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第1课堂第1小组研讨【持续更新】

武汉老童谣

浏览网页时偶然看到了武汉老童谣的内容,直接复制了过来。确实是上了年代的,1950年以前的老童谣,满满的那个时代记忆和当地方言特有的气息。


武汉老童谣

◎翘气古怪
翘气古怪,上街买菜;买的么菜?买的翘气古怪。
▲翘气:因受委屈而生气。这个词看得我特别亲切,因为在我小时候岳阳方言里也有相同的说法。那些为一点点事情喜欢赌气的女孩子会被称作翘气包,疼爱的成分要多过嘲笑。


◎伢伢洗澡
前拍拍,后拍拍,伢伢洗澡不吓吓。
▲拍读音pe,吓读音he,在武汉方言里读出来是押韵的。


◎虫虫飞
虫虫飞,虫虫走,虫虫不咬伢伢的手。


◎六月六
六月六,六月六,姆妈带我拜舅舅;舅妈要我吃臭肉,一吃吃得满嘴油。
▲六月六:天贶(kuang)节,民间认为这一天是晒衣物的日子,汉阳鹦鹉洲一带举行“磨子会”,要吃肉以示庆祝。
▲姆妈:妈妈的意思,读音其实接近恩妈,湖南方言中也是相似的说法。
▲臭肉:矫情的说法,为了表达亲近。

◎丫头
丫头丫,丫黄瓜;黄瓜苦,丫萝卜;萝卜辣,逞倒丫头杀。
▲逞:借字,音cen,意思是按、压。


◎点点窝窝
点点窝窝,牛屎拖拖,猫子吃饭,狗子唱歌,唱的么歌,唱的棉花董大哥。


◎姑娘谣
汉口的姑娘生得傲,麻纱裤子穿一套;红缎子鞋,皮底铰;燕子头,反镜照;新市场里买戏票,三层楼上靠一靠。
▲瞧瞧时髦的汉口姑娘!


◎妖精
妖精妖精得了妖精病,请了妖精医生来看病,妖精医生说冇得病,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三娘娘管金叉。
▲这是武汉人玩“划头”游戏时念的一首歌,配合手势念出。


◎好垃坬
一个伢的妈,好垃坬;洗脚的水,调粑粑,身上的圪子搓麻花,围桶盖子敬菩萨。
▲这是一首儿童间互相嬉骂的歌谣,在实际言语中,“一个伢”常被替换成对方的名字。读来不雅,但是保留了很多方言俗语。
▲垃坬:邋遢
▲圪子:身上的污垢
▲围桶:马桶


◎扇子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


◎肚子饿了
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馍馍,要吃馍馍!哪个叫你不吃,哪个叫你不吃?冇得蛤蛤,冇得蛤蛤!
▲这是一首流行于武汉沦陷(1938年10月)期间的儿歌,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填词。民国初年全国曾经流行用这首曲子唱出“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后又出现多个填词版本。唔,所以你可以试着唱出来。
▲蛤蛤:铜板,泛指钱,武汉称铜蛤子,蛤蛤,蛤儿,读音go。让我想起在湖南平江方言里,硬币被叫做银蛤子。


◎好吃佬·好哭佬
好吃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好哭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狗子狗子你莫咬,我把钱你去过早。
▲灯草:过去用做油灯的灯芯,轻便价廉,卖灯草比喻人不会有出息。
▲过早:武汉人有在外吃早餐的习惯,叫做“过早”。


◎黄鹤楼
黄鹤楼,层层高,雕龙画凤好花描。年年有个端阳节,王孙公子真逍遥。白纸扇,手里摇,手扶栏杆往下瞧:观音矶,水飘飘;采莲船,碧玉箫,细锣细鼓只管敲。
▲花描:鲜艳悦目。


◎月亮
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笆篓破,接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芹菜青,换口针;针又秃,换块肉;肉又薄,换个锣;锣又响,换个桨;桨来划,换个瓜;瓜又甜,好过年。



◎忙年
二十四,打扬尘;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年办足;二十七,年办毕;二十八,把蜡插;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初一早,年拜了。

▲以上童谣由朱建颂先生收集整理

TOP

童谣与画

因为老童谣,又搜索到了萧继石“武汉老童谣画展”的作品,画风清新可人。顺便看了一些相关文章报道:
      “作为老武汉人,汉味童谣总能让我心头温暖,我非常享受画童谣的乐趣。”今年65岁的萧继石,儿时的童谣依然让他记忆犹新,比如“月亮走,我也走,走到南山卖笆篓……”念着这首童谣,他就想起童年时在黑夜里行走时,父亲教他的这首儿歌让他至今觉得温情浓浓。在题材上,萧继石优先选择最打动他、感受最深的童谣作画,这些童谣涉及面广,有反映育子、哄孩子的,如“背佗佗,换酒喝”、“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有游戏童谣,如“打得(陀)螺打得(陀)螺,一鞭子抽上坡,两鞭子飞过河……”;还有说小吃美食的,如“点点窝窝,油炸面窝……”
  两年作画近40幅,萧继石说,这批作品颇费心力。他不但要查阅大量资料,精准还原老武汉人的服饰、生活道具,最难的是,画中表现出感人的浓情。为此,他每张画画了不下三五次,草图更是不计其数,有时,一张画要反复推敲一两个月才能完稿。最终完成的作品人物传神、让人玩味,体现出他对汉味童谣的文化理解。如画“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时,萧继石认为这首童谣并非取笑、戏弄,而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喜爱,他将画面设计为一位父亲肩扛背幼子嬉戏的画面,父亲表情慈爱,突出厚重的父爱。
  萧继石说,大街小巷嬉戏、清脆的童声歌谣曾是武汉一道独特风景,汉味童谣蕴含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将继续把汉味童谣画下去,“将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还原武汉人的记忆。”

这些话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关于实践结果分析阅读后的收获和文献组个人负责工作的进展

【实践结果分析阅读所获】
通过秋霞的报告分析,可以很好的看出时下被调查者对于童谣“黑色元素”的认识、理解以及态度。依据分析可知,大部分人对于童谣中暗含的政治隐喻色彩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其政治性的内涵非常反感,大部分人对具有情爱色彩的童谣持否定态度,不赞成童谣中具有情爱色彩,同时,人们并不认为童谣歌词一定要遵循逻辑,这一因素对人们看待童谣的态度并没有较大影响。这些都使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究(童谣)“黑色元素”的存在。

【文献组之黑色元素探究】
探究(童谣)“黑色元素”存在的原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的,来自于对童谣中恐怖、黑暗、血腥元素的关注。因而思路大致为:
首先,阅读具体恐怖童谣文本。
其次,溯源恐怖童谣——西方(英国)的《鹅妈妈童谣》。
然后,类比中国的“灰色童谣”。
再次,对有关黑色元素文本如童话故事,童谣歌谣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实际中的存在与否,利害有无的观点的搜集、分析。

以下为具体思路及部分节选
一、恐怖童谣
以下先列举部分恐怖童谣。
《兔子童谣》
大兔子病了, 二兔子瞧, 三兔子买药, 四兔子熬, 五兔子死了, 六兔子抬, 七兔子挖坑, 八兔子埋, 九兔子坐在地上哭泣来, 十兔子问它为什么哭? 九兔子说, 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死了一个男子》
死了一个男子, 一个没出息的男子, 懒得动手把他埋在坟墓里。 头滚落在床下, 四肢散乱的在房间里。
《妈妈杀了我》
妈妈杀了我, 爸爸吃了我, 兄弟姐妹坐在餐桌底下, 拣起我的骨头, 埋在冰冷的石墓里。
二、英国的鹅妈妈童谣
无一例外的,上文引用的恐怖童谣都来自《鹅妈妈童谣》。
(一)什么是《鹅妈妈童谣》
(二)相关资料
(三)鹅妈妈童谣的起源
三、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
赵跃:《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赵跃一文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了鹅妈妈童谣,其中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四、什么是黑童谣(黑暗童谣)?
(一)黑暗童谣
词条:指具有表现社会或人类心理阴暗面的童谣,又称黑色童谣。一种以童谣方式表现悲剧内容的艺术形式。
(二)创作背景
黑暗童谣产生于近代,以鹅妈妈童谣为代表,鹅妈妈童谣随著时间经过,内容不断扩大,包涵数百首童谣。童谣中又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鹅妈妈童谣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
(三)现当代的黑童谣
在近代网络普及之后,网友们曲解童谣以达到恶搞的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比如著名的《十只兔子》。
五、中国的灰色童谣
孙立超:《解析“灰色童谣”》,《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年第1期。
(一)灰色童谣
(二)“灰色童谣”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1. 儿童接触大众文化良莠不齐
2. “中国好童谣”凤毛麟角
3. 儿童“压力山大”求解脱
(三)“灰色童谣”的危害和影响
(四)阅读后个人补充
黑色童谣与“灰色童谣”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其背后的蕴含和产生的影响作用仍旧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在国内有关黑童谣的研究并不多,而对于“灰色童谣”的探讨也侧重在幼儿教育的角度而存在许多缺憾,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关参考文献:
1吴旭红:《从灰色童谣看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期。
2陈华:《谈大众文化对儿童世界的影响与渗透——以“灰色童谣”为研究对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2期。
六、相关报导:黑色元素——童话故事、童谣等
(一)《黑暗童话,到底有没有那么可怕》
记者:俞菀  吴霞
新华每日电讯/2013 年/7 月/23 日/第 005 版
新华社新媒体专线
(二)《“黑暗”童话该不该给孩子讲》
生命时报2014-01-15 10:32
[摘要]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时都会选择童话,但是有些童话蕴含了太多成年要素,更有一些“黑暗”童话。于是很多家长担心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黑暗”童话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讲?
(三)《超越纯真:童谣背后的黑暗秘密》
来自BBC Culture
责编:友义
“人们并不注意这些无关紧要的曲子到底要表达什么;例如《叮咚铃》中淹死的猫咪,”音乐史学家、英国早期流行音乐专家杰瑞米•巴洛 (Jeremy Barlow)告诉我说。“一些篇幅短小的童谣,特别是那些没有意义或重复的语句,甚至没有曲调的语句也会吸引小孩子。 他们喜欢词语发出的声音和节奏,当然曲调增强了这种吸引力,使得童谣的词曲变得密不可分。” 他补充道,“这样产生的效果可以超过词和曲各自达到的效果总和。”
七、民众观点
(一)观点列举
评论一:民间童话都是充斥着血腥和色情的,想想流言是怎么传播开的就知道了……
评论二:童话里所谓的暴力 其实也不过是孕妇效应……
评论三:……
(二)归纳
(1)总体来说,粗略的可以有以下这些主要观点:
首先,童话故事童谣等源于真实生活,有阴暗面这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黑色童谣和童话等民间文学有其时代背景。据资料显示,大都倾向于格林童话的原版就是以平常或天真的口吻来讲述残酷的故事,故格林童话的原版又被誉为黑暗童话,这是跟欧洲历史事件有关联的。
最后,就反馈显示,黑色元素对儿童影响不甚突出。许多人算是看格林童话长大的,到高中之前对童话的认识一直都是美好,并没有感觉情节暴力、色情等,一是因为我们看的格林童话已经是被改了好几次的版本,二是因为小孩子想法大都天真,并不会像大人那样,一看字就能浮现连篇。
……
(2)那么黑色元素存在的原因有?
民间的产物是必然的(藏污纳垢);
背后的时代背景(对时政的讽喻);
大人以孩童的口吻实现自己述说目的(借用);
儿童的心理,对血腥暴力的不理解与忽略(孩子思维直接,无法理解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
现实社会的需求;
……
(3)存在与否
就前文利害已经分析来看,存在与否与童谣产生背景有极大的联系,其背后有着深刻蕴含。存在有其理由和意义,不能过分解读或片面对待。
(还需更多文本资料阅读)

TOP

文献组黑色元素探究思路

首先,搜集具体恐怖童谣文本。
其次,溯源恐怖童谣——西方的《鹅妈妈童谣》。
然后,类比中国的“灰色童谣”。
再次,对有关黑色元素文本如童话故事,童谣歌谣等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实际中的存在与否,利害有无的观点的搜集、分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结合“十大经典童话”小谈成长包含的因素

首先,我认为“十大经典童话”中表明的成长因素分别有:《白雪公主》——家庭、独立等因素;《青蛙王子》——谎言与诚信、帮助、坚守等因素;《睡美人》——自我保护意识、乐予援手等因素;《狼和七只小羊》——对未知事物的警惕等因素;《灰姑娘》——家庭、人际关系、礼仪规范、善良与爱、信念等因素;《小红帽》——责任、轻信与单纯、勇敢与帮助等因素;《大拇哥》——谎言、随机应变、孝敬父母、聪慧勇敢等因素;《穿靴子的猫》——随机应变、乐观积极、勇敢、忠诚等因素;《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勤劳与贪婪等因素。
       其次,就我个人成长经历,也大体类同。在我还不是很懂事时,家庭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父母的爱和善良,成为我与他人相处的榜样和模范;稍微明白事理时,就要学会谦虚有礼,待人真诚,要做“好孩子”;上小学开始有学业任务,有新的校园生活,就更明白要独立,要自我保护,还要乐于助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并形成了责任意识;中小学学习,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聪慧,这经常与成绩相关,同时也不能离开自身的身体健康,勤奋努力,乐观快乐的心态,并有意识做出好的表现,来获得他人的肯定;高中和大学是青少年时期,正在向着成熟人格成长,这时候所有的成长因素都在沉淀,并学会有意识的有所侧重和选择,是诚信还是谎言,是世故还是天真,是爱心细心还会冷静理性,孝顺父母还是叛逆有个性,是畏惧坎坷还是勇敢探险,是理解尊重还是……这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一步一步的推动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中最值得细说的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关于我的父亲的。多年前父亲去存钱,工作人员把存款记错了,存款一下翻了很多倍,父亲发现后毫不犹豫就回去要求修改回来,母亲很不了解,工作人员一脸冷漠,旁人满是戏谑嘲笑,但是父亲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做的是最正确的事情。慢慢的,我就明白,诚信不仅仅是不骗别人,还是不欺骗自己,不愧对自己的良心。另一个是关于我自己,小学时四个好朋友约定了分别为对方制作精美的礼物,但是由于自己的不守时,不负责的随意态度,小伙伴们都非常失望,童言无忌却也一针见血,但是当时自己面红耳赤的感觉,至今不能忘怀。此后,就养成细心负责的习惯,纵使能力不及,也要尽己所有。
       再次,《格林童话》等童话故事中的普遍寓意和教育性的知识,对儿童会产生影响,但也是双面性质的。而就我个人而言,童话的善良诚信,宽容和互助观念,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TOP

回复 35#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也很有意思,其实拿现实来说,回报还涉及到回报限度,能力和自我保护的问题。虽然公主要守信用,但是如果回报的要求本身有问题,我觉得应该予以拒绝,并解释原因。《青蛙王子》即使版本不同,但都具有一种性别意识和权利导向,《格林童话》的故事,就像老师说的,其实都有局限性在里面。我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利于孩童价值观的形成,家长讲故事时应该对一些问题解释清楚,比如《青蛙王子》在强调诚信等问题的同时,要教导孩子独立自主,还要提的一点是对女孩子讲类似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时,不要形成一种男权依附意识。

TOP

童谣文献

除了之前说过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大武汉故事丛书 武汉歌谣故事》,还有《中国童谣》和《各省童谣集》,里面都有湖北省地区的童谣。在超星阅读都有电子书籍可以下载。

TOP

关于由“黑暗元素”更改为“反成长元素”之后的个人思路的调整的补充说明

文献组之反成长元素探究
从文本出发,基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究童谣反成长元素存在的原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还是有利的;这来自于对童谣中阴郁、恐怖、黑暗、血腥元素的关注。因而思路大致为:
首先,明确什么是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
其次,溯源黑色童谣——以《鹅妈妈童谣》文本为例。
然后,基于灰色童谣具体文本,将中国的“灰色童谣”与西方的黑色童谣进行辨析。
再次,明确什么是黑色元素和反成长元素;其中,黑色元素还可以涉及童话童谣等多种文本进行搜集、整合、分析。
最后,有关当代生活中的黑色童谣和灰色童谣可否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
(基于我们探究的主要是灰色童谣,而灰色童谣和黑色童谣有共同性,因此对《鹅妈妈》文本进行一定分析,以此对我们的探究进行一定的补充,侧重依旧在经过分析探究“反成长”)
反成长元素探究
一、黑色童谣
(一)《鹅妈妈童谣》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三)黑色元素
二、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三、反成长元素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注:成文工作还在进行中……

TOP

资源

《中国童谣》
作者:郁宁远主编  页数:289  出版日期:1996.08  
ISBN:7-80131-081-0  
分类: 文学->中国文学->儿童文学->当代作品(1949年~)

《各省童谣集》
作者:朱天民  页数:101  丛书名:中国民俗学会国立北京大学民俗丛书  
分类: 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中国风俗习惯

TOP

回复 56# 的帖子

不知道为什么没办法把电子书资源链接上去,结果发了个只有文字的帖子(笑cry)

TOP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P126-150童谣反成长因素分析整理

文本:
281、痴家婆(一)
痴家婆,疼外孙,长大了,是别人。
282、痴家婆(二)
痴家婆,养外孙。憨母鸡,抱鸭儿。鸭儿下水,母鸡见鬼。

发现:批判一种不正常的祖辈关系现象,对子孙不孝(白眼狼)现象予以批判。同时可能影响人们对祖孙关系的认知。

293、檐老鼠(一)
檐老鼠,偷我的盐,叫你妈妈给现钱,给一块,我不要,给两块,我接倒。
294、檐老鼠(二)
檐老鼠,偷盐吃,偷得隔壁下面吃,爹爹一碗,婆婆一碗,痢痢回来跳脚板。

发现:其一偷东西之后要求给钱,而且给钱有书目要求,可能不利于儿童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其二表达内容同理。

305、上楼台
爹妈问我哪里来?我在楼上绣花鞋;爹一双,妈一双,哥哥嫂嫂共一双。哥哥骂我赔钱货(典型的男尊女卑用语),我问哥哥赔几多?哥哥说:八

发现:虽然批判的是男尊女卑思想,但是“赔钱货”等词语可能会被儿童无意识记忆并使用。

307、小白菜
小白菜呀,遍地黄呀,两三岁哟,死了娘哟。只好跟着爸爸过哟,又怕爸爸讨后娘啊。讨个后娘三年整啊,生个弟弟比我强哟。弟弟吃的白米饭啦,我吃的是大粗糠啦。弟弟穿的绫罗缎啦,我是穿的破破烂哟。弟弟跟着爸爸睡哟,把我丢在床沿外哟。噫哟,哎哟,想起我娘哭一场哟。

发现:广为传播的背后,可能导致民众心中形成后娘娶不得的思想,使得儿童对后娘形成不良认知。

311、马马嘟嘟骑
马马嘟嘟骑,上街买竹篪,买得哥哥做文章,买得嫂嫂绣花样。读了三年书,考个状元郎,先拜爹,后拜娘,不拜嫂嫂又何妨?

发现:其中“又何妨”暗示的叔嫂矛盾也不利于儿童正确叔嫂关系认知的形成。

总的来说,这几首童谣都不能算有严格意义上的反成长元素,主要还在于传播、阅读、歌唱时,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影响和不正确的认知。个人认为若是加以正确引导,也不是大问题。

TOP

《武汉民间童谣辑注》P126-150童谣反成长因素分析整理补充

上一帖忘了说明童谣类型,补充说明下
《痴家婆》(一)(二)和《檐老鼠》(一)(二)是教诲谣;《上楼台》《小白菜》《马马嘟嘟骑》是寄托谣。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

初稿已经完成。之后会结合儿童心理再做补充。最后一部分感觉阐释不够充分,希望小伙伴们可以帮我看看。
大纲
反成长元素探究
一、黑色童谣
(一)《鹅妈妈童谣》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三)黑色元素
二、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三、反成长元素
(一)黑色元素与反成长元素
(二)反成长元素分析与探究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一部分

正文
从我们熟知的童谣文本出发,不难发现,童谣中有“异端”存在,这些“异端”充斥着灰色、阴暗、恐怖、黑暗、血腥等元素。而最为典型的则是西方文化中的“黑色童谣”和中国的“灰色童谣”,这些童谣的产生有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童谣中蕴含的因素,普遍被视为“反成长元素”,而反成长元素是否可以存在,对儿童发展是有害与否,正是我们尤为需要关注和思考的。
一、黑色童谣
黑色童谣一般是指具有表现社会或人类心理阴暗面的童谣,又称黑暗童谣。一种以童谣方式表现悲剧内容的艺术形式。黑色童谣产生于近代,以《鹅妈妈童谣》为代表,《鹅妈妈童谣》随著时间经过,内容不断扩大,包涵数百首童谣。这些童谣中包含许多血腥、残酷的句子,这主要是由于鹅妈妈童谣当时黑暗的时代背景。除了形成专著的《鹅妈妈童谣》,在近代网络普及之后,产生了为达到恶搞的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的童谣曲解,比如著名的《十只兔子》,这也是黑色童谣的典型。
(一)《鹅妈妈童谣》
1、中文名:《鹅妈妈童谣》
2、外文名:Mother goose
3、类型:童谣集
4、所在国家:英国
5、介绍:《鹅妈妈童谣》(Mother Goose)是英国民间的童谣集,中译为鹅妈妈童谣集。这些民间童谣在英国流传时间相当久,有的长达数百年,总数约有八百多首,内容典雅,有幽默故事、游戏歌曲、儿歌、谜语、催眠曲、字母歌、数数歌、绕口令、动物歌等,英国人称其为 Nursery Rhymes(儿歌),美国人称其为 Mother Goose(鹅妈妈童谣),是英、美人士从孩童时代就耳熟能详的儿歌。另外,这一童谣集版本不同内容有所差异,如《谁杀了知更鸟》《十个小黑人》等篇目在编选时可能会被删除
6、具体选本:【英】凯特•格林威著,《鹅妈妈童谣》,龚勋编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05版
(二)以《鹅妈妈童谣》为例分析黑色童谣
《鹅妈妈童谣》童谣作为黑色童谣中的典型,在中西方都有大量研究文献。此处,笔者再次以此为例分析黑色童谣,则更侧重于分析其渊源,以便更好的对黑色元素进行总结,并与灰色童谣进行对比。
赵跃在《隐喻叙事与恐怖艺术——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鹅妈妈童谣》中较为系统完整的分析了鹅妈妈童谣,其中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鹅妈妈童谣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隐喻的叙事内容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以恐怖的叙事艺术体现着特定的人生哲学与心理结构,对鹅妈妈童谣的解读可以进一步分析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其中关键的是“恐怖”,这也是黑色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恐怖常常又与血腥相伴。
《十个小黑人》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青鱼吞吃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很难想象一首童谣却带有如此深沉的悲痛,而这首童谣也的确在其恐怖血腥背后诉说着时代的悲痛。如果这首童谣表现的令人震惊,那么另一首短短的童谣就更令人毛骨悚然。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丽兹玻顿拿起斧头, 砍了爸爸四十下。 当她意识到她做了甚么, 她砍她妈妈四十一下。
这些恐怖残忍的童谣如果要放在时下来歌唱,依旧不会减少那个时代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现在我们谈黑色童谣,绝对不能忘记,在这些恐怖血腥因素的背后,还有着正面意义。
童谣虽说是面向儿童,但是执笔者往往是成人,这也就注定了其创作初衷并不那么单纯。英语恐怖童谣包含着深刻文化背景和别出心裁的教育意义。童谣从社会,人文历史和道德层面,真实折射出人性及社会的阴暗面,体现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黑色童谣背后暗示的历史事件或是人情世故,或多或少的都带有深刻的控诉和嘲讽,是反思和反叛,而这些都有着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也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质,尤其是西方文化中所包含的教导孩童认识社会现实的认知,更是与东方文化有较大差异。不过发展至今,鹅妈妈童谣越来越广为人知,涵盖内容也越来越广大,在趋向社会开放的现今,人们对相关话题已比较不会那么敏感,甚至可以不畏惧地侃侃而谈,鹅妈妈童谣让人走入社会的黑暗面,体悟到人性的真实面,而这也是现代生活所必要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鹅妈妈童谣》的版本众多,要找到完整的版本也是比较难得,在出版流传中,许多童谣已经被删改和改编过。
(三)黑色元素
黑色童谣的黑色元素总结下来,主要为血腥、恐怖、黑暗——而这些童谣的黑暗元素,如何理解,如何面对,都是在阅读和传播相关文本时必须注意的。其实,不仅仅是童谣,时下流传的童话故事也有很多文本,也带有黑色元素并因此被人诟病、批判,比如《格林童话》因其中的谋杀惩罚等血腥因素,一直是谈论的话题。
同时,我们也该注意到,黑色元素并不是过去文化的代表,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现当代的黑色童谣中在网络媒体里流传广泛,并不断有个人文本的衍生,网友们无非是借以达到恶搞目的或者表现自己的思想,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处于现当代,黑色童谣所折射的时代信息和社会蕴含。
综上所述,代表着恐怖、血腥、黑暗的黑色元素,并不是单纯的童谣书写,需要读者从多个层面把握。首先是黑色元素的产生背景,即社会历史的产物;其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内涵,即时代悲剧的书写和控诉;再次,是黑色元素的深刻意义,即社会历史价值,人类学研究和教育意义。

TOP

反成长元素探究初稿第二部分

二、灰色童谣
痞子童谣,又被称为灰色儿歌、灰色童谣,是指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流传的内容灰色、形式简短、语言俚俗的歌谣,多被少年学子用来表达压抑的情绪和对学习的不满。其中“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等被孩子奉为“经典”。
儿歌学唱书籍儿歌是让儿童最早感受母语文化的重要语言和文学形式,它可以给孩子语音方面早期的美感熏陶,让儿童感知母语的音乐美、声音的形式美。让儿童接触一些优秀的儿歌,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现下一边是很少有好儿歌可唱,一边是灰色儿歌流行,这不仅使孩子少了儿歌的成长营养,还使儿歌的作用大打折扣。从事儿歌创作的人不少,但真正能被孩子喜欢并传唱的好儿歌却并不多,这除了宣传不到位、推介不到位之外,更关键的一点是,创作者的创作离孩子的现实太远,没有顾及孩子的喜好和现实的需求。
灰色童谣,在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的关注而逐渐被纳入到深入研究的范围,但是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论说,学者和民众对于灰色童谣的态度也有分歧。但是不可否认,主流价值均强调,要对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导向,要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进行深刻反思。
(一)灰色童谣代表性文本分析
在灰色童谣中,有以下几个文本比较具有代表性,在此稍作列举: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飞了。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帅哥没人陪,四年级的美女没人追,五年级的流氓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漫天飞。

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

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

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

在孙立超的《解析“灰色童谣”》一文中,作者谈到“相比昨日,随着时代的发展,童谣也在不断蜕变,当代童谣则更加灵活的给童谣附上了人性化的特点,真正的为儿童发展添动力,呈现了很多专属这个时代的特征。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专门创作和改编童谣的作家,当然也不乏儿童们自娱自乐的改编。改编后的有些童谣富有新意,富有创造力,可是有些童谣变了味道,被称为“灰色童谣”。具体多指当代青少年儿童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积极向上的童谣进行篡改、再创作,改编后的童谣多带有悲观思想,又由于童谣本身具有流传广泛的特点,因此改变后的童谣传播速度也很快,在校园甚至社会上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作者还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比如以童谣 《上学歌》 的改编版为代表的暴力童谣,“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背着炸药包。一拉弦我就跑,一转眼学校不见了!”以及一些粗俗童谣,比如改编了李白古诗 《望庐山瀑布》 的 《看李白拉屎》,“李白上山去拉屎,脱下裤子就开始。飞流直下三泼屎,一摸裤兜没带纸。”还有很多“灰色童谣”带有浓厚的反学校思想,比如 《反读书》 这一童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等等。这些童谣流传在儿童的生活中,而且备受欢迎,导致“灰色”风气愈演愈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
在综述部分,对于灰色童谣的“灰色”的含义,以及灰色童谣的内容解读和成因分析已经较为完整,形成体系,在此笔者不做过多阐释。对于灰色童谣,我们需要关注其背后与之相关的大众文化,成人社会和儿童心理等因素;重视教育对儿童的引导作用,积极有效的应对这一现象。
(二)灰色童谣的阴郁元素
灰色童谣作为改编后的童谣,有着很浓厚的阴郁元素。在综述部分也已经说明,之所以有“灰色”、“另类”之称,是因为人们觉得与普遍认识中那些“对人进行启蒙,让儿童初步学会说话和生活,或在玩耍时以唱和协调游戏的节奏,具有教学功能和娱乐功能”的童谣不同,这些童谣的教化作用已经严重削弱,更为严重的是它们“折射出了孩子阴郁的心灵 ,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有害的”,“会让孩子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增强反叛心理,使孩子养成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还有人提出,这些童谣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价值取向非常不利,体现出学校道德教育上的弊端。
或者,简单的说,灰色童谣或多或少的带有悲观思想,有对某一现象的敌意倾向,对学校规范表现出排斥心理,并在语言表述上带有痞气:这些都构成了灰色童谣所具有的阴郁元素的特征,予我们以思考。并且,这种元素显然不是个别现象,灰色童谣的迅速流传,传播广泛,就可以看出,这一元素在儿童中引起的共鸣而具有普遍性质——这不仅仅在于儿童有着好奇、爱模仿、喜欢从众的心理,更在于社会、家庭、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儿童影响深刻,而儿童有主动性也有能力表达自己的理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