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2小组研讨

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历史的讲述与正史记载关系

通过对《魏显德民间故事集》与《走马镇民间故事集》文本细读,我们发现两本故事集中均有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通过与相关的史书记载相对比,我们发现以下三点:
第一,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叙事与正史完全相符合。民间历史故事讲述与正史记载在基本情节和情感倾向上完全一致。比如《走马镇民间故事集》中的《夏禹王疏通九河》等都与正史书写相同,比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尚书·益稷》中有详细的记载
第二,走马镇民间故事的历史叙事与正史叙述相悖。民间故事中的关于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人进行不断的改写,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比如《走马镇民间故事集》里的《石达开招女婿》中的叙述就与历史记载不太相同。关于石达开的死,在不同的文献中记载的是,石达开被包围之后凌迟处死。而在民间故事中,石达开女婿假扮石达开替他去死,而后又死里逃生去与石达开和妻子团聚。
第三,走马镇民间故事中的历史叙述在正史的框架下延伸。正史对于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受到官方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或者某种政治需要会有一定程度的人为介入。例如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陆军一级上将刘湘,根据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的《民国四川第一家·刘湘家族》里的记载刘湘出川抗战,1938年在汉口因病去世,死前留下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而在《走马镇民间故事集》中的《刘湘之死》,讲述的是刘湘不愿意出川抗战,被迫出川,抗战后装死后被蒋介石钉死棺材,闷死在棺材中。在民间故事的叙述中,带有很多的传奇色彩,在此篇中有吃了可以闭气假死十五天的神药,显然这种药是不存在的,故事带有极其浓重的民间色彩,但是民间叙述的,在正史的框架之下可以进行拓展想象。

TOP

走马镇民间故事中历史故事与官方记载中差异原因

历史故事在民间叙述与官方记载中差异现象出现原因(结合地域民间特色分析原因)。
(1)历史文化的渊源。走马镇旧时是重庆到成都的大道上的一个驿站,又因西临壁山,南接江津,因此是交通要道,旧时,从重庆出发到走马已是人马困乏,于是,人民都选择在走马住宿,各路客人便交流着旅途的见闻和故事,久而久之,山歌故事、野史趣闻代代口耳相传。各地的人往来,带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都在走马这个地方汇集,以走马的独特历史文化为背景,逐渐形成了走马独特的故事风格和特色。
(2)“补憾”心理。“补憾”往往是贯穿于中国人文化心理中的一项,镌刻在民间文学的长河里,源远流长。民间叙事中大多都是一些圆满美好的故事,而在正史当中的记载则大多都是悲剧,人们不满于原来结局太过悲哀以及对于圆满的期望,因此在民间叙事中历史人物大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3)愿望寄托。民间故事当中还承载着人们意愿的实现、心理需求的满足。在民间故事的叙事中,为了实现人们某种主观意愿,可以背离生活的客观规律,完全按照实现某种意愿的强烈需求来重新安排故事的情节结构,虚构出某种相应的合适的充要材料。因此愿望的寄托也是造成民间叙事独特的原因之一。
(4)社会生活的需要。民间故事的发展创作动力主要就是其社会功用。人们通过民间故事的建构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教育、娱乐等等。通过民间故事,人们可以自主进行创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对故事材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

TOP

走马镇民间故事中民间叙事的意义和价值

(1)正史之下对于历史的补充。历史不仅仅是由官方撰写的,普通的民众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民间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到民众对于历史的一个集体记忆与集体书写,有利于当代的人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也是对于历史官方垄断的冲击。正史的叙写带有很浓厚的政治性色彩,当权者可以改变正史的叙写,但是民众的创作是从最底层人民的视角看到与正史与众不同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史也是残缺不全的的,正史是记忆与遗忘的复合体,民间叙事的使命就是对遗忘的打捞,填补正史的缝隙,感受民间风俗的韵味,不仅具有审美学层面的意义,更具有历史层面的意义。
(2)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启发作家奇妙的思维及灵感,在民间叙事当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在严肃的正史当中看不到的形象,而这些都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文学创作的结构更加精巧,人物更加生动。
(3)对民间文化记忆的认同和传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中断的危机,民间叙事是对民间文化的书面文字留存,不至于让独特的地域文化消失,同时文化记忆的留存也更能够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整合资源,发展传承民间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