一点,将难度逐渐提高。而伴随着游戏一起的,则是那些歌谣,轻快的节奏、简洁的韵律,和着歌谣边唱边跳,便是那时放学后最快乐的时光。

这不是一条简单的橡皮筋
跳皮筋考验了挑战者的平衡性、记忆力、弹跳力、柔软程度,这种将健美操与智力游戏融为一体的运动项目,生于小学时代,也消失于小学生涯。
别看就是一根小小的皮筋,却总能被玩出百般花样,深深的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其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念着儿歌跳皮筋了,一群小朋友一边叽叽喳喳念着“小皮球,香蕉梨,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的儿歌,一边在两条三四米长的皮筋之间快乐跳跃时,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跳皮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运动之一
玩跳皮筋人数一般为偶数,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牵皮筋,一组人跳。谁在跳的过程中失败,谁就下场。一直到最后一个人失败,才换组来跳。如果顺利地跳完一节,就可以升高一关。
从地关开始,到膝关、腰关、肩关、顶关,最高是天关。所谓的关,就是皮筋的高度。皮筋升到膝盖,就是膝关,升到肩部,就是肩关。而天关,就是把牵着皮筋的手臂举得高高,直指天空,这是最难跳的一关。跳到天关,腿要呈180°直举头上,才能够到高举过头的皮筋,这样距离的划开并坚定的落地,可以说是一种皮筋芭蕾!

那时候,孩子们一跳就是一个下午,乐不思蜀,到吃晚饭时还迟迟不肯散去。跳皮筋其实是非常好的游戏活动,要胆大心细,动作要特别灵活,它既能锻炼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大家协同合作,同甘共苦,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在欢笑中让彼此的情感变得更加深厚。
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光虽然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跳皮筋所带来的那份快乐却每每想起来还感到特别有滋味呢!

TOP

分享家乡民间文学有趣故事

汉阳的古琴台  高山流水遇知音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武昌的黄鹤楼也有传说啊
  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很久以前,当黄鹤楼还没有耸立在绵亘蜿蜒的蛇山之巅时,一位好心的当地人在山脚下开了个小酒店,为南来北往的客人接风洗尘,消除旅途的疲劳,人们都亲切地叫他辛老板。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小店里突然来了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一个衣裳单薄而褴褛的老道。老道双眼无神,目光呆滞,动作迟缓,他要了一碗酒,双手抖抖索索地捧起后一口干了,接着又口齿不清地叫了第二碗、第三碗……辛老板跑前跑后,一直服侍到老道踉踉跄跄地跌撞出酒店后,他才蓦然记起老人还没付酒资。第二天,老道又在同样的时间来到小酒店,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酌饮了同样斤两的酒,最后又未付酒资而去。就这样一天天老道来而复去,一眨眼就过了大半年。辛老板双亲早亡,一直以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为平生憾事,因此他把这位有许多皱纹在风干的脸上肆意纵横着的老人当作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从来不曾向他索要酒账。
  一天,老道丰中拿着一块橘皮走进酒店,在简陋的壁上画了一只引颈凝望的黄鹤,唱了一句偈子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便飘然而去。疑惑不解的酒客们和辛老板试着拍了一回手,轻轻地哼着曲子,果然就发现壁上的黄鹤伸了伸它那优雅的长腿,扇动着美丽的双翅从画中出来,在空中翩翩起舞,所有的人都看痴了。消息传出,有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只为能一睹黄鹤舞蹈的风采,小酒店的生意由此越来越红火,辛老板也富了起来。
  十年过去,道士复来,自腰间取出一支玉笛,双手抚弄着,轻轻吹奏出悦耳的曲调,黄鹤似乎听到了主人的召唤,徐徐展翅飞出墙壁,道士骑鹤直上青天,在云端徘徊几番才缓缓飞开,终于不知去向。
  辛老板为了纪念这位令人难忘的老道和他的仙鹤,便出资在蛇山黄鹤矶头修造了一座巍然耸立的黄鹤楼。

TOP

童话与女权

公主片与女权运动的80年

迪士尼公主片8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经典、文艺复兴和现代三个时期。经典时期(1937-1959)的三部动画片《白雪公主》(1937)、《灰姑娘》(1950)和《睡美人)(1959)都改编自《格林童话》,延续了十九世纪欧洲童话“王子拯救公主”的经典叙事。而在文艺复兴时期(1989-1998)的五部动画片中,公主的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其中除了《小美人鱼》(1989)和《美女与野兽》(1991)改编自欧洲童话之外,《阿拉丁》(1992)、《风中奇缘》(1995)和《花木兰》(1998)的故事分别取材于伊斯兰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印第安原住民酋长女儿的真实经历以及中国古代传奇,这一时期的迪士尼公主无论在种族、文化背景还是人物性格上都更加丰富多样,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的自我认同。

2009年之后迪士尼先后推出了四部公主片,分别是《公主与青蛙》(2009)、《长发公主》(2010)、《勇敢传说》(2012)和《冰雪奇缘》(2013)。除了《勇敢传说》是完全原创的故事之外,其他三部动画片依然是对《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的改编,但创作者为经典童话注入了新的主题,在浪漫爱情之外,女性的自我探索、事业追求、母女关系和姐妹情谊成为故事的主线。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公主片的三个产量高峰之间都有较长的间隔期,同属第一阶段的《白雪公主》与《灰姑娘》之间也隔了13年之久。如果说公主片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女孩塑造了一种“女性气质”范本的话,那么迪士尼暂停出品公主片的这些年,也是传统的、女性化(girly)的“女性气质”受到女权主义运动挑战的时期。当下一个公主片的高峰到来之时,我们可以看到,平权运动的遗产也被纳入了新的公主形象之中。公主片80年的历史,也是迪士尼创造贩售的公主梦与女性争取平权、拒绝偏见的努力彼此角逐、交替上演的历史,这其中既有冲突和斗争,也有互相渗透和对话。

迪士尼的第一部公主片《白雪公主》奠定了其最经典、最深入人心的公主形象。白雪公主代表了沃尔特·迪士尼本人所信奉的家庭价值(family value),以及上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对于一种“完美女性”的刻板印象:清纯、低龄化的外貌,被动的性格,以及对于家务的近乎偏执的爱好。


在1987年《白雪公主》上映五十周年之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Janet Masllin就曾吐槽说,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白雪公主是一个多么无聊甚至令人厌烦的角色:她的初次亮相,是在继母的城堡里被一群白色的鸟儿簇拥着擦楼梯;之后她被逐出城堡,流落到七个小矮人的小木屋里,仍然醉心于家务,帮小矮人们做饭、打扫房间,并且监督他们洗手洗脸;除了是一个称职的管家之外,她的性格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似乎在整个故事中,她的作用就是被邪恶的继母迫害以及等待王子的拯救。

事实上,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整体笼罩在保守的氛围中,由于海氏法典(the Hays Code)——一系列指导电影制作的天主教道德准则——的颁布,好莱坞开始了严厉的电影审查,同性恋、粗口、不同种族之间的婚姻和性关系都被禁止搬上银幕,此外还有婚外情不能有好下场、罪犯必须被绳之以法等有关剧情的硬性规定。以至于在整个30年代,好莱坞的银幕主要被琼·方登这类清纯甜美的女性形象所把持,而凯瑟琳·赫本这样强势甚至有些聒噪的女星则被认为是“票房毒药”。事实上,白雪公主的形象与琼·方登本人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而她的恶毒继母则被认为是综合了凯瑟琳·赫本、琼·克劳馥和贝蒂·戴维斯三位女星的形象。


除此之外,白雪公主的形象与上世纪30年代末的经济大萧条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对女性让出工作机会、回归家庭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她与七个小矮人之间的友爱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工人阶级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越是在这样的困难时期,人们越需要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的慰藉,如果说白雪公主逃离城堡、隐居山野的情节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普遍的避世主义情绪的话,王子的降临则给了无数身陷困厄、等待拯救的人们以缥缈的希望。

在随后的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一段时间,迪士尼公主彻底从银幕上销声匿迹,因为公主纤弱、被动的形象与美国女性在战争中勇敢、无私的表现背道而驰。直到1950年,迪士尼的第二部公主片《灰姑娘》才上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美国社会已经从战争中恢复过来,重新回归正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战后的婴儿潮,迪士尼经典时期的最后一部公主片《睡美人》中的欧罗拉就是典型的婴儿潮一代,她与芭比娃娃同时诞生于1959年。甚至可以说,睡美人就是芭比的“中世纪表亲”,她们是越战的硝烟蔓延到美国本土之前,最后一代懵懂、任性、无忧无虑的美国少女。

TOP

伊斯兰教与月神崇拜

异教徒的阿拉伯人对月神安拉的崇拜体现为每天数次向麦加方向祈祷、朝觐麦加、围绕克尔白月神庙奔跑、亲吻黑石、杀死动物向月神献祭、向魔鬼扔石头、在两次新月出现之间守斋月、向穷人施舍等。穆斯林宣称安拉是圣经中的上帝、且伊斯兰教兴起于先知和使徒的宗教,但这些宣称已被坚实的、压倒性的考古学证据所推翻。伊斯兰教只是古代月神崇拜的复兴。它从古代的月神宗教里继承了象征物、仪式、庆典、甚至神的名号。就其本身而论,它是彻头彻尾的偶像崇拜,应为所有信靠福音书的人所抗拒。

TOP

家乡的老童谣

武汉老童谣

◎翘气古怪
翘气古怪,上街买菜;买的么菜?买的翘气古怪。
▲翘气:因受委屈而生气。这个词看得我特别亲切,因为在我小时候岳阳方言里也有相同的说法。那些为一点点事情喜欢赌气的女孩子会被称作翘气包,疼爱的成分要多过嘲笑。


◎伢伢洗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不吓吓。
▲拍读音pe,吓读音he,在武汉方言里读出来是押韵的。


◎虫虫飞
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


◎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姆妈带我拜舅舅;舅妈要我吃臭肉,一吃吃得满嘴油。
▲六月六:天贶(kuang)节,民间认为这一天是晒衣物的日子,汉阳鹦鹉洲一带举行“磨子会”,要吃肉以示庆祝。
▲姆妈:妈妈的意思,读音其实接近恩妈,湖南方言中也是相似的说法。
▲臭肉:矫情的说法,为了表达亲近。

◎丫头
丫头丫,丫黄瓜;黄瓜苦,丫萝卜;萝卜辣,逞倒丫头杀。
▲逞:借字,音cen,意思是按、压。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牛屎拖拖,猫子吃饭,狗子唱歌,唱的么歌,唱的棉花董大哥。


◎姑娘谣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
▲瞧瞧时髦的汉口姑娘!


◎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妖精病,请了妖精医生来看病,妖精医生说冇得病,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三娘娘管金叉。
▲这是武汉人玩“划头”游戏时念的一首歌,配合手势念出。


◎好垃坬
一个伢的妈,好垃坬;洗脚的水,调粑粑,身上的圪子搓麻花,围桶盖子敬菩萨。
▲这是一首儿童间互相嬉骂的歌谣,在实际言语中,“一个伢”常被替换成对方的名字。读来不雅,但是保留了很多方言俗语。
▲垃坬:邋遢
▲圪子:身上的污垢
▲围桶:马桶


◎扇子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


◎肚子饿了
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馍馍,要吃馍馍!哪个叫你不吃,哪个叫你不吃?冇得蛤蛤,冇得蛤蛤!
▲这是一首流行于武汉沦陷(1938年10月)期间的儿歌,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填词。民国初年全国曾经流行用这首曲子唱出“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后又出现多个填词版本。唔,所以你可以试着唱出来。
▲蛤蛤:铜板,泛指钱,武汉称铜蛤子,蛤蛤,蛤儿,读音go。让我想起在湖南平江方言里,硬币被叫做银蛤子。


◎好吃佬·好哭佬
好吃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好哭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灯草:过去用做油灯的灯芯,轻便价廉,卖灯草比喻人不会有出息。
▲过早:武汉人有在外吃早餐的习惯,叫做“过早”。


◎黄鹤楼
黄鹤楼,层层高,雕龙画凤好花描。年年有个端阳节,王孙公子真逍遥。白纸扇,手里摇,手扶栏杆往下瞧:观音矶,水飘飘;采莲船,碧玉箫,细锣细鼓只管敲。
▲花描:鲜艳悦目。


◎月亮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破,接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芹菜青,换口针;针又秃,换块肉;肉又薄,换个锣;锣又响,换个桨;桨来划,换个瓜;瓜又甜,好过年。



◎忙年
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年办足;二十七,年办毕;二十八,把蜡插;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初一早,年拜了。

TOP

武汉都市传说

地处武汉最繁华的中山大道, 旁边就是江汉路步行街,交通方便,周边有沃尔玛 , 万达广场,是典型的黄金地段,哪怕是个烤鱿鱼的不足5平米小摊位,生意都火爆到不行。

但是自从1997年佳丽广场开业以来,从来都是生意惨淡,好像开张又关门 ,关门又开张地折腾过几次,但是无论怎么样,生意都好不起来。

平安大厦的写字楼里有很大的阴气,即使在盛夏天,一走进去,就有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而且越往里走寒气越大,不信的可以去试试。似乎平安二字是是为了镇住这座像棺材一样的楼。

传闻说原来清晨一个大爷在平安大厦前面的喷水池那里晨练,一辆公共汽车忽然冲上那个人行道的陡坎把那个老大爷当场撞死了。

TOP

民间文学学习感悟

一、从语文教育学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文学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文学则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语文教育既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要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文学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可随处听见动人的歌谣、雅俗共赏的戏剧、古朴典雅的传说和豪放粗犷的笑话等。如优秀民间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孤儿传》,抒情歌谣《母子歌》(即《金宫桦皮书》)、《阿莱钦柏之歌》等,这些文学形式,或口头的、或书面的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族民间文学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他文学的渊源和基础。“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族民间文学,从小耳濡目染,他们对歌谣、习语、传说、笑话等民族民间文学十分熟悉,民族民间文学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故从语文教育学的视角来看,民间文学能为学校语文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民族民间文学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应引起语文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二、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族民间文学在学校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而且还包括进行语言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文化,还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文学。像《勇士古那干》、《江格尔》等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某些功能可能萎缩、变弱,但人们还可以从新的角度,发掘它的功能”。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学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提供的丰富的文学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学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一)民族民间文学,可以作为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补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民族民间文学鲜明的个性、飞扬的神采,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质,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了解文学与当地民俗文化的渊源、文学心理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理解民族民间文学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可以弥补学校语文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语文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校教育观所倡导的,是从国际化和尊重多元文化来理解异文化去探索语文教育的一种尝试。
(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文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族民间文学日趋式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语言和符号被终止,民族民间文学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学正迅速消逝。所以在教学时,要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文学的特征、文学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亟须保护,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正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学,使之成为学校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TOP

墨西哥的死亡崇拜

死亡之神La Santa Muerte

这个被称为厄尔·尼诺,或者小男孩的囚犯被关进“犯罪法律后果执行中心”九年半了,他是个高个、瘦长的年轻人,带着一副孩子气的傻笑,看起来好像从未长大,但他的犯罪经历足以使人不寒而栗。他七岁就被父亲遗弃,由外祖母养大,20岁犯下谋杀罪,并因此被关到这个监狱。跟他一个囚室的是安东尼奥,一个穿着整齐、动作灵活、生性机警的绑架犯。两人中的一个告诉我(指原文作者Alma Guillermoprieto,下文同,译注)说:“我们从被一起关到这里就成了好朋友。”另一个表示赞同。

谁也不知道厄尔·尼诺什么时候会被释放,但他本人满怀希望,他相信他的保护神能防止监狱看守发现他持有的违禁物品,如果这些东西被发现,他的刑期可能被延长几十年。他说:“看守们什么都看不到,尽管他们就在那里。”安东尼奥补充说,这个保护神无处不在,即使现在也在守护着他们。这就是最为脆弱无助的人和罪孽最为深重的人的守护神——死亡之神La Santa Muerte。

墨西哥是一个饱经苦难的国家,近几年来几乎每一种不幸都曾光顾,干旱、猪流感爆发、随后的旅游业崩溃、石油储量的耗竭、经济危机,不过这些都比不上毒品贸易及其引发的日益猖獗的暴力。尽管近二十年来墨西哥凶杀案的总量实际上稳步下降,但贩毒集团犯下的罪行越来越可怕,法治被破坏无遗,普通墨西哥人经常怀疑犯罪集团是否已经赢得了与国家之间的战争。

“心理上的压力、生活在危机时期的紧张感,促使人们寻找能帮助自己面对危险的象征性人物”, 墨西哥国立大学的教授何塞·路易斯·冈萨雷斯(José Luis González)分析说,他专门研究各种流行宗教。这些帮助人们面对困境的各路神仙渊源各不相同,有的来自古巴黑人的信仰,有的则是被升格为“奇迹创造者”的亡命之徒,例如墨西哥北部传说中的侠盗马维德(Jesús Malverde),甚至还有圣经新约中的人物,只不过其形象经过了重新构造,不再一心引导人获得救赎,而是许以成功。不过,死亡之神La Santa Muerte的信众发展最快,这位神邸的形象是手持镰刀、身披长袍的骷髅,因此恐怕也是众多新偶像中看起来最为夸张的。冈萨雷斯分析说:“这个国家的人民近十年来对死亡越来越熟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骷髅是对现实的非常形象的反映。”

Santa Muerte信仰近几年来才开始广为人知,其形象类似于中世纪手持镰刀的死神,与墨西哥亡灵节上展示的那种活泼欢快的骷髅大异其趣。墨西哥人相信在亡灵节已故的亲人会回到人间,与他们共享欢宴及美好回忆。Santa Muerte的祭坛现在已经遍布整个墨西哥,包括街角和贫民家中,信众包括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在墨西哥城中心一个民风彪悍、从不服从管理的街区,Enriqueta Romero每个月初都带领信徒向Santa Muerte祈祷,她是个坚毅、慈祥的人物,同时又满口脏话,是这一信仰最具感召力的传道者之一。远在美国加州和中美各国,也有许多年轻人不时点燃蜡烛向Santa Muerte祈祷,并将其形象纹在身上。几年前墨西哥内政部宣布不再承认Santa Muerte信仰的合法宗教地位,但这丝毫未妨碍其继续发展壮大。

TOP

中国轮回观与墨西哥亡灵节

墨西哥重视家庭观念,这个早已耳闻,《生命之书》也是相同题材。但中国人重视家庭宗族的观念之重,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基石。为什么中国人不会有这样的节日,不会有这种与先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呢?墨西哥的亡灵,不被人记得,就会消失,为什么中国人的观念里不会有这种恐惧呢?
想了想,核心原因是,中国人信奉轮回。死去的亡灵,大家要祭奠他,但同时也会祝福他早日轮回。轮回,生生不息,由1归0,由0又生1。与墨西哥的亡灵拼命希望后代记住自己相比,这似乎是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TOP

中国三大史诗

一、《格萨尔王传》是我国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在古藏族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奴隶制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吐蕃王朝建立之后(公元七世纪初叶至九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吐蕃王朝崩溃,藏族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就是藏族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十世纪至十二世纪初叶)得到广泛流传并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纪前后,随着佛教在藏族地区的复兴,藏族僧侣开始介入《格萨尔王传》的编纂,收藏和传播。史诗《格萨尔》的基本框架开始形成,并出现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编纂者,收藏者和传播者,主要是宁玛派(俗称红教)的僧侣,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师 ”他们所编纂,传抄的《格萨尔王传》,初称为“伏藏”的抄本。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她通过对主人公格萨尔一生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以惊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降伏妖魔,抑强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业绩的描绘,热情讴歌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斗争。
二、《江格尔》最初产生于我国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卫拉特人中,至今还以口头和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新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的蒙古人中,成为他们家喻户晓的英雄史诗。这部史诗约于15世纪至17世纪上半叶形成于当时的西蒙古或“卫拉特”地区。它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历代人民群众﹐尤其是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江格尔奇的不断加工﹑丰富﹐篇幅逐渐增多﹐内容逐渐丰富﹐最後成为一部大型史诗。迄今国内外已经蒐集到的共有60馀部﹐长达10万行左右。“卫拉特”是蒙古族古代的一个部落名称,意为“森林之部”。 13世纪前,他们聚居在贝尔加湖以北安加拉河一带的八河流域,从事狩猎和游牧活动,后来逐渐向西南方迁徙,约于15世纪初到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目前卫拉特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几个省。新疆的蒙古族居住在南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北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尔泰地区的广大牧区,共有12万多人。
三、《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勤劳、智慧、勇敢的柯尔克孜人民为缔造伟大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TOP

现代化视野里的牛郎织女

牛郎得到织女的过程非常不光彩,按照现在的法律是要判刑的!

记得原文大概是说牛郎听从了老黄牛的吩咐,藏在芦苇丛中偷窥七仙女洗澡,并顺走了织女的红色仙女,猥琐地守着衣服等待织女上钩,整个过程简直太龌龊了!

我们先来数一数牛郎的七宗罪:

牛郎偷窥成年女性洗澡,侵犯个人隐私权;

未经允许顺走他人衣物,盗窃罪;

顺走衣服之后让织女非常难堪,被迫光着身子追赶牛郎,猥亵罪和侮辱妇女罪;

厚着脸皮要织女嫁给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和织女结婚并育有两子,拐卖妇女罪和非法拘禁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