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辽园读书会】《现代性的后果》《菊与刀》

【辽园读书会】《现代性的后果》《菊与刀》

  时间:10月19日晚
  地点:蕙星楼709
  与会:13级王明月,14级刘艳军、周佳宁、张楠、肖婷,15级荣青、刘智杰、施静、张贞、戴莹莹、梁聪
  阅读书目: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安东尼·吉登斯:
  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1938年出生于北伦敦的埃德蒙顿,1976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莱切斯特大学、西蒙·弗雷泽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剑桥大学,1997年起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吉登斯一直处在当代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前沿,他的著作综括了近三十年来的社会政治变革,尤以构成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学说为全球学界所瞩目。他还是布莱尔政府的重要智囊之一。他的主要著作还有:《社会学》(1982)、《社会的构成》(1984)、《民族国家与暴力》(1985)、《超越左与右》(1994)、《第三条道路》(1998)。
  《现代性的后果》:
  在这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中,作者从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角度阐释了与现代性相联系的制度变革。他认为,在世纪终结之时,我们并没有进入后现代时期,而是进入了“盛期现代性”时期。在这一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和普遍化。由此,他更现实地考察了许多人备加褒扬的现代性的各种严重后果,着重讨论了极权的增长、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生态环境的破坏、核冲突与大规模战争等问题,并且探讨了人类在这些问题面前的出路。无论是对于专业学者,还是对于一般学者,本书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关于本尼迪克特的小传及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书评(商务印书馆2012年增订版),详见附件!读书会内容另附,敬请期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现代性的后果》中“脱域”的理解

现代性的动力机制派生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及其在形式上的重新组合,而正是这种重组社会生活出现了精确的时空“分区制”,从而导致了社会体系的脱域。脱域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个人的理解就是:对生活在现代的大多数人而言,到处是故乡,到处是他乡。原来的故乡没有了那种儿时的亲密感,而生活所在的都市却充满了始终的生疏感。“不在场”、“不着地”使得我们的生活如费孝通、龙应台讲的“回不去”。

TOP

《菊与刀》读书报告

前言:感觉本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结合《菊与刀》文本,从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分析了日本发动战争的深沉动机。不到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

  正如霍尔先生在《无声的语言》里指出的那样,本尼迪克特极具创新精神的《菊与刀》和《文化模式》,提供了思想典范,而前者作为优秀的人类学著作,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人类学家能系统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就能够提出重要而实用的忠告
  那么《菊与刀》究竟提出了哪些忠告呢,重要而实用的?带着这个问题再次翻阅本书,感觉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写作出发点和受众,作为一本雅俗共赏的读物,不仅可以为官方决策提供参考,就是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给普通人不少生活方面的启示。这也许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吧!
  忠告一:美国军人千万不能投降。
  在欧美军人的观念里,在伤亡惨重拼尽全力也没有胜算的情况下,便可以选择投降,并且自身也不会感到什么耻辱,然后等待把他们的名字发回祖国,通报给他们的亲人自己还活着。但日本却没 有这个传统,也没有签署要求善待战俘的《日内瓦公约》,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最有可能的选择便是同归于尽、自杀,甚或选择与自己人集体死亡。另外,日本前线一般情况下并不配备医疗人员,完全像处理垃圾一样处理自己的伤残军人,所以投降的结果也不言而喻!
  忠告二:“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和而不同思想。
  这一忠告是提给日本的感觉,抛弃资源因素,日本人发动战争的深层动机可能来源于传统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而这也正是本尼迪克特所批判的,你不能自己习惯于这样一种等级,就试图把它强行往外推行,因为别的地方不见得适应这样一种秩序。
  分层来分析,修身一方面体现为对待天皇、大日本帝国的绝对效忠,另一方面则可以理解为生理上对自己身体和意志力的磨炼,练就抗饥耐寒的钢铁不坏之身,拿书中提到一个事实来讲,就算饿得要死,也要表现出刚吃过饭的样子,更不用说冷水浴或者冬天也只穿大裤衩啦!
  齐家,日本等级、伦理的观念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得也尤为明显,对于长者的尊敬与服从。其中包括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性撑起家庭的半边天,也正是这样一种甜美品格和温柔举止,使日本妇女面对美国女权主义者“日本所有女人站起来,反抗古老的传统”的狂飙突进时,表示出无动于衷的样子,罗马女人失去家庭性之后,随之而来的道德败坏显然不会在她们身上发生。
  治国,经过明治维新到二战前近70年的发展,日本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并且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99.5%。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感,逐渐演化形成的民粹意识可能是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甚至暴发军事冲突的深层动机。
  平天下,日本人恪守的等级观念也让他们想当然地觉得,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主权就会造成世界意义上来说的无政府状态。被强者征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正如当年佩里将军打开日本国门一样,所以至今每年日本下关还会有相关的纪念活动。
  忠告三:日本人对待人之常情的态度以及诗意生活的启示。
  日本人认为人之常情没有什么邪恶的,就连对待性的态度也不需要进行道德的约束。其它人之常情还包括享受饮食、睡眠、热水澡、酗酒以及浪漫的爱情。这里不得不引《现代性的后果》斯通的一段话,对于理想爱情的表述: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各个层次上与之相结合;那个人的个性是如此理想化以至常见的错误和人性的弱点都可以视而不见;爱情就像雷电和它最初发射出的光芒;爱情是世界上头等重要的,为了爱情所以其他的想法(尤其是物质方面的要求)都可以抛到脑后;不管所采取的行动对旁人来说多么夸张和荒唐,感情的全面投入都会倍受赞赏。
  日本人的诗意生活:花点无用的时间、做点无用功!读原版吧,也许翻译过来就欠缺点味道了 :
  The Japanese have always been famous for the pleasure they get from innocent  things: viewing the cherry blossoms, the moon, chrysanthemums, or new fallen snow;  keeping inscets caged in the house for their 'song'; writing little verses(俳句);  making gardens; arranging flowers, and drinking ceremonial(礼节) tea. These are  not activities of a deeply troubled and aggressive people. They do not take their  pleasures sadly either. A Japanese rural community could be in its leisure time as  cheerful and sanguine(乐观的) as any living people. In its hours of work it could  be as diligent.

TOP

现代性的民俗思考——《现代性的后果》有感

    年会结束后,再来论坛,有点恍如隔世。回回头想想那天晚上的读书会,感到更是温馨。
    选用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作为本学期读书会的第一本指定书目,是想让研一的同学们对作为社会学二级学科的民俗学的学科设定有所感知。民俗学一直以来致力于传统和地方,一直以来注重微小事物的感知和记录,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民俗与现代的关系从彼此相距甚远链接起来,无论是纵向的时间延伸还是空间上跨地域链接,甚至“脱域”已经成为当代民俗所要关注的挑战。


     脱域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其实民俗中”脱域“也是很突出的,比如近些年的”古城重建“话题,我的家乡是山西省大同市,曾经大约5年前,我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古城重建“,希望可以重振平城古都的风采。从城墙的完全修缮到寺庙重建,从云冈石窟到古文化街的扩建。大家都沉浸在”古都“的风貌当中,但是对于历史文化价值本身与新建”古都“其实是以”脱域“状态而存在的。我们游览的不是古都,其实是瞻仰它背后的精神文化价值,但是这样的价值已经与真是的物质载体(也就是真是的城墙、寺庙)分离开,这就是典型的现代性背景下的民俗事项。


     同时吉登斯在书中说过“跨越时空的社会联系既有可能削弱与民族国家相关的民族感情的某方面,也有可能增强更为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对于我们辩证的看待现代性的民俗有很大的启发,黑格尔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关于辩证法的表述”思想会从最简单、抽象和空洞的概念走向更为复杂、具体和丰富的概念。""辩证运动是思想的具有逻辑性的自我展开。”也就是说某种思想或者观念的存在是有着某种必然性的,现代性的民俗从某种角度来说冲击到了我们传统文化和民族感情,比如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从形式到意义上的冲击,“七夕节”只有作为“东方情人节”才能得到大家的关注等等;但是现代性的民俗依然也增强了地方化的民族主义情绪(此处的民族主义我暂时理解为褒义),比如非遗给我们民俗带来的关注度,2015年3月中餐申请非遗,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品尝了“孔府菜”,参观了大型祭拜孔子的仪式,这背后的食礼规制和礼食风俗都得到了展示和弘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