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河南大学民俗学社成立背景

河南大学民俗学社成立背景

   

河南大学民俗学社成立背景




    河南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大学民俗学作为一门特色优势学科,近百年来名家学者辈出,成果颇丰。早在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1925)之前,就有董作宾、郭绍虞、白寿彝(学生)等人在此开展民俗学研究。1931-1934年,江绍原任河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其间,学校延揽高亨、姜亮夫、萧一山、蒙文通、邵瑞彭等学者在此开设神话研究、歌谣研究、平民文学研究、民俗学研究等课程,并培养了樊粹庭、蔡衡溪等研究生,在乡村教育运动中对民俗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抗战至建国前,丁乃通、张长弓、张邃青、朱芳圃、任访秋等学者在此开展民俗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民俗学家朱芳圃、孙作云、李春祥、张振犁、汪玢玲等学者在此任教。80年代后,张振犁、张俊山、程建君、陈连山等学者在此任教。今天,河南大学民俗学科建设和发展依托民俗学(2000年获硕士授予权)、民间艺术学(2002年获硕士授予权)两个硕士点,有民间文学、民俗学、神话学、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社会人类学和民间艺术学等研究方向,现任教师有高有鹏教授(河南省学术带头人)、吴效群教授、张大新教授、刘坤太教授、王彦发教授、彭恒礼博士、郜东萍博士、李秋香老师、梅东伟老师等,他们先后出版著作5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20余项。河南大学民俗学的百年积淀,为当下成立河南大学民俗学社提供厚实的土壤与先天的优势。
    民俗学在河南大学虽然经过近百年的积淀,在中国也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在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仍是一个弱势学科,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也没有取得社会的广泛支持,更没有引起高校内广大学生的足够了解。然而中国的民俗学者、关注民俗文化的社会人士和高校内学生正在不懈努力,推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民俗与传统文化。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正在逐渐得到改观。高校内的各类民俗社团也纷纷建立,加入到这一复兴民俗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历史潮流中。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和政府也正在完善各种扶持与保护政策。河南大学在自身的学科优势基础上,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理应创办属于自己的民俗学社,为河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发展,当地社会的民俗文化弘扬,乃至中国的民族文化复兴做出一份贡献。

TOP

前半部分是盗的本论坛河南大学版专业介绍的内容,后半部分是一些套话。为申请而写的材料,门面功夫而已

TOP

赞~\(≧▽≦)/~

TOP

民俗社成立起来了吗?

TOP

回复 4# 的帖子

六月底换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