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第6组“王昭君传说与戏剧中的王昭君故事比较研究”

回复 6# 的帖子

感谢你的意见,提的很好。这正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我们只有对王昭君故事和戏剧中王昭君故事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比较。后期我们会陆续发这类的帖子。敬请期待!

TOP

郭沫若《王昭君》

反抗封建礼教的王昭君
在郭沫若笔下,这位绝代佳丽耿直、正直如故,但在耿直、正直的性格下更为重要的与传说中王昭君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了“五四”时期人的觉醒,表现了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个性主义,为此,她扇了无耻画师毛延寿的耳光,她也拒绝了最高统治者的恩宠:“你可以强索天下的良家女子来姿你的奸淫!你为保全你的宗室,你可以逼迫天下的良家子弟去填豺狼的欲壑!如今男子不够填,要用到我们女子了,要用到我们不足供你淫弄的女子了。你也知道穷荒极北是受苦的地域么?你的权力可以生人,可以杀人,你今天不喜欢我,你可以把我拿去投荒,你明天喜欢了我,你又可以把我来供你的淫乐,把不足你淫乐的女子又拿去投荒。投荒是苦事,你算知道,但是你可知道,受你淫弄的女子又不自以为苦吗?你究竟有何异于人,你独能姿肆威虐于万众之上呢?”王昭君痛斥九五之尊的皇帝,把一般人认为得到皇帝的宠爱是最高的荣华而她独当作是对自己的欺凌与淫弄。这种清醒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只有在“五四”思想解放时期才有可能。这里的王昭君比古代的王昭君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她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是男子压迫的结果,自己的人生被男子所操控。传说中的王昭君因得不到皇帝的宠爱而郁郁寡欢,这里的王昭君当皇帝要册封她为皇后时,却认识到这也是一种痛苦,因为人生无法由自己掌控。郭沫若通过王昭君的形象替女性要求人权、要求解放、男女平等,王昭君是一个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形象。

TOP

元 马致远《汉宫秋》的汉元帝

元 马致远《汉宫秋》  无论是《汉书》还是《后汉书》中对于昭君出塞的史实的记载,并未过多地写到汉元帝,唯一有对汉元帝有文学性的描写是《后汉书》中写道昭君因未得皇帝恩幸,愤而求行远嫁匈奴,汉元帝见到昭君的反映:“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的传说流传到了魏晋时期,《西京杂记》中的汉元帝形象较为复杂,增加了毛延寿这一角色,并且还增加了汉元帝怒 杀画工的情节。一方面他是个在政治上守信用的君主,另一个面他为了私人泄愤,却残忍地诛杀所有为他画美人图的画工。可不管怎么说,王昭君依旧是传说的主角。
但到了《汉宫秋》,剧中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作为一个昏庸君王,元帝一直是“历史叙事”中被嘲讽的对象,而《汉宫秋》却以他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赢得了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他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在治理国家社稷上的平庸无能,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在国家政治上无所用心,只是为“后宫寂寞”而发愁,但他对昭君的爱又是刻骨铭心的,这更突出了全剧的悲剧性。
汉元帝是个不符合纲常伦理下君主形象但极符合人性。这一方面表现在汉元帝宠爱王昭君露骨的描写上。如写元帝偷偷走到昭君背后去看她化妆:
〔做望见科,云〕且不要惊着他,待朕悄地看咱。〔唱〕【隔尾】恁的般长门前抱怨的宫娥旧,怎知我西宫下偏心儿梦境熟。爱他晚妆罢,描不成,画不就,尚对菱花自羞。〔做到旦背后看科〕〔唱〕我来到这妆台背后,元来广寒殿嫦娥,在这月明里有。
皇帝偷看妃子化妆,这是市民阶层乐于接受的旖旎场面。这些不能见容于正统思想的心理剖白,却能很好地表现一个“情”字。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匈奴索要昭君的大祸发生后汉元帝的态度。如汉元帝面对群臣要求皇帝送走昭君以保国家平安,汉元帝悲愤至极,居然把历来被定性为汉朝一大祸患的高祖皇后吕雉举出来与昭君作对比。他认为昭君是太软弱了才会遭到群臣的欺负,要是像吕皇后那样,大臣哪一个敢想出让她去和亲的主意呢?这些大臣“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这样表面文章的事,到头来却要靠欺负一个弱女子来苟活,不仅没用,并且恶劣。元帝甚至希望有个吕锥那样的铁腕女人出来治治他们才解气。这显然是精神错乱之中才说得出的话,思维正常的君主谁也不会想娶个吕皇后放在身边的。这样的写法生动地刻画了元帝的焦虑和愤慨,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TOP

人物形象演变比较表

人物形象:
马致远《汉宫秋》        一往情深的汉元帝与放射民族节烈光辉的王昭君
王昭君的形象略显苍白,忠贞的性格特点与过去的形象没有本质的差别

陈与郊《昭君出塞》        灰暗的王昭君  符合封建礼教道德

《和戎记》       
尤侗杂剧《吊琵琶》
        复活了“人性”的王昭君

薛旦《昭君梦》        思归不得的王昭君

郭沫若话剧        反抗封建礼教的王昭君

曹禺历史剧        沦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工具的王昭君?

汉剧王昭君        深明大义、 正直的王昭君

TOP

《和戎记》中昭君故事的嬗变

明代传奇 《和戎记》
  到了明代,同样出现了大量昭君戏,影响较大的要论 《和戎记》相比较 《汉宫秋》,《和戎记》有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昭君的出身。在这里,昭君的出身有了很大提高,她的父亲由原来的 “务农”升为 “越州太守”。这样的改动被以后昭君题材的很多作品传承。
2、在汉宫里的地位。在 《和戎记》 里,昭君摇身成为众人仰慕的 “皇后”。这样的社会地位,在之前的戏剧中是不曾出现的。
3、新的情节出现。找昭君的替身者 “宫人萧善音假扮昭君,出塞议和”。好景并不长,三年后,毛延寿识破了假昭君,唆使匈奴要真正的昭君。迫不得已,昭君踏上了和番之路。也正因为让一个朝代的皇后去和番不太可能接受,所以后来的作品仍然将昭君地位定在皇帝妃子的位置上。
    在逼迫匈奴立下降书降表,杀掉毛延寿之后,投进乌江而死。并且 “太白金星命土地变为白雁,为昭君传书元帝。”王昭君托梦给汉元帝,令其娶了昭君的妹妹王秀真。这一新的情节的植入,最终有了大家普遍容易接受的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TOP

在十一月上旬我们在全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鉴于此次课题的特殊性,我们的调查对象不限于本学院,而是以华师学生为主,对华师和武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求获得更加真实的结果。我们小组一共分发了120张调查问卷,收回112张。其中有效问卷即所有问题都按照预期要求填写并且无漏填错填的问卷为104张。本次调查问卷一共有9道题,其中客观题为6道。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王昭君故事以及相关的戏剧作品有一定了解,但是了解地不深入。

TOP

在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对王昭君的史实了解甚微,甚至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模糊不清。而这些甚少的认识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的,但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很多影视作品都对历史故事做了较大程度的改动,有些甚至面目全非。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多读一些文献资料,自觉地承担起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

TOP

8、如何看待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多选)
A、安定边疆,体现民族团结友好的文化愿景   B、牺牲个人幸福,不值得   C、“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王安石语)  D、其他

第八题与“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有关,属于比较开放的多项选择,对王昭君出塞持褒扬态度的占了多数,有一半多的人选择出塞的结果是安定了边疆;选项B的支持率也达到了15%,说明当今我们的学生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增强,不应该以牺牲个人幸福来完成统治者的期望;同样,认为昭君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的支持人数也有31个,他们认为与其老死宫中受尽折磨还不如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嫁了,这也表达了现代比较成熟的女性观。

TOP

王昭君是中国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能详的人物,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所谓“美女”,实与中国古代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施沼吴”、“昭君出塞”、“貂禅连环”、“杨妃乱唐”,人口似碑,津津乐道之。中国古代的美女实不含恒河沙数,但均因与政治缺少关系,而沉寂淹没,青史无名,不为后人所知。

TOP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出于某种政治原因,汉唐公主或宗室女远嫁异域,以示睦邻亲善,这在史实中并不鲜见。昭君之彪炳史册,亦是因为远嫁匈奴、出塞和亲,正如刘献廷所说:“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然而,昭君出塞和亲在中国历史上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亘古及今人们争相传颂的话题,这本身就昭示着昭君故事具有迷人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TOP

昭君故事经历了由史传到民间传说,再到文人创作题咏、踵事增华、蔚为大观的这样一个递嬗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繁衍发展的规律性走向——由雅趋俗、雅俗共荣的基本特征。所以,解剖王昭君这一特殊个案,可以为文学主题学研究提供一则实例;同时,也可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同文人心态与民众意识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昭君形象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在递嬗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美,而是时有反复波动。考察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昭君形象有着更为全面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一个不断得到改造了的原型,也可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文人思想和文学观念的演进。

TOP

调查问卷:9、请用几个词形容一下戏剧中王昭君形象。
这一题是调查大学生对于王昭君的形象评价的。所有评价中属于外貌气质类的词语中,美丽大方、漂亮端庄、超凡脱俗、典雅等词汇使用的次数多大46,说明当代大学生比较认可王昭君的美丽和气质;在品性和性格类中,有智慧,爱国奉献等属于高频词汇,分别达到了20、26、19次,善良和隐忍也达到了15次,仅有极少数人觉得她的命运悲惨,这一点也说明,大学生对昭君出塞的历史价值持肯定态度,看到了和亲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促进作出的贡献。

TOP

5、你最喜欢哪部戏剧作品?为什么?(请从情节、人物、思想等方面简要说明)
部分结果展示:

只看过电视剧,电视剧的演员好看。
最喜欢《昭君出塞》,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很精彩,场面宏大。
《汉宫秋》。因为感觉故事最正统,人物形象更真实。
《昭君出塞》表现出了昭君的无私大爱,而且贴近历史,人物形象鲜活。
《汉宫秋》 情节严谨,人物心理把握比较到位,艺术手法相当成熟
昭君出塞》 情节更有起伏性和冲突性
昭君出塞》 刻画了一个小女子为国牺牲的伟大形象
越剧《王昭君》原因 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情节波澜壮阔,扣人心弦
《汉宫秋》
《王昭君》王昭君形象亲和,自愿出塞,有奉献精神,积极勇敢
电视剧《王昭君》
① 《汉宫秋》一汉元帝为主角,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探析来剖析这次事件
②《王昭君》电视剧,很久之前看的,忘了
话剧《王昭君》,因为王昭君傲然不去的个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和光彩艳丽的美貌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禺历史剧《王昭君》,情节变换改变传统单一的画面布局,更加灵活多变,人物表现的维度增加,不局限于正面的描写,思想的深度和复杂程度有很大改进。
杨幂版《王昭君》挺好看
《昭君出塞》,没看过,不好评价
《王昭君》塑造的昭君美丽善良,是个温婉的人

TOP

经过对王昭君故事演变的全面描述,有利于探索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各种不同文体之间相互影响、交叉离合的运动轨迹。文学体裁的选择,取决于作家的文学兴趣、思想观念及接受者的审美鉴赏需求;同时,文体对作家的创作行为又有一定的限制约束机制。从这些相互制衡的关系中,可以探索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从而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某些借鉴作用。

TOP

当今国际烽烟四起,民族纷争加剧,昭君出塞不仅加强和巩固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还为多民族大家庭的和平共处提供了一种范式。因此,对王昭君故事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梳理就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