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田野研究]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春节调查报告(望前辈们能予以指点,谢谢)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春节调查报告(望前辈们能予以指点,谢谢)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春节调查报告


张得才



摘要:春节是民族文化的聚焦,凝聚着民众心理情感及审美意识。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境内汉族、苗族村落年俗的组织过程、主要仪式、习俗及相关节日活动的田野调查,探讨湘西南、桂东北民族杂居区敬神娱神、祭祀祖先、祈求丰年、辞旧迎新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象。
关键词:城步  汉族  苗族  春节
   
   
        城步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历史上为楚越相交之域,有“楚南极边”之称。境内有苗、汉、侗、瑶、回、满、壮、土家、高山、布依、蒙古等13个民族成分,总人口25849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7万人,占总人口的56.87%。苗族13954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98%。存续着盘瓠崇拜、太阳神崇拜、梅山神崇拜、儒释道等多种信仰。[ 据《城步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14、42页整理。]
        春节是民族的心结,亲情的驿站。城步县存续着汉族、苗族分明的春节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对这一地区汉族、苗族村落春节盛况的调查也是了解多民族交错杂居地的民族文化、众心理与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窗口。我们于2015年2月春节期间进入西岩、儒林、白毛坪等乡镇参与观察,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及自身经历,记录了城步县境内汉族、苗族春节的筹办及过春节的过程,再次见证了巫水流域民族杂居区古老淳朴而又焕发生命力的春节民俗民风。

一、汉族节日过程
        城步县春节历史悠久,据西岩镇江南村张家寨82岁汉族老人张世炎口述:以前西岩市(西岩镇古称)的人过年从大年二十四就开始了。大年二十四打糯米粑粑(糍粑)、送灶神,用粑粑敬灶王爷,封住他的口,好让他把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这天以后至大年除夕夜之前是扫尘、洗衣逢被的时间,屋里屋外、窗户墙壁及各个角落都要打扫干净,寓意扫除污秽,净化心灵,准备辞旧迎新。大年二十五开始打豆腐,有“兜福”之意,大年二十七、八开始杀年猪,做猪血丸子。大年二十九开始写对联,禁忌自己写对联和家先牌,而且尽量买毛笔字对联。大年三十敬神敬祖宗后吃团圆饭、贴对联,除夕夜守岁。大年初一忌大骂孩子、说不吉利的话、扫地。俗话说:大年初一一打打一年,一骂骂一年。炮仗灰越多财喜越多。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是辞旧迎新,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主要是家人能回家过年就好,张老先生在接受访谈结束后不禁发起感慨。

(一)节前准备
    1.大年二十四敬灶神、过小年
    灶神在民间俗称“灶王爷”,在城步县汉族民众眼里,这天既是灶王爷回天庭述职的日子,也是过小年。在西岩镇、儒林镇等汉族聚居区只有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还会恭送“灶王爷”,年轻人往往是从这天开始坐车回家过年。这天过后开始扫尘,一为辞旧迎新做准备,二为在外务工的子女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
    2.备年菜、购年货
    在城步,家家户户自备腊肉、腊肠、豆腐,很少有人在市场上出售。俗话说:“年前不备腊,来年哪有菜。”这些耐放的菜一是为了防止在正月初三前买不到菜,招待亲戚朋友来拜年;二是为了给子女带出去,想念家乡的味道时吃。春节前,腊肉、腊肠、卤肉、猪血丸子、新鲜豆腐、炸豆腐、冬笋、青菜、鱼等是必需自备的食物。青菜,民间称“春不老”,寓意长春不老。鱼,寓意年年有余。算上鸡鸭鹅、瓜子花生糖果,拜年的礼品等,既讲究又热闹。
    3.除夕日
    除夕是一年的尽头,含有辞别旧岁,除旧布新的意思。除夕也是年前最浓重的一天。城步汉族民众通常把除夕饭、团圆饭定在这天的早晨。除夕日早晨,女儿女婿都会来吃团圆饭。人们在前一天就杀鸡宰鹅,在吃团圆饭之前先要摆上祭品敬拜天地、迎喜神、祭祖先。用完餐后才贴对联、采摘青菜(春不老)、卤肉、杀鱼,开始准备正月初一早上的饭菜。
   [个案1]
    访谈对象:张荣考(男,62岁)
    访谈人:张得才,唐友德
    时间:2015年2月18日
    地点:西岩镇江南村张家寨
    张荣考,汉族,西岩镇江南村七组村民,高中文化,张氏家族族长,张氏族谱主要编撰者。自小学习礼俗,在家族内颇有威望,55岁开始主持家族内婚丧嫁娶仪礼、家族公祭等活动。他向我们口述了他除夕日的节前准备:
    据他口述,除夕日早餐是城步人的团圆饭,通常在长辈家吃,嫁出去的女儿还带女婿回来,有男女朋友的也要尽量带回家。吃团圆饭之前要先敬天地,祭品需是刚做好的卤肉并用油炸好,用无缺口的菜碗盛放。敬拜时双手举香至额头,天地同拜,之后就是朝喜神的方向祭拜,同时还要放鞭炮告知神灵,感谢神灵的赐予。饭桌正位放置三只碗,三只酒杯,三双筷子,用筷子点触每个菜肴,再盛饭、倒茶水,寓意祖先与我同在、同食、人神共享。
    饭后他就去菜地摘了青菜(春不老),晚上将青菜分别放在井水缸里和水桶里,寓意不病瘟疫。青菜也是大年初一早上必备的一道菜,寓意长春不老,迎春接福。晚上也是家庭主男最忙的时候,油炸豆腐、米花、卤肉、炒好正月初一的早餐。俗话说,正月初一敬神吃饭的越早,就能先请到神灵,也是勤劳的象征,同时也方便亲友来拜年。
    晚上九点左右,要准备好敬灶神的柴火,通常是劈好的松树,六十厘米左右,三五根不等,中间包上红纸,倚放在灶旁,寓意将灶神接回来。接回灶神后拿香纸、蜡烛到牛栏猪栏(敬神并贴上“六畜兴旺”红纸字,寄寓来年牲畜兴旺,获得大丰收。之后便是去水井旁敬水神或者龙王,敬神之后不能再打水,必须等到正月初一在井边放了鞭炮才能打水,仿若给水施封解封。
    晚上给子孙封好压岁钱,放在枕头下,寓意压祟,并祝福在外打工的子女多发财,大吉大利;读书的学业进步,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未婚的早日结婚。除夕夜全家要洗澡,除去身上的灰尘,以洁净之身迎接新年。对于守岁,他认为,能守到十二点的就守,实在困了就先敬神再睡觉,晚上十二点醒来放鞭炮。自除夕夜至元宵节,家先牌上的灯或者蜡烛都要及时更换,寓意万盏长明千岁灯,添香烛寓意添福添寿。
(二)节日过程
    1.正月初一拜年
        初一可以说是城步人过春节最重要的一天。初一早晨敬神之后,便是吃新年饭。吃饭也表现为诸多禁忌:忌用旧筷子,有缺口的碗;吃饭时筷子忌掉落,杯子忌倒,掉落或者倒了是不祥之兆,在新的一年里长辈会过世或有其他的意外灾害;忌说不吉利的话。后生们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小心翼翼的吃饭,吃完一碗饭后庆幸筷子没掉落就匆匆地回房了。初一这天忌关门,忌扫地,民众认为堂屋里鞭炮放的越多就表示财喜越多。饭后便迎来拜年的高潮。
        在城步汉族聚居区,大多兴行团拜,即村落内部宗亲邻里之间的拜年。强调家族邻里关系,拜年的过程就是家族邻里关系梳理、强化的过程。团拜不限于邻居,通常是家里的晚辈们三五人一队,七八人一团按照族谱中记录的辈分伦理秩序进行,即晚辈给长辈拜年,家族中小房给大房拜年,先去五服至亲再去旁系族亲,辈分、亲疏不能改变。拜年的团队中由一人带队,儿童则带口袋装瓜子花生糖果,按秩序去每家每户拜年。进门先叫称呼再喊拜年,如:大伯,拜年啦。有的也寒暄几句“年过的热闹啊”之类的话。主人家则热情地放鞭炮,给瓜子糖果,香烟,将准备的红包发给晚辈们(工作的不需给红包),红包大小也按亲疏关系给。然后拿出凳子,火桶(烤火工具)给后生们坐。主人家常会问适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有没有找到老婆,什么时候结婚。对读书的则嘱咐他们要好好努力,读书多点终究会强些之类的道理。拜完年临走时后生们则要说:“大伯,我们吃了就走起,您老注意身体啊!”之类的话。若是新结婚男子则需带上老婆、孩子,拿上礼物一起去拜年,主人家也会给新娘、孩子各给一个红包,给新郎新娘装有米花、糍粑、糖等的大礼包并予以祝福。刚生的孩子还要在家先牌前磕头认亲,让祖宗们认识新添的家丁,保佑孩子健健康康成长。各家对拜年都很看重,哪家的后生们来拜年了,哪些人还没来,新来了哪些拜年的,主家都暗自记着,一定程度上来不来拜年是衡量后生尊不尊敬长辈,亲戚邻里关系如何的一个标准。如果哪家不来或者漏掉哪家,主人家会怪罪,既会留下口实,也成了以后闹矛盾的根源之一。拜年的后生们拜完年回家后,长辈们总是要询问、梳理一遍,哪家的后生头一次来拜年,就要求后辈去回拜。漏掉哪家没有,漏掉了要补上。甚至哪家给了多少压岁钱,辈分亲疏有没有弄错。后生们一般是在上午九点左右就拜完年了,或回家帮母亲放鞭炮招待来拜年的客人,或结队去打牌。
        后生们拜完年后,便是一家之主(一般是男性,四十岁以上的家庭主妇大年初一一般不外出拜年)去拜年,除非他是家族中辈分最高的或者最年长的,否则都要去给比自己辈分高的人拜年。中年人拜年更为正式浓重,也是严格按照长幼辈分大小去拜年。在年长、辈分又高或者家族发支(不论家族祖先是否健在)都要在长辈和家先牌前作揖,双膝跪地,头实实在在的磕在地上给祖宗和长辈拜年,之后就是交流感情。也有些在外地做生意的年轻人将务工地大年初一给已逝的先祖拜年扫墓的习俗带回家,初一拜完年后,他们会带上祭祀品去祭拜,回来时带回来一些柴禾,希望祖先保佑他们发大财。
        正月初一也是送财神的高峰期,送财神的一般是无依无靠,生活难以为继的人,趁过年给自己挣点生活费,也是将财神的使者。送财神的人到时,主人家要热情的放鞭炮迎接并奉上红包,请吃瓜子糖果,甚至留下来吃饭,从财神会持续到元宵节。而对民间拉二胡唱戏的艺人却相对冷淡,有的就避开或者在房里不出来接待。十二点左右团年基本上就拜完了,接下来就是自家走亲戚拜年,拜年会持续到元宵节。
    2.节日娱乐活动——舞龙
        每年初一至元宵节,舞龙成了城步各乡各村落重要的娱乐、庆贺活动,隆重时也会舞狮子、舞蚌壳。在城步,龙按颜色和方位分为青龙、黄龙、白龙等,按形状分为吊龙、正灯、爬龙、硬龙、草龙、独龙等。民众根据所在地的方位和水的名称及在氏族内部的地位选择龙的种类,如:大房或者始祖发源地则舞正灯,有井水则舞青龙。龙灯一舞必须连续舞三年以上,否则组织人会遭遇各种灾难。正月初一下午是龙灯出灯的时候,民众在村落的长辈们主持下摆放祭品,放鞭炮祭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杰地灵。
        在城步,舞龙很有讲究,初一、元宵当晚都要在本村落舞个遍,中间的十几天晚上或接灯或到邻近村落舞,一为了庆贺新春,二是联络感情。一两百人浩浩荡荡的队伍好不热闹。龙灯进屋,尤其是新屋,主人家相当欢喜,放鞭炮、给红包、糖果、给龙灯扎红绳,点睛,忙得不亦乐乎。俗话说:龙灯进屋,人杰地灵,相当于请巫师掘了一次地。有时舞龙的同时还会舞狮,舞蚌壳。舞蚌壳是十几年难得一见的娱乐活动,只要天气和场地允许都会舞,舞蚌壳队伍由六至八人组成,蚌精和龟千岁由女性装扮,一般为未婚女性,其他人为二胡师傅。舞蚌过程分为龟引诱蚌精出壳、龟蚌对唱调情、蚌精进蚌壳,时常三十分钟到一小时不等。内容大致是蚌精思春了,偷偷地看到龟便动心了,龟心领神会,及时引诱蚌精出壳,经一番对唱与了解,后来二者结为夫妇,妇持家做家务,后来蚌精被龙王或天庭发现,无奈泪流满面的进壳,返回海里。来看舞蚌的大多为老人与孩子,上百人在晒谷坪观看,虽无鞭炮声,但场面相当壮观。遗憾的是,舞蚌壳活动无文字文本。
    3.元宵节
        在城步,汉族民众一般以吃汤圆为主,现在由于子女外出,汤圆也不怎么吃了。唯一独具特色的是偷萝卜和偷油菜苔。元宵夜,父母会让子女,尤其是读书、戴眼镜的子女去偷别人家的白萝卜,偷到的萝卜越白越甜,表示眼睛会越明亮。偷来的油茶苔越多,表示新的一年会越健康,小孩子会长得越快,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而菜地主人却不能生气,骂人,甚至认为自己的萝卜、油菜苔被人偷得越多这一年菜就越长。如果菜地主人家有新媳妇则认为新的一年肯定能添家丁。

二、苗族春节过程
        在城步,城步苗族同胞大多按姓氏、族群分布在白毛坪乡、兰蓉乡、五团镇、长安营乡各个团寨,相对汉族聚居区而言,苗族春节习俗在吸收汉族春节文化的同时又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在城步苗族同胞基本上已抛弃过苗年的习俗,只能在老苗民的回忆里能依稀看到苗年的盛况。
老苗民的苗年记忆
   [个案2]   
    访谈对象:龙彦清(男,苗族,78岁)
    访谈人:张得才
    时间:2015年2月20日
    地点:白毛坪乡水堆村
    龙大爷的回忆隐约再现了土著苗族过年的情景。他们龙氏苗族世居水堆村,龙大爷曾经组织过庆鼓堂,,喜看苗族文史资料,是水堆村的“苗族通”。龙大爷说:我们苗族过年相当讲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春节我们也过,但是过苗年更为隆重。苗年一般放在十月的第一个卯日。那时我们每年都会举行“庆鼓堂”仪式迎接新年,一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全村龙姓、杨姓、江姓的人大部分会参与,几百人的场面相当壮观。土地改革(1952年)后就基本不过苗年咯,随大流,大家都过汉族春节,我们也过。“庆鼓堂”也不再耍了,但是我们苗族即使是过春节,和西岩人(泛指汉族民众)还是有很多区别的。我们兴(流行的意思)打粑粑、做甜酒、做汤圆、下茶,下茶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把屋里的每个门都贴满了对联,以前没什么饭吃的时候散瓜子糖果也是像西岩人一样一小撮,现在好些了,都是用袋子装好。家先牌的写法也和西岩不同,敬神还要敬盘古(城步苗族认为,盘古即盘瓠,盘古是盘瓠的苗话译音)、梅山,来拜年客了,我们都是热情的拿甜酒粑粑、油茶及腊肉招待,山里一片鞭炮声,屋里到处都是红对联,家家户户打茶过年,热闹非凡。
    (一)节前准备
        城步苗族同胞节前准备也是相当讲究的,糯米粑粑、甜酒、打油茶的必备材料(苡米、花生、清明茶、苞谷等)、米酒、腊肉、猪血丸子、米花、柴禾、冬笋及瓜子花生糖果、鞭炮都是必备的。
        农历十二月十五就开始杀年猪,苗族同胞届时会请亲戚朋友一起把年头开始喂的猪(猪整整喂养一年,足有三百斤)杀了,给杀猪人五斤到十斤不等的猪肉作为酬劳。杀猪后几乎不留新鲜猪肉,全部用来做腊肉。农历二十四送完灶神后开始准备打豆腐、扫尘、洗衣缝衣逢被,具体哪天并不一定,只要是送完灶神之后大年三十之前都可以。那时他们会把吊脚楼的里里外外都仔仔细细的打扫一遍,把蜘蛛网扔到屋后山里去。他们认为蜘蛛网是污秽,妖魔居住的地方,必须清理掉并扔掉。缝衣逢被象征着来年干活不累。
        农历二十九、除夕日是苗族同胞节前最忙碌的时候,那时家家户户贴对联,而且凡是有门的地方都要贴上,据城步文史办主任雷学业调查拍摄,在兰蓉乡报木坪苗族老人江长清至今都是用苗文剪纸贴春联,家先牌也相当独特,大部分人家写上自己祖先的名字予以供奉。我们调查时还发现有些老苗人家里供奉的是“盘瓠大王神位”,在长安营乡上排村红苗同胞新年神龛上把灶王府君、观音大士、和合二仙与先祖神灵一同供奉。
        苗族同胞除夕夜也不怎么守夜,通常是封好给子孙的红包、敬神完毕、一家人在火塘旁聊聊天之后就直接睡觉。除夕夜敬神也是有讲究的,他们把敬神称为“下茶”。敬神的主要祭品是用苡米、花生、苞谷、清明前谷雨后采摘的维茶叶、糍粑,佐以香菜、生姜、胡椒粉、辣子粉、蒜、葱等泡成的油茶,家庭条件较好的还摆上三牲。主持下茶者大多为女性(可能是母系社会遗留或者子孙是女娲、辛女所传),分别给天、地、盘瓠、灶神、土地爷、先祖神灵下茶,有的也给观音大士等佛教菩萨、梅山神下茶。在春节,下茶分为早茶、晚茶,一般持续到正月初六,老苗民还持续到元宵节晚上。
   (二)春节过程
    1.拜年
        初一苗族同胞也吃年饭和团拜,秩序与礼俗禁忌与汉族大致相同,拜年秩序也是按族谱中记录的长幼大小辈分,去年长辈分高和祖屋都要行跪拜之礼。但是,在城步苗族聚居区,无论苗汉或其他少数民族,只要是去苗家拜年,都要自己拿鞭炮去。去拜年的人一进主家堂屋就放鞭炮,一是通知祖先神灵,子孙们来拜年了;二是告知在火塘烤火聊天的主家,有人来拜年了;三是鞭炮能避山鬼,驱邪祈福,鞭炮响声能驱鬼辟邪,鞭炮灰代表财喜;四是营造热闹气氛。如果是重要的亲人来拜年,还要放盘状鞭炮和大鞭炮。主人家先是拿出凳子请拜年者坐,给客人拿用袋子包好的瓜子、糖果,端来一碗清茶,表示客人来拜年一路劳顿辛苦了,也有接风洗尘的意思。稍后请拜年客去火塘旁烤火,主人家则忙着煮甜酒粑粑,有时也将风干的糍粑放在火灰上烤熟。吃完甜酒后主人家又忙着打油茶招待客人。
        苗族喝油茶历来有“一碗强盗二碗贼,三碗不仁四碗客”的说法,客人不喝四碗,主人家会认为自己打的茶不好喝。喝四碗及以上认为看得起主人家一些。尤其是对初次来拜年的客人,无论亲疏都要遵守喝油茶礼俗,且喝油茶时不能用筷子。当然,每年来主人家拜年的客人不必遵守这样的规矩,实在是不会喝油茶,主人家也会给你一根筷子。苗家午餐一般不吃米饭,都以甜酒和油茶代替,但对晚餐看得比较重,主人家通常会请拜年客吃晚餐,如果不去,主人家会认为是瞧不起他们。作为拜年的回礼,主人家会将家里腊的最好的腊肉打包送给拜年客。拜年礼俗从初一至十五都是如此。
        元宵节,苗族同胞也常以油茶,甜酒粑粑庆贺。
        大年初一除拜年外,城步苗族同胞还会去飞山庙祭祀飞山王杨再思,其中以杨氏苗族最盛。
    2.节日活动
        在城步,要数丹口镇、茅坪镇的苗族同胞舞龙最为热闹,有些苗族同胞将没有龙灯诗的舞龙称武龙。舞龙人需有几分气力或是学过武功。除武龙外,还有文龙,即吟唱龙灯诗,龙灯诗又分为祈福、娱乐、庆贺三种性质,祈福性龙灯诗一般是在出灯、收灯、祈求平安、敬龙神、求丰年的场合吟唱,娱乐性龙灯诗则主要天气、场地允许都会吟唱,庆贺性龙灯诗则是遇到主家新婚时唱。一般有香案迎接时才舞文龙。
        我们有幸在城步蒋坊乡彬昌村唐氏家族(苗族)见证了一次完整的娱乐性龙灯诗比赛。只见接龙的一方提前在村寨口设立香案,摆上香烛纸钱,牺牲水果、迎接的锣鼓队伍一应俱全。如果接龙的一方当年也舞龙,则用自己村寨的龙宝引龙灯进村寨。敬完龙神,双方吟唱龙灯诗的人员就位,按主先宾后的秩序吟唱。内容围绕龙灯及与龙相关的问题。开始是主方提吟:老龙一步下凡尘,今夜来到我寒门。客方马上应战:吾辈肚内无斗墨,老龙来历请分明。如此往复对战,直至双方尽兴才罢。
        丹口镇则主要是舞吊龙,俗称吊头龙。舞龙也更为正式,他们有一个固定的舞龙队伍,每人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有的是庄严肃穆的黄色,有的是青花色。舞龙时年轻的小伙子们还舞出各种精美独特的造型,俗称滚龙灯。若是碰上全县舞龙比赛,各村落的龙灯队伍齐聚广场,锣鼓更是喧天,鞭炮声声,灯火通明。
春节是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是民族的心结、情感的驿站,也是一个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极富生活情趣,有益于民族文化传承,人际交往的节日,其节时仪礼我们理应由意识的予以传承、发扬。
        此次春节调查,我们见证了在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背景下城步苗族自治县汉族、苗族同胞春节仪礼相互融合又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年俗文化。春节作为城步各民族重要的节日,随着年俗的不断变迁发展,人们在节日准备、组织过程、娱乐活动活动上在年俗融合的同时有着鲜明的分水岭。其中西岩镇年俗有着明显的汉族特征,县境内的白毛坪、五团、南山、长安营、丹口等乡镇则主要以苗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基本上放弃了过苗年的习俗。他们在吸收融合汉族拜年习俗、春节娱乐活动的同时,但仍然保留着下茶、自带鞭炮、提前腌制腊肉等春节习俗,体现出浓厚的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和英雄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族群观念与审美心理。县府儒林镇则是汉族与苗族春节习俗的相互融合区,呈现出汉族、苗族两种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尊重的年俗现象。无论春节的仪礼、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民众祈求平安幸福、阖家欢乐、祈福求财、尊老爱幼的虔诚心愿似乎一直未变。

[ 本帖最后由 张多 于 2015-3-5 20:49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南池子 宝葫芦 +100 原创内容 2015-3-7 12:01
  • 张多 宝葫芦 +100 很好的训练,加油。 2015-3-5 20:50
  • 朱卿 宝葫芦 +100 原创内容 2015-3-5 20:05

TOP

节日志的书写是民俗志书写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近年文化部民间文艺中心牵头的“中国节日志”项目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你的记录详细、清楚,也有访谈资料,很好。      下一步就是想想你眼中观察到的步城春节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愿景,有什么问题,尤其是不要排斥城镇化、数字化、信息化、产业化、商业化给节日带来的变化,要在“传统”中看到现实。   再就是注意细节,比如仪式、舞蹈的时间、时长、人员、观众、环境、服装、准备工作等等。。。加油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学长,就是注意一下春节节日习俗变迁和仪式、节日活动的细节?要不要写一下节日活动背后的信仰、传说异文?比如:舞蚌壳活动我觉得和螺女故事有关,可能是将传说表演化了。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当然丰富是很好,但也要注意体系严整,有所侧重。节日叙事和信仰部分,如果材料丰富,则可单另撰文。你提到的仪式舞蹈和民间故事的关系,想法很好,也值得进一步探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你可先查阅故事类型的研究,搞清楚什么是类型?什么是民间幻想故事?再看看螺女故事的各地文本,再看看苗族舞蹈的研究,再深入调查下蚌壳舞本身。从经验上说,节日舞蹈实际上是仪式的一部分,而仪式通常是身体的叙事,可参看彭牧《民俗与身体——美国民俗学的身体研究》《民俗研究》2010年03期。彭牧:《同异之间:礼与仪式》,《民俗研究》2014年第3期。

另,你若要以苗族文化为长期研究对象,一定要阅读《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中国苗族》(宁夏人民出版社)《湘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民族出版社)。当然还有芮逸夫、吴泽霖、石启贵、吴晓东等等老师的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