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艺术学》的学科自觉

《民俗艺术学》的学科自觉

  2015年06月08日 0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发成
  
  民俗艺术是由民间大众创造、传承、享用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生长于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中,品类众多,底蕴深厚,包括传承于民间的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游艺、歌谣、神话、传说等各艺术门类。这种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不仅为传统文化增加了厚度和色彩,也为学术界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和材料。
  
  从学术史的维度看,中国的民俗艺术研究从一般的学术研究到民俗艺术学的学科自觉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在20世纪,民俗艺术研究基本从属于民俗学,虽有常任侠、岑家梧、钟敬文、张紫晨等学者论及,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到21世纪以来,民俗艺术研究才逐步走向独立的学术舞台,脱离民俗学的束缚,也有别于艺术考古学、民间美术学等领域,获得了学科自觉,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
  
  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陶思炎教授统筹负责完成的 《民俗艺术学》侧重建构一个全新的民俗艺术学理论体系,其视角全面、结构完整、学科意识强烈,极具创新价值。其主要的理论价值和学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民俗艺术”的本体概念与研究对象。
  
  该书立足学科视野,重视理论性和学术性,对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皆作了明确的界定。长久以来,学界中“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艺”、“民间文化”等多个概念混乱不清,交叉使用,影响了民俗艺术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这也是民俗艺术研究长期依附于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原因。该书开卷即注意理清这一问题,明确民俗艺术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并界定了“民俗艺术”的内涵,认为其系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它又指民间艺术中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进而分析了各个容易混用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拥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是所有学科取得自立地位的重要基础,该书认为民俗艺术学是注重对民俗艺术整体进行研究的学科,而不在于探讨民俗与艺术的关系,具体包括“民俗艺术的内外部规律”、“民俗艺术的专题”、“民俗艺术遗产保护”、“民俗艺术的应用”四个主要方面。这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范围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规范和判断,有助于推动民俗艺术学的学科自觉性和学者归属感。
  
  第二,呈现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研究方法。
  
  该书在完成基本概念阐释及研究学术史的回顾后,以民俗艺术学体系论、民俗艺术学方法论、民俗艺术类型论、民俗艺术特征论、民俗艺术功能论、民俗艺术传承论、民俗艺术审美论、民俗艺术作品论、民俗艺术应用论、民俗艺术传播论、民俗艺术保护论等11个章节展开论述,既立足学科,又兼顾本体,以严密科学的论证确立起民俗艺术学的理论坐标。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者提出了从事民俗艺术学研究的体系构架,即民俗艺术志、民俗艺术论、民俗艺术史、民俗艺术批评、民俗艺术应用研究、民俗艺术专题研究。这一构架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界域,突破了一般的“史、论、评”模式,重视民俗艺术的应用和专题研究,拓展了民俗艺术研究的空间。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以民俗艺术的个案和现象为素材,支撑抽绎的理论,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作者提出民俗艺术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顾的学科,既包括艺术哲学层次上的学理阐释,也包括民俗实践层次上的实地考察,并详细阐释了民俗艺术学的调查方法,分析了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取向。尤其是作者提出要注意文献、口头、行为、实物资料的“四只眼睛说”和对于西方理论方法的接受要立足本土、切莫盲目套用等思想,保证了民俗艺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第三,突出了学科交叉的学术品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意义。
  
  作者在《民俗艺术学》中的具体论述体现出这一学科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书中指出民俗艺术学的重要特点是学科的交叉综合,“民俗艺术学本身具有‘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研究视野涉及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美学、哲学等学科”。学科交叉不仅丰富了民俗艺术研究的研究方法,而且拓展了研究的界域和灵活性,是保持民俗艺术研究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虽然《民俗艺术学》是一本偏重于学科理论建构的学术著作,但是书中所述较多涉及现实问题,对于民俗艺术的当代传承、应用、保护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探讨。这也体现出民俗艺术学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和时代品质。

《民俗艺术学》的学科自觉-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ysx/ysx_mjmz/201506/t20150608_2025372.s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