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嫁接”汉族评书:少数民族经典传播的破冰尝试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嫁接”汉族评书:少数民族经典传播的破冰尝试

中国民族报 2015年12月18日

    □ 本报记者 牛锐

   

  评书、史诗,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宝贵的集体记忆。日前,随着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汉语精华版)的正式发布,喜爱评书的听众将有机会通过熟悉的评书语言,领略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非凡魅力。穿越语言藩篱,畅游史诗宝库,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在创新民族经典传播方式方面,无疑具有破冰意义。

  评书 + 民族史诗,民族曲艺强强联合

  

  “藏地雪域起妖风,岭部百姓难安宁。

  天降妖魔多邪恶,地产鬼怪放肆行。

  善变恶来美变丑,晴日阴霾草凋零。

  如来我佛慈悲显,观音寻访莲花生。

  吾佛灌顶助神子,崔巴噶瓦始降生。

  率领民众除妖孽,东西讨来南北征。

  雄狮大王格萨尔,藏地英雄传美名。”

  

  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的“定场诗”,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格萨尔王》的庞大气场。

  在《格萨尔王》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降边嘉措等专家的指导下,青年评书演员张准以降边嘉措翻译整理的《格萨尔王》(12回版)为基础,改编完成了40回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其故事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格萨尔降生;二是征战,即格萨尔降伏妖魔的过程;三是格萨尔返回天界。其中,以征战内容最为丰富,除了著名的四大降魔故事“北方降魔”、“霍岭大战”、“保卫盐海”、“门岭大战”,还有18大宗、18中宗和18小宗战斗。每个重要故事和每场战争,均构成一部相对独立的史诗。

  评书作为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讲究对主要情节精心设计“摆砌末子”,巧妙地把必要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形象地摆在听众眼前,引起欣赏的兴趣。在这方面,以评书形式讲述《格萨尔王》,无疑具有一定优势。

  《格萨尔王》是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脉络,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评书讲究以“开脸儿”的形式刻画人物,对人物的外貌特征、穿着打扮进行介绍,勾画出人物的性格,让人物立体丰满。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充分利用“开脸儿”的手法,描绘出一张张生动的人物脸谱。

  比如,在《觉如降生》一回,对觉如是这样“开脸儿”的:“这孩子出生就与众不同,身长如三岁孩童,虎头虎脑,方面大耳,面如温玉,唇若涂朱,一双大眼是皂白分明,看着就那么聪明可爱。他就是由如来我佛降法旨、观音大士苦奔波、莲花生佛指引、诸天神佛灌顶下界的神子崔巴噶瓦,也就是这部书的主角、藏地英雄格萨尔王。”这样的“开脸儿”设计,突出了格萨尔王与众不同的身份、气质,引人入胜。

  对于反派晁通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只见他四十多岁,花白的头发,高挽发髻,面似银盆,宽脑门,高颧骨,鹰钩鼻子,三角眼,耳戴金环,一脸奸诈狡黠之相。看上身,穿着大红的藏袍,绣着团花朵朵,胸前挂着一面金牌,手里还拿着个包袱。”这样的细致描写,形象地衬托出了晁通的阴险奸诈。

  《格萨尔王》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一般由民间艺人传唱,其民歌风格、唱腔曲调自成体系。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评书,则具有鲜明的汉族口头文学特征,更符合汉族听众的审美习惯。

  为了用听众熟悉的评书语言讲好藏地故事,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在尊重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既保留了故事中的民俗、服饰、习惯,并加以解释,又尊重汉语习惯设计人物对话,保留了一些谚语、俗语,令人耳目一新。

  多方共同努力,推动民族文化新发展

  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的诞生,与“传奇故事会”密不可分。“传奇故事会”是一个旨在以创新手段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以故事传播文化正能量的公益项目,由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荔枝FM和中国文化译研网“阅读中国”沙龙等机构联合发起。针对目前市场上“非遗”读物、口传文学及适合青少年传承学习的文化作品匮乏的现状,“传奇故事会”试图邀请各界名家担纲指导和制作,联合推出一批中外口头文学经典作品,“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就名列其中。2013年,“传奇故事会”有关负责人找到张准与降边嘉措,提出了以评书传播《格萨尔王》的构想,得到了积极响应。

  青年评书演员张准自幼学习传统曲艺,曾出版过评书版《史记》、《资治通鉴》等,因推出创意评书《海贼王》而走红网络。之前,张准对《格萨尔王》十分陌生,对藏地人文风情也不了解,然而,《格萨尔王》的故事吸引着他,并最终促成了这次跨界合作。

  张准说,评书是曲艺行里最难的,只有一个人,但讲述的内容却包罗万象。所以,必须自己先了解透彻,才能跟听众说明白。为此,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向降边嘉措老师及一些藏族朋友请教,受益匪浅。

  “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目前的版本仍有很大的打磨空间,我将加强对藏文化的学习,再精心修改,使之成为一部听众喜闻乐见的经典评书作品。”张准说。

  降边嘉措十分赞赏以评书形式演绎《格萨尔王》。“《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伟大史诗,其传播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他说,受众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传播的方式就应当有所区别。比如,在内地,采用评书这种形式,效果就会很好。这个故事讲的不是《说岳全传》、《三国演义》,而是藏族聚居区家喻户晓的故事,要找到结合点,难度很大,但意义深远。

  对于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市东城区曲艺家协会主席宋德全寄予厚望:“推动《格萨尔王》走出藏族聚居区,向全世界传播有价值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一批像张准这样的青年谱写新篇章。”他还对张准提出了三个“希望”:一是到藏族聚居区多走走,在专家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藏文化,做一位学者型的评书演员;二是学习藏语,不仅传播藏地故事,同时让听众掌握一些藏语,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三是向藏传佛学院的上师请教,对藏传佛教多一些了解。

  (文中图片为长篇史诗评书《格萨尔王》的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