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社会实践项目(简称“千人计划”)

国家千人计划山东分队——第一日

2015年7月12日,早上十点坐轮渡到达微山岛。从渡口向东沿环岛路四公里可到达中华文化园,中华剪纸博物馆便坐落于此。中华剪纸博物馆属于中华文化园的一期工程,于2015年5月份竣工,其中收录了中国最顶尖的20位剪纸艺人的作品,而且对中国的剪纸传承艺人有着比较系统的记录。
       不知道是因为时间不对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中华剪纸博物馆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只是一期工程,宣传也好,基础设施也好都并没有做到位,所以说呈现出这样的一番景象。今天已经和那边的负责人联系上了,他说还要和剪纸协会汇报,所以我们打算明天入馆进行调研。驻馆传承人的概率微乎其微,可能在微山岛做完博物馆的调查之后就要奔赴其他地方了。
         微山岛,也就是一个乡镇吧,这是给我的第一印象。除了码头的“繁华”,整体还是一个乡镇的格调。岛上只有一个卫生院,医疗条件我估计也就只能够应付一般的普通疾病。派出所只知道一个大体方位,不过在晚上的时候遇到了一辆巡逻警车。这里的民风可能也算是淳朴吧。傍晚的出行,让我想起了早些年在城乡结合部的时光。还有,这里的方言说实话有点难懂。
         中华剪纸博物馆里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并不太清楚,明天便会知晓了吧。如果要继续拜访传承人的话,可能开的介绍信还需要要回来。我现在唯一能够想到的就只有一点,那就是无论是非遗,还是剪纸的传承保护,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的多。
         总的来说,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明天便会开始对这个博物馆的调查,剪纸协会那边应该也会有些回应。
         现在只希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她们三人能够适应这里的环境,平平安安从我这里回家就好了。

TOP

孝感队第二日

“千人计划”剪纸传承人调查孝感队第二日记录
    (通讯员:黄珊珊)2015年7月12日,是孝感调查小分队抵达目的地的第二日,也是我们展开正式调查的第一天。调查分为了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基本完成了既定任务。
上午8点左右,在已经毕业的本地学姐周倩的带领下,小分队来到了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所,这里便是管丽芳老师的工作单位。研究所位于孝感文化旅游街,附近有较多的孝感特色店铺,如孝感米酒专营店。在门口等了一会儿,管丽芳老师就到了。我们向管老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以及采访的目的和性质,并出示了我们的介绍信,随后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研究所。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研究所的各项荣誉称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雕花剪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剪纸、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称号。管老师带我们参观了研究所一楼作品展,先是单独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的剪纸作品,老师为我们就其作者、年份等一一作了解释。来到一副组合剪纸作品前,管老师很是激动地对我们说到:“这是我们单位的同事去俄罗斯参加民间艺术交流会时剪的,左边这个是俄罗斯的教堂,右边这个就是武汉的黄鹤楼啊。”两幅作品合二为一,和谐又精美。还有大幅的嵌入式剪纸挂画,整体是一个大“福”字,笔画间又是独立的传统文化故事剪纸画,如洞房花烛、他乡遇故知等。接着我们又翻阅了作品册,管老师的代表作品《百凤图》便收录其中。《百凤图》由100只形态各异的凤凰图组成,分为四个色系,分别有不同的寓意。红色象征“凤凰于飞,夫妻和合”;银色象征“梧桐栖凤,君子风范”;橙色象征“龙凤飞舞,生机勃勃”;蓝色象征“丹凤朝阳,百川归海”;黄色寓意“龙凤呈祥,太平盛世”。 作品包含破工等精细刀法。
     参观完作品后,管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二楼的工作室,工作室布置比较简单,两张办公桌,一台打印机。桌上整齐地放着雕花剪纸的工具,一台老式台灯,一台电脑。雕花剪纸的主要工具是刀和刻板,光是刻刀就有4种类型,所有工具都是老师自己制作,市场上都无法买到。应我们的要求,管老师现场给我们展示了雕花剪纸的刻法,即使是在我们的询问和摄像机的打扰下,老师依然眼不离手,一刀一刀地仔细剪刻。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老师只展示了半小时左右,上午的采访也算告一段落了。
     上午主要是作品欣赏,下午算是真正的个人访谈了。下午4点左右,小分队来到了位于三元井的管老师家中。敲门时,老师和家人正在看电视。管老师的老伴中风,女儿身体也不好,平时一直由管老师照顾。管老师家不是很大,却很有文艺气氛,大门和房门背面都贴着剪纸年画。客厅的橱柜上陈列着老师老伴的一幅奔马木雕,老师的老伴之前是木工,也很喜欢设计。访谈在管老师的房间进行,房间里简单地布置了一个衣柜,一张床,还有一个较大的书柜,书柜里除了剪纸艺术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古今中外的名著。我们主要聊了一下管老师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包括家庭情况、个人兴趣爱好、拜师学艺等方面。老师谈到自己小时候完全是男孩子性格,直到进了厂才慢慢静下心来。下午的访谈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跟老师说好明天再约,满载着老师的幼年经历,我们便打道回府了。
     晚上回到住处,主要是进行资料整理。今天收获满满,孝感队会持之以恒地努力,做好剪纸传承人的调查工作!

TOP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孝感小分队——第三日

(通讯员:邹曈)2015年7月13日星期一,到达孝感第三天;也是我们告别周茜学姐,开始独立调研的第一天。像被抱离襁褓的幼儿,我们有些许惶恐,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好奇与期盼。
         经过与传承人管丽芳老师的协调,我们决定下午三点左右去管老师家做进一步的调研访谈。上午的时间相对空闲,但为了之后的采访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仍然坚持早起,做进一步的资料整理与准备,不敢浪费一点时间。
        午休的时候躺在床上,突然有了种很奇妙的感觉。我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遇见一群陌生人,和他们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原本素不相识的人,经过三两天的相处,竟然可以亲密自然得好像生来如此。或许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次调研,对我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件事,而是这些人……
        下午去管老师家的路上内心是有些负担的,毕竟与管老师相识也不过一天,我们该怎样和她沟通交流才可以让老师自然轻松地和我们分享她的人生?幸运的是,接下来的访谈进行得格外顺利。管老师是位很和气健谈的老人,在与我们分享她的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质朴豁达的人生态度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另外,老人认真收集整理起来的一份份关于剪纸的资料也让我们感受到到了她对剪纸甚至各类民艺的真挚热爱之情。
        走出管老师坐落在三元井的家,穿过一条条老街小巷,我看着街头巷尾的一间间商铺以及在夕阳中行走的人群,再一次在这座陌生的小城中产生了一种亲切心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这一方待我们以善意的人们,也许是因为那位老人对我们特别的亲切与包容。我想起管老师下午问过我们这群来自大江南北的孩子毕业后分别的问题,其实不止是我们,还有和在这里遇到的很多的人,如果离别,应该又是一场不舍。

TOP

山东队第二日

原本以为会很顺利,然而并不是这样。
工作日的微山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冷清。然而冷清的不仅仅是这个岛。
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对中华剪纸博物馆进行调查,但是很不幸,我们苦等了一个上午,除了对周边环境做了一下调查外,没有任何收获。原因很简单,里面还在施工,今天是最后一天,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今天的田野日志,可能不会有很多的记录,但是有些东西我想说清楚。
虽然说今天的行程受阻,但是我不知为何感到一丝凄凉。也许这里状况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可能是一期工程的缘故,可能是其他,中华文化园坐落在微山岛的深处,周围也十分荒凉,对面有着原住民,也不算荒凉吧。我们似乎成了为数不多的到达那里的外来人员,本地人可能也不曾多次去过吧。整个工程都在建设中,然而除了已经竣工的一期工程,二期的影子我也没有见到。博物馆里有多少工作人员,我不太清楚,不过我无意中看到了他们的值班签到表,估计不超过十个人吧。
民众对此了解多少,我真的很难确定,也许在这个地方的基础设施完备后,会有更多的人吧。微山岛是一个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小岛,岛上没有公交,没有出租车,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如果不是沿着环岛路行驶四公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存在。总有种感觉,这个博物馆就像是整个剪纸艺术的命运缩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棒棒哒

希望能够及时发布信息。

TOP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桃分队——第二日

仙桃分队顺利展开了第二日的调查,与马又甫老师进行了交谈,并且在孙老师的帮助和沟通下,我们受到了沔街工美楼老板和仙桃市文化局的热情招待,并答应会在我们调查期间给予我们最好的帮助,让我们的采访顺利进行。
  今天马又甫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他在文革期间的一系列回忆和故事,没有像其他人的惊心动魄,他的经历似乎略显平静,但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马又甫老师小学毕业,因为马又甫老师一家实际上是在1950年从离河坝村3、4里远的沔阳县(今仙桃市)马团村搬迁过来的,所以当时河坝村4组只有这一户马姓人家。当时上初中实行的是贫下中农推荐的方式,而村中其他姓氏的家族都很团结,作为独户的马家就被孤立了。因此,村中的人忽略了马又甫老师在学校里优异的成绩和作为班长的种种贡献,使得他失去了上初中的机会。但是马又甫老师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拼命的想要读书。所以,他虽然个子矮小,没有离开过家,但他为了读书,还是徒步100多里和当时小学的学习委员等人徒步100多里去了仙桃的六合镇的一个跟读学校,在那里要种半年地,读半年书,但马又甫老师坦言,这对于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反正可以读书,种地也没什么。当时在六合镇,有一户从河坝村搬去的李姓人家,是一个员,是之前河坝村土改干部,李某看到这么多年幼的孩子想要上学,心里十分感动,便收留了他们。李家刚搬去六合镇,所以家庭条件也不好,吃饭也成问题。但李某还是让这几个孩子在他家住了下来。看到李家的真实情况,马又甫老师向他的小伙伴们说:“我们是来求学的,不是来大吃大喝的,我们艰苦的时间到了,我们不在爸爸妈妈跟前,所以我们要把他当做我们的爸爸妈妈。所以我们在他这里,能吃两碗饭的,只能吃一碗,因为人家也不富裕。”但李某却说:“孩子们,要吃饱,虽然没有菜,我们这里连个赶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他们当时的一日三餐只是米饭而没有菜。李家当时的房子也很小,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马又甫老师五人,就睡在厨房里一个用土坯做成的柴火池子里,把柴火推开,铺上一层被子就是床。马又甫老师他们在这里住了一周,后李某说:“你们不知道这里的东南西北,明天我就带你们去逛一逛,去熟悉那里环境。”但第二天却是倾盆大雨,当时的学校虽然新建的,很漂亮,但教室里却满是积水,马老师他们只好卷起裤腿进了教室。学校里只有一个管教室的老头在,老师、校长都没有。回家后,马老师说:“只要今天这样的它能上课,就算是站在水里上课做作业我也愿意”。第二天,大家发现李某很早就不在家中了。李某回来后,带回来一直大鹅,杀了给马老师他们煮鹅肉吃。又告诉他们他很羡慕马老师们,正在马老师疑惑的时候,李某说道:“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当合毛主席关心你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在你们的家乡也建立了一个跟读学校,赶快回去报名。”马老师和同学们欣喜若狂,连鹅肉也不想吃了。李某又说:“我很羡慕你们,因为我连小学都没读,但又不能跟着你们去读。”回家后,马老师的妈妈告诉他,这几天一直有一个老师来找他。马老师告诉了妈妈关于村里建跟读学校他们可以去读初中的事情。有了保障之后,马老师就呆在家做一些家务,如捡柴火。因为小学就是班长,而且擅长音乐,体育,珠算,所以他在小学就去带低年级的这些课程。马又甫老师在小学时期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尊重和老师的欢迎。一天下午4.5点钟,马老师在家后边的河里洗菜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上初一的同学带着马老师的一个同班同学来找他,告诉他,明天跟读学校就要开学了,让他赶快去报名,而且他虽然还没有报名,但已经被选为新班级的班长了。马老师就开始熟悉班各个同学的情况。

同时,马老师被告知,两天后就要作为红卫兵代表进京见毛主席。因为符合初中班班长、贫农、军人家属三个条件,所以马又甫老师成为了沔阳县第一批红卫兵进京的代表。当有同学向马老师抱怨在跟读学习条件时,马老师说:“学文化这件事情,不管在哪个地方,只要能读书,都是一样的。能成才,老师都是正规的老师,都是拿国家工资的老师,还有很多从小学调来的熟悉的老师。而且还有老师陪着我们去北京。”之后,马老师和其他五个班的班长和两个老师踏上了进京之路,在仙桃师范学院集合时,由于马老师个子太小,背包太大,所以专门为马老师安排了一个师范学校的老师照顾他。让他背小包,让那个老师背大包。大家带着鲜红漂亮的写着“沔阳县赴京代表”的代表牌,心里无比欣慰和激动。第二天,队伍登上汉江上的轮船,一天一夜后到达汉口。这是一次非常盛大的出行,在出发前,仙桃镇区不管大小单位,都要准备旗子,锣鼓,所有职工都要从师范学校夹道欢送直到码头,轮船开动后,许多百姓就跟着船跑,向马老师们招手。当时船上有一个文艺委员,很会唱歌,所以不管走到哪里,文艺委员都会发歌,大家都会一起来唱各种革命歌曲,如毛泽东语录歌曲。抵达汉口时,武汉市的许多单位职工,也是敲锣打鼓,拉着标语在码头欢迎他们,一路夹道欢迎直到武汉宾馆。到了武汉就坐火车去北京,荆州地区的车皮本来只能坐80人,但几乎坐了160人,人都坐在放包裹的地方,但大家依然欢天喜地。火车外边还拉着红色的标语:“湖北省赴京代表团”,十分光荣。一路上都受到了沿路人民的欢迎和爱戴,火车路过的时候,许多农民扔下手中的锄头、锹等农具,纷纷跑到路边和车里的代表们打招呼。还有许多骑着稀罕的自行车的人也是直接丢下车跑过来打招呼。到了北京后,马老师被分到北京天坛公园,这里有24个帐篷,一个帐篷住1500人,有10多个食堂。为了维护秩序,食堂进行的区域划分。8月17号晚上,当大家都吃了饭,准备睡觉的时候,一位地委书记带来了好消息:“告诉大家,明天毛主席第四次接见我们!”大家激动不已,体型小小的马老师被大家高高的抛起来来释放心中的激动心情。代表团于是连夜排练方队,高喊“毛主席万岁”直到12点,还依然兴奋的睡不着觉。第二天,大家排着方阵来到了天安门。当时这一切还被拍入了纪录片,个子小小的马老师被老师抱着,并且因为太过激动而泪流满面。领导们的车队出来了,毛主席和林彪一辆车,刘少奇和邓小平一辆车,朱德和周恩来一辆车,当时场面之盛大难以形容。被毛主席接见后,大家便被分配了任务,进行“革命大串联”,即学习北京进行文化革命的方式,然后回家后在家乡推广。之后马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们开始写大字报,但马老师从小就比较有艺术天赋,所以并不是很想写大字报而是想去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这些地方。马老师在故宫博物馆内观看了《战记》,从太平天国部分一直看到民国部分而忘了按时回到基地天坛公园。带队老师十分着急,就用设在天坛公园的通达全市的高音喇叭寻找马老师让他回家。之后,马老师还去军事博物馆观看了各种历史上的军队武器和许多中国的革命进程记录。因为年龄小,个子小,所以大家都非常照顾马老师,早上大家都起床了,而年纪小的马老师却还在睡,大家也是任他去睡。因为起得晚,人又多,所以吃饭排的队很长很长要几个小时才能吃到饭,但有一个服务员对马老师非常好,每天都为他准备好洗脸水和饭菜。马老师开心的说道:“在我当红卫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样的好人对我特别照顾。”吃饭的时候,马老师不喜欢吃肥肉,但发现自己的面里全都是肥肉,于是便把这肉给了带队老师。在北京的日子对马老师而言十分吩咐有趣,他还遇到了一个10岁时被人贩子卖到北京的天门老乡,有一些学生还是出了事故没有办法再回到家乡。回家后,红卫兵代表队也进行了“长征”训练,从武汉走回仙桃,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后来又拿到了上海的船票,准备去上海搞“革命大串联”,就在上船前,队伍接到了周恩来的电话:“停止串联,回家复课闹革命。”于是大家都把船票丢到了长江里,回了家。马老师说,他其实是不支持这种不上课闹革命的生活,许多他喜欢的老师都被安排去劳动而不是好好的上课,比如说他最爱的花花老师。马老师后来在红卫兵队伍了当了会计,坐在办公室里不用外出劳动,不得罪任何人,只是为各类活动收发资金。之外,作为红卫兵大队长的马老师,也负责看管受批斗的老师。而且多才多艺的马老师还为学生写剧本,把革命戏剧改编为花鼓戏,用胡琴、笛子吹曲。就这样,马老师顺利的度过了文化大革命。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00:07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千人非遗调查武汉一队——前期

(通讯员:刘娟维)
组员:刘娟维,张敏
       沈松柏:男,1957年出生武汉,是“江城八怪”之一,有“漏洞百出”花样怪、“剪纸沈”之称,武汉雕花剪纸传承人。先后有10多幅作品在全国工艺大赛中获奖,30余幅作品被中外友人收藏。并在任教的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剪纸选修课,已有1500多名学生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
      沈松柏老师与华师非遗协会交流很多。在2015的上半年,华师非遗协会剪纸班的学员有幸能与沈老师交流剪纸心得。
     2015年4月23日第一次剪纸学习

     2015年4月30日第二次剪纸学习

     2015年5月28日第三次剪纸学习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千人非遗计划仙台分队——第三日

仙桃分队对马又甫老师的调查已经进入第三日,今天,马老师主要向我们讲述的是他的情感生活。在他的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情感路的艰辛也是一代生活贫穷的人的写照,每一次的相亲,马老师都娓娓道来,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不管是自己的情谊被白白糟蹋,还是别人的情谊自己没有接受,马老师都十分详细的告诉我们,最后还像一个爷爷一样给与我们一些关于情感方面的经验,受益匪浅。下午,马老师现场制作了一幅代表作品,并把这个作为礼物送给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会。
     下午三点钟,我们来到马老师工作室时,马老师已经准备好了剪纸要用的各种材料。稍作准备后,制作就开始了。马老师首先把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四次对折,然后用剪刀把整张纸建成了一个圆形。然后,马老师就开始在纸上绘图了。只见他胸有成竹,铅笔流畅的在纸上滑动着,先是在纸的上方画出了许多格子,渐渐能看出是一个双喜字的形状了。接着,马老师继续在纸的下方够了出许多线条。不出10分钟,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的绘图。速度之快着实让我们惊讶,很明显,这一切都是马老师日积月累的结果,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剪纸的结晶。绘好图,就要正式进行剪纸了。中国南北地区的剪纸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在工具上,称为“北剪南刻”。即北方用剪刀剪,而南方用刻刀刻。所以马老师用的也是刻刀。马老师把绘好的图纸放在自制的蜡盘上,拿起刻刀便开始了剪刻。和绘图的顺序一样,马老师现从双喜字开始。马老师的手非常有力,每下一刀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左一刀右一刀,多余的纸张就轻松地掉落下来了。因为“囍’的形状比较规则,所以马老师刻起来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一会儿就完成了。刻完“囍”,就来到了整幅图的最关键最重要也是最难刻的部分——团花部分。这一部分线条十分复杂,形状并不规则而且线条比较曲折,有些部分的线条还非常细,一不小心就会断掉。但马老师依然不慌不忙,淡定如初的继续进行剪刻。他变换着刻刀的方向、深浅、角度,小心翼翼但信心满满。他轻蹙着眉头,目光炯炯有神,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在旁边观看的我们,也不禁屏住呼吸,不敢弄出一点杂音,生怕打扰了马老师的剪刻。时间在马老师的刻刀下游走着,白纸一点点掉落,部分花纹已经现出了它们的原形。看到这些,我们不得不为马老师精湛的技术所折服。白纸上留下的部分都是很细碎的,但它们依然完整的连在一起,而没有丝毫破损。
      大约半个小时,马老师就完成了整个剪纸。他轻轻的打开折叠起来的剪纸,把成品放在桌子上。这时,一副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体上是一个圆形,最外围是8个呈梯形状的“囍”,中间则是层层叠叠绽放的花朵。整个作品流光溢彩,颜色鲜红,十分漂亮。当问到作品的名字时,马老师脱口而出:“花开富贵,八方来囍”,这一下,我们有不禁为马老师的文采而喝彩。看来,马老师不仅技艺精湛,同时也是腹有诗书。

   

[ 本帖最后由 赵佳敏 于 2015-7-14 21:3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孝感小分队——第四日

7月14日下午,国家非遗传承调查“千人计划”孝感分队已初步完成对国家级雕花剪纸传承人管丽芳老师的采访调研。

队员于7月11日下午顺利抵达孝感市孝南区,并与在当地做研究的校友周茜成功会面,同时在学姐的带领下,队员们对孝感地区剪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日早8点,在周茜学姐的介绍和带领下,队员们在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所见到了管丽芳老师,管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欣赏她的作品,并上楼观摩了她的工作室。考虑到时间紧急,在征得管老师同意后,下午便在管老师家中进行正式的采访,老师也与队员们分享了她的童年以及家庭情况。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白天队员们对管老师进行采访以及相关作品的拍摄,晚则是上进行对材料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随着问题不断深入,队员们也对雕花剪纸及其“破功”技巧有了进一步了解。

14日下午在管老师家中,老师亲手给同学们演示了《百凤图》里其中一只凤凰的制作过程,管老师坦言做这个就是要细致、心要静。

至此,孝感队已初步完成对管丽芳老师的采访,在接下来的计划里孝感队打算采访管老师的弟子,希望借此从另一面了解管丽芳老师。

TOP

国家非遗传承调查武汉小分队二队——第二日

只有真正的用心,才能体会这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剪纸作品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只有真正的了解,才能体会从最初的学艺到现在的湖北民间手工艺第一人又怎样的艰难和付出。
唯有经历,才能了解,唯有了解,才能感同身受。

   昨天是我们武汉二队调研活动开展的第一天。值得开心的是我们武汉四个小分队的全体成员在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欣苑,而大家激动难耐上传到群里的照片,也收到了赶赴仙桃的孙正国老师的祝贺。
   江欣苑作为唯一一个以社区身份申报非遗项目的社区,同时还是中国农俗之乡。一进小区,我们就被古色的建筑和旧式店铺门牌吸引了。胥老师的引导和介绍下,开始了调研活动。上午,我们对刘泥巴老师从小生活的鹦鹉洲进行了了解,刘老师讲到之处充满着感情和怀念。下午的内容多是老师从事的各项技艺的简单介绍。比如圆木微缩技艺和花灯等。今天上午,我们在9点到达江欣苑的时候刘老师已经开始在工作室工作了。这一天中,我们对老师的生活经历和出国交流的事情做了了解,昨天遗留的问题也得到老师耐心的指导。
    其实感受深刻的还来自刘老师周围的环境。没有架子,对前来参观的人都很和善,他说,“诚信”,“诚心”这是每一个手艺人的要求,也是准则。我们要坐下进行采访的时候,老师亲自为我们板凳子,15日和17日还有其他学校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我想,这大概就是已70岁的刘老师能保持年轻的秘诀了吧!
    不忘初心,希望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实现心灵的陶冶。

[ 本帖最后由 郝娟霄 于 2015-7-14 22:49 编辑 ]

TOP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一队——走访第一日

队员: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何灵秀
   
       今早我们队在刘娟维学姐的带领下,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青山区,来到刘士标老师的个人博物馆。刘老师看上去精神不错,但后来我们得知刘老师因为脑梗最近刚做了手术,直到今天才出院;刘老师也说与我们是早先约好的,要履行诺言。在这里真的感谢刘老师,也祝刘老师的身体能尽快恢复。考虑到老师的身体状况和他的行程安排,我们今天进行了简单的采访,剩余时间观看了有关刘老师的一些访谈或介绍视频资料,还对博物馆的展品进行了拍摄。
       谈到学习剪纸的最初,刘老师说他们家原本世代学医,但左邻右舍都是扎纸扎的,做戏帽的,剪纸的,在日夜熏陶下,最终他也“着了迷”。从六岁左右开始,他就经常去邻居家看剪纸,自己也私底下学着剪。后来他可以剪出蝴蝶、龙之类的花样来了,邻居便不让他看了。刘老师便想办法做卷烟送给他,送啊送啊,他便让看了。但邻居毕竟也是靠剪纸生活的小匠人,想必不会把技艺倾囊相授,也没有举行什么拜师仪式了。很大程度上说刘老师是自学成材的,长大后有机会他也会参加一些剪纸的培训讲座,买一些名家的书,自己研究学习;他还提到汉派蒋在谱、戴振鹏、胡均启等几位剪纸名家对他的影响很大。至于家里,当初也并没有反对,没有强求刘老师也要学医,只是把剪纸当“好玩”。
       剪纸,在刘老师的家乡被称作“戳花”,在乡间最常见的用处也就是作鞋样、帽花、枕头花样之类,一般是女子要掌握的手艺。而传统的剪纸艺术,大多也只能表现个人的、微观的意境,像窗花,是民间生活的一种点缀。刘老师却将其发展成了“工业剪纸”(又称“武钢剪纸”)和“风光剪纸”,赋予了剪纸新的生命和艺术表现力。
       1956年刘老师来到武钢技校,白天上课、工作,业余的时间依旧坚持着他的剪纸爱好。那时候办黑板报、布置车间等工作都用得着他的剪纸。但时间长了,花草一类的剪纸作品因为与武钢的生产环境氛围相差太大并不被看好了,刘老师便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他将题材拓宽,劳动节剪镰刀斧头,国庆节剪天安门华表;甚至将视角聚焦到工业生产上来,把“窗花”发展成“钢花”,使剪纸作品不仅可以表现花鸟虫鱼,还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工业生产和工人们满怀壮志豪情的精神面貌。应景题材的注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同志们的喜爱,其创作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而在之前,“双百方针”支持美术创作,但认为剪纸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后来索性不重视剪纸。刘老师的“工业剪纸”激起了人们对剪纸艺术的重视,在北京等地的展览也收获了很大的反响。
       谈到获奖作品《炉火正旺》的创作,刘老师说这幅作品实际上是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作品右上角的曲线和星星表现的是火热的钢水,在其左侧的则是钢罐,最左侧的曲线则是喷出的热气,化为了缝纫机、汽车、轮船等,最后变成直上云霄的人造卫星。而站在钢罐面前的工人,手持铁锹,昂首挺胸。铁锹上还系着花和彩带,这就避免了枯燥无味,也表达了工人们自豪、甘于奉献的精神。
刘老师的工业剪纸作品引起了工人们的共鸣。一位工友说,他开了一辈子矿,不知道他采的矿都去哪了,只想少开甚至不开;看了这些作品他才知道他采的矿练成了钢铁成了材,变成了飞机轮船,他就有了动力。
       工业剪纸同样也记录了武钢的成长和发展。而当曾经的手动操作变成了如今的机械化自动化,刘老师感叹道,“年轻人不能忘记老一辈啊”。
       在刘老师退休之后,他又转向了风光剪纸。退休之前(大约在1996年),他参加省里的某次会议,遇到了省旅游局李局长。李局长也对他的剪纸作品大加赞赏,并向他发出请求,说湖北的旅游业正在开发,但是游客来湖北带回去的东西却都是外地产的,希望刘老师能创作一些表现湖北风光的剪纸作品,作为宣传,又可以作为物质象征流传。当时的文联主席周韶华听到了也鼓励刘老师接受这个请求。于是刘老师便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带上家里仅存的一万元,到湖北省各地采风,用照片记录下当地的风景,再用剪纸的语言加以表现。后来,刘老师又利用在三峡接待外宾的机会在三峡采风,之后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长江三峡风光》。2008年,这些作品在德国的中国剪纸博物馆展览时,长江三峡、长江大桥的剪纸让这些项目的设计专家感到激动异常。刘老师还在外国作艺术交流时游览了巴黎圣母院等景点,再辅以其他一些国家景点的照片,创作了《世界风光》。
       刘老师形容剪纸艺术是“千剪不断,万剪不落”,“似像不像,越看越像”,主张将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并用其一生的创作来践行。他还向我们展示了剪纸工具,如刻刀、牛油盘等,这些大都由艺人自己制作。
       他认为,非遗其实是创作作品时的思考过程,而作品只是非遗成果。
       明天,我们的队伍将会展开更加深入细致的采访,希望能走进刘老师的家中参观他更多的作品。

TOP

山东队第三日

今天是7月14日,也是我们进行调查的第三日。14日下午四点时,我们小组一行人到达中国剪纸博物馆进行调查,博物馆的负责人仲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且向我们讲述了剪纸博物馆建馆的原因、选址的原因以及博物馆的的大体情况。我们对其的谈话进行了录音。随后仲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剪纸博物馆的各个分馆,参观了大家和地方的剪纸作品,也惊讶于剪纸艺人的坚持和精致的工艺。在剪纸博物馆里收集了丰富的剪纸作品,让人大为惊叹。详细的资料整理将会在明天上午整理出来。下面是今天拍的一些剪纸作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国家非遗千人计划武汉一队——走访第二日

队员:刘娟维 张敏 胡婕妤 蒲润琪 何灵秀
通讯员:张敏
调研对象:刘士标、毛明月
调研时间:2015年7月15日
调研地点: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和畅社区刘士标剪纸艺术博物馆
       今天和四个小伙伴又去了刘士标老师的博物馆处,事实上,我今天是第一次去,他们四个昨天去过,昨天就听娟维说刘老师特别好,今天算是领会了。一个76岁的老人,一大早就从家中骑着自行车来博物馆等候我们,从他弟子口中得知他前天才出院,但是他这两日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他很愿意跟我们交谈,他说自己的剪纸作品有上万幅。一开始是自己创办了家庭博物馆,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也引来了政府的注意,于是政府出资建造了刘士标剪纸博物馆,也就是今天和小伙伴一起参观的那个地方,博物馆不大,但是里面的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刘老师的心血和热情。
     后来他激动地向我们讲述自己的弟子们以及自己的家人,他的办公桌上就放着自己孙子4岁半时的作品和其他弟子的作品。当我们问起为何自己会喜欢剪纸,他坦言说是受左邻右舍的影响,他们有的是给逝去的人扎精美的纸制品、有的是收藏有精美的鞋样子-------
      刘士标老师不仅有一双巧手,他还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他曾帮助家境贫困但是擅长剪纸的侯玉美,使她一步一步为同行所认识、认同,现在侯老师在美国发展的很好。他的弟子之一毛明月说师傅最大的优点就是人好,毛明月说他和刘老师的关系更像是父子,怪不得毛老师今天嗔怪我们采访时间太长,老爷子身体受不了。徒弟很关心师傅,凡事都是相互的,可以想见刘老师平时对自己的弟子们也是很好的。
     今天刘老师差不多12点的时候才回家吃饭,临走时他说:明天你们大概几点到?我去接你们。我们当时真的很感动。
      一个快八十的老人,对待艺术,如此认真、如此纯粹;对待他人,这样热情、这样真诚。愿岁月善待这个可爱的老头,祝他长命百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8# 的帖子

武汉一队之逗逗的自拍照

TOP

山东分队第四日

今天对昨天的谈话内容做了详细的整理,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了许多要点。我们认识到了这个任务与其他几个队伍任务的不同,我们所要做的,可能是出使,是联系。从昨天的谈话中,我们看到了剪纸这门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的依靠政府,也不能不屑于与商业所联系,恰恰相反,剪纸需要形成自己的产业,需要形成自己的流水线,需要打开市场,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剪纸,来喜爱剪纸。仲崇超老师昨天的话语给我们了很多启发,让我们看到了剪纸它的当下处境,更让我们看到了它的未来。
         同时,我们也感到了一种归属感。不仅仅是我们在行动,还有那些老一辈的艺人,不是单人的行动,而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这个博物馆为剪纸创造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只有拥有了物质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将这门艺术发展下去。
        这个博物馆现在还在不断的装修,很多的地方都还没有开始布置,我们等了三天才有幸进入馆内参观。这个博物馆和中华文化园还要面临几次大修,仲老师也告知我们这个博物馆现在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很多馆藏都还没有进行展出,很多的展厅还没有开始布置,也没有进行大型的正式宣传。
       这应该是我们关于博物馆的调查的尾声。这个博物馆还不够成熟,很多地方都不够完美,有很多还仅仅停留在蓝图阶段,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如果说,对于传承人的访谈是一个关于过去的故事,那么博物馆的调查则是关于未来的传说,而这个传说,正在一步步的成为现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