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术探讨】社会理论与文化哲学相关

【学术探讨】社会理论与文化哲学相关

1.如何理解把世界的理性化作为祛魅的过程,并举一两事例
2.怎样理解文化始于日常生活或风俗民生
3.如何理解风俗中的我们感
4.试述舍勒对尼采“基督教的爱理念”的修正
5.请你对许茨社会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共现、主体间性和类型进行简要的分析
6.如何理解库利“人对彼此的想象是坚固的社会事实”这句话
7.简单比较涂尔干与韦伯社会学理论
8.结合具体文本或个案谈谈你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TOP

结合具体文本或个案谈谈你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在前现代,时间与空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安土重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熟人关系。时间由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加以区别,当人们发现花开花落、雁去雁来、风霜雨雪的周期性,便编制出了“七十二物候”,也正是根据这样的自然规律安排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并进一步形成了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等观念,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晓峰:《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而现代性带来的重要后果就是“脱域”,社会关系从彼此关系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脱域的机制包括“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等两种类型。所谓象征标志指的是相互交流的媒介,它能将信息传递开来,用不着考虑任何特定场景下处理这些信息的个人或团体的特殊品质。比如货币,人们有理由相信,它在特定的区域是可以自由流通的;比如开的一封介绍信,有理由相信无论走到哪个地方都是可以受到党组织接待的,等等。脱域带来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信任与个人关系的建构。同前现代的情况比较,现在的人有一种强烈的想寻找可信任的人的心理需要。个人关系的主要对象是由忠诚与真实性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这种个人关系也是时-空延伸的一部分。(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时间如何传达信息?晚间11点以后的电话表明事情很紧迫。如果晚间在梦中被电话惊醒,那可能就是发生了生死攸关的大事;如果年轻人深夜打电话把别人惊醒,那就是无礼的玩笑。预备时间通常指事先通知,在事情发生之前,需要多少时间让人做好准备,让人家有时间去准备——这样的知识何等重要。比如约会、家访等等。空间如何传达信息?空间不仅在基本的意义上传达信息,而且全然是生活方方面面的组合剂。空间变化赋予交流特定的调子,或加重说话的语气,有时甚至凌驾于口语之上。在美国的文化里,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大有区别,或身体距离太远显得冷淡,或靠得太近而显得咄咄逼人。拉美人交谈的距离比美国短得多,其感到舒适的距离,换到北美的环境中,已接近于唤起性欲或憎恶的距离。还比如教室,讲台和座位的安排,意义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底下人接受,而没有考虑着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比如领导人的站位,站在越靠前排越靠中间就可能意味着有权有势等等。(霍尔:《无声的语言》)

TOP

试述舍勒对尼采“基督教的爱理念”的修正

  面对西方现代伦理的困境,舍勒同样认为,基督教的价值传统是西方世界不能丢弃的活水源头,必须从基督教当中重新挖掘和吸纳最有益的营养。然而,尼采对欧洲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摧毁了基督教这一价值中心,反过来说,他通过否定基督教道德否定了传统伦理,其关键点在于:通过将基督教伦理的核心观念“爱”归结为以“怨恨”为基础的奴隶道德而瓦解了传统价值。
  因此,舍勒首先需要面对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他通过深刻的分析扭转了问题的指向,将“怨恨”与现代市民伦理联系起来,指出不是基督教的爱建立在“怨恨”的基础上,恰恰相反,“怨恨”正是现代市民伦理道德建构的缘由。于是,舍勒在批判现代伦理和重读基督教伦理的过程中,对于传统伦理的维护和现代伦理的重建做出了有价值的努力。

——推荐阅读:《恨,抑或是爱——舍勒关于现代市民伦理的修正和基督教伦理的辩证》(摘自田薇《信仰与道德 宗教伦理的视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人对彼此的想象是坚固的社会事实

  库利与米德不同,明确地把情感动力机制融入社会互动概念之中。库利最重要的概念是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人们在进行镜像观察时,将产生三种后果:第一,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第二,感受到他人的判断和评价;第三,根据他人的评价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情感反应是积极的自豪(pride)和消极的羞愧(shame),还包括对惩罚和被他人排斥的恐惧等情感。戈夫曼等也认识到,为避免羞愧和尴尬所进行自我呈现的努力指导人类所有的互动。

——乔纳森·特纳《情感社会学》库利的贡献

TOP

如何理解把世界的理性化作为祛魅的过程

  自于马克斯·韦伯的“世界的祛魅”(the 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又译“世界的魔咒”。它意指宗教的世俗化行动,即人们在科学解释、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对一切“终极高贵价值”及神圣真理的“解咒”,简单说是一个去神秘化和再世俗化的过程。“世界祛魅”的过程源于人类对“世界意义”的寻觅,这个过程的每一种发展都预示了对人类生存的某种信念的确认,但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科学世界观——却不再相信任何不可计算的力量,并将信仰和价值置于自己的对立面,不断予以消除。
  因此,现代社会的问题便在于,一方面是理性主义和科学观念日益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渗透,使每个领域在自身合理化的过程中更多的获得相对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科学观念和现性主义本身又无法为这个祛魅的世界提供任何关于“意义”和“价值”的解释,而造成现代人焦虑不安的困境,使现代人陷入无归宿的漂泊感,无意义的反常感和无价值的冷漠感。via百鸟衣

——推荐阅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科夫斯基《发现社会》第七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