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唐山大地震档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关于唐山大地震档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唐山大地震——世界的记忆
关于唐山大地震档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黄志强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震惊世界的强烈地震,百年工业重镇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24万同胞罹难。在这巨大的灾难面前,坚强的唐山人民表现出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们承受着家园被毁和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带着满身的伤痕,投入到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战斗中,在全国人民和亲人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经过10年恢复建设,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人间奇迹,一座新城在废墟中崛起。唐山人民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谱写了人类历史上与灾难抗争的不朽诗篇。唐山人民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铸就了钢铁般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展现了伟大的唐山抗震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了唐山人民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力量,唐山抗震精神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涌现出众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和英雄模范群体。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到现在,40年过去了,每年的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都是唐山人特殊的节日。
198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落成,抗震纪念碑成为了新唐山的标志。这一天,官方在抗震纪念碑广场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同日,由枫春作词,韩溪、杨煜谱曲,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代表共同演唱的《唐山,凤凰烈火中再生的凤凰》交响大合唱,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新唐山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2011年,唐山文化名人、著名音乐家韩溪老师书写的“交响大合唱,唐山,烈火中再生的凤凰,为纪念唐山大地震十周年而作”书法作品,被镌刻在庐山中国主旋律音乐石刻园里。《唐山,凤凰烈火中再生的凤凰》交响大合唱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乐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山大地震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在全国人民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汶川地震灾区伤员迅速得到救治。震后第七天,全国下半旗悼念地震罹难者,地震幸存者得到心理医生的医疗护理。由于时代的不同,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大地震在各个方面的反差都是巨大的。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副教授张跃宏先生的强烈关注。
张跃宏教授在汶川发生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汶川,一边捐款捐物帮助地震灾民,一边研究地震灾难对人类心理和生活的影响。同时,张跃宏教授也想到了唐山大地震,想了解30多年来唐山大地震对唐山人心理与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009年至2012年,张跃宏教授在每年的5月份和7月份或更多的时间里会往返于美国与唐山之间,搜集各种与地震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采访地震亲历者。我为张跃宏教授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文献资料和釆访线索。这几年在唐山,张跃宏教授拿着录音笔在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墙,在受访者家里,在街道上,采访了数百位地震幸存者。大地震造成的唐山人深深的心理创伤,特别是7.28这天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悲伤,让张跃宏教授感到震撼。张教授准备将他收集的资料整理后,写一本书在美国出版,真实反映唐山大地震以来唐山人的心理和生活变化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每年7.28这天要搞纪念活动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同时,现在研究唐山大地震灾难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产生的文化现象的专家学者也很多。河北理工教授王子平,是我国地震灾难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主编出版有《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等专著。
王子平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对唐山地震文化的研究将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主要表现在:从文化角度对唐山地震灾害及救援和重建工作所做的研究是地震灾害研究的丰富和深化,是对唐山大地震2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唐山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世界和力量的一种探索,把地震灾害及其引起的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精神财富,一种积极力量,将有利于推动唐山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对于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抗震减灾将会发生重要作用。唐山地震文化研究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河北省地震局工作的苏新忠,与美籍华人科学家苏新华兄弟二人的父亲苏英俊,生前在河北地震局分析预报室工作,当时任地震地质组副组长,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前夕在唐山考察。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苏英俊与地震地质组的成员共6人全部牺牲在唐山,他们的墓地就在唐山郊区于家店村外。在中国地震史上,迄今为止,唐山大地震是唯一的一次在震前有地震科学工作者在现场追踪震情,并在极震区殉职的一次地震。苏新忠、苏新华二人每年的7.28都特别关心唐山大地震的相关纪念活动。身在美国的苏新华撰写过多篇追忆他父亲的文章,其中《永远的怀念——1976年唐山大地震追思》发表在中国科学院出版2009年第3期《科学新闻》杂志上。
唐山大地震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忆,世界的记忆。在唐山大地震预测预报,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教训,人文精神,是留给后人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王晓癸教授,是著名灾难民俗学研究专家,曾多次到唐山考察。他撰写的《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 ——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论文,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2014年6月份,王晓葵教授再次来到唐山。我与开滦博物馆研究员、唐山历史专家杨磊,《唐山警示录》作者、著名作家张庆州,原唐山第一瓷厂党委书记、厂长葛士林等专家学者应邀与王晓葵教授进行了座谈。大家围绕着怎样才能把唐山地震文化更好地的记忆和传承下去,深入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大家对日益淡化和逐渐消失的唐山地震文化表示了担忧。
我本人是一名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为铭记那段悲壮的历史,我收藏有唐山抗震图书图片文物资料达1000多件(套),藏品包括地震灾难、抢险救灾、医疗救护、伤员转运、卫生防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等内容,其中很多是反映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唐山震后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文化宣传、文艺创作、教育体育、家庭生活、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难得一见的,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抗震纪念馆都没有的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张跃宏教授称:“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座研究唐山大地震的金矿。”
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0年了。当悲伤逐渐远去的时候,唐山大地震将成为唐山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遗存。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这个唐山人特殊的节日将会延续下去,内容、形式会不断的变化,留下更多的是人类社会对地震灾难文化与7.28纪念节日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民间风俗习惯的变化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反思。
2010年2月,《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制造的灾难,30万同胞遇难,是人类的浩劫。唐山大地震是自然灾害制造的灾难,24万同胞罹难,同样是人类的浩劫。《唐山大地震档案》同样应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唐山市委、市政府在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之际,以官方的名义确定《唐山大地震档案》为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申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现存的地震遗址,抗震纪念碑等唐山大地震标志性建筑的保护,申报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馆藏的和民间收藏的重要抗震文物进行评级,统计造册。加强对地震口述史的整理研究。二、唐山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整合唐山市档案馆、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博物馆、开滦博物馆、唐山图书馆等文博机构有关唐山大地震的档案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有关档案资料。借鉴《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申遗的经验,为《唐山大地震档案》申报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和《世界记忆名录》,使唐山大地震成为中国的、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
唐山大地震申遗,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民心工程,将永载史册。


[ 本帖最后由 老陶成局 于 2016-5-3 14:56 编辑 ]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附:
《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2015-10-1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法国时间9日晚,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在共47个入选项目中,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榜上有名。《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10月4日—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评审全球各国88项关于世界记忆遗产的提名。以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为团长的中国档案代表团参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以随团专家和观察员身份参会。
最初建议《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是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主席卡门•帕迪拉女士于2008年提出的。2009年1月,本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与九位南京市人大代表,在南京市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申遗议案,被列入当年南京市人大十大重点提案;同年4月,《南京大屠杀档案(五组)》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三馆名义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0年2月,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7月,南京市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下拨了专门经费,迈开了申遗的第一步。2014年3月,由国家档案局牵头,在“三馆”外,又增加了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申报档案由五组增加到11组,以中国记忆遗产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申遗”之路凝聚了中央、省、市多个部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
  11组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这批档案历史线索清晰、记录真实可信,档案资料互补互证,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包括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16张侵华日军自拍的屠杀平民及调戏、强奸妇女的照片;中国人吴旋向南京临时参议会呈送的日军暴行照片;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美国人贝德士在南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陆李秀英在南京军事法庭上的证词;南京市临时参议会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调查表;南京军事法庭调查罪证;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外国人日记:“占领南京——目击人记述”。
1982年初夏,日本文部省审查批准的历史教科书中,公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激起了曾经遭受侵华日军大屠杀的南京人民愤怒,纷纷要求“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南京市人民政府顺应民意,专门设立了“南京大屠杀建馆立碑编史工作小组”,1985年8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开放。截至目前,纪念馆共征集了169714件文物史料,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重要物证和书证。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的目的就是要铭记历史,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提出申遗并成功入选,就是要表明历史不容篡改,事实不容否定。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但是,日本政府始终对战争历史责任没有清醒的认知,日本社会右倾化思潮泛滥。因此,申遗的成功不仅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驳斥和回击,有助于帮助日本社会正视和反省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也有助于让世界人民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同捍卫人类尊严。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最初建议《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是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委员会主席卡门•帕迪拉女士于2008年提出的。
唐山大地震档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要再是某个外国人提出来,有关部门才重视。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觉!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

虹口举行纪念救援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座谈会

2016-03-15 来源:虹口区委党史办


  2016年3月11日,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在虹口区机关大楼203会议室召开“纪念虹口区卫生系统救援唐山大地震40周年座谈会”。
  出席会议的有上海市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金大陆、上海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罗英、中共虹口区委党史办主任王佩军、文化出版社编辑王文娟、虹口区委党史办刘世炎,以及当年参加虹口区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部分队员共20人,会议从上午9点持续至下午4点半。
  座谈会上,当年的医疗队员共同回顾了1976年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如何受领任务出征、如何展开医疗救援、自己进入灾区的见闻、在灾区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的方法以及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对自己人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情况。大家共同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特别是原虹口区中心医院医疗队的指导员杨永年和队员沈建人、李萍娟、张秀珠共同回忆了如何抢救一个被埋7天7夜的唐山小孩“小明明”的故事,通过参会者吴顺德的收藏记录,查明“小明明”叫白海明,当年7岁,救活过来后就表示长大了要当解放军,10年后,“小明明”参军前夕专程到上海找到抢救自己的医生表达感激之情。原虹口区第一医院医疗队的队长张可范和队员张子茵回忆了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后,医疗队如何用红药水紫药水制作花圈的故事。当年参加灾后防疫工作的伍平讲述了参加唐山地震救灾后,坚定了自己人生职业目标,成为公共卫生疾病防疫专家,参加过四川汶川地震、印尼海啸等国际国内灾后防疫的工作。参加会议的,还有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队的队员,由于看到虹口区委党史办的征集启示,主动联系,也在会上谈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见闻。
  座谈会上,这些医疗队员带来大量的照片、徽章、日记、手稿、报纸等纪念品,工作人员已一一拍照留存,预备将来做展览会之用。
  上海电视台新闻坊节目对座谈会进行了采访,并在当日的节目中播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老陶成局文化创意工作室,唐山陶瓷百科--创始人,主编:老陶成局-黄志强
手机13131568553   网址uchiyama.h.baike.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