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文化哲学角度下《土地的黄昏》

文化哲学角度下《土地的黄昏》

南方网讯  http://www.southcn.com/edu/newbook/dushu/200509050896.htm



     张柠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是一把好手,不仅多产,而且精彩。

    2004年初的某一天,灵光乍现(也许是窗外下了一场大雪,或者是打了一个喷嚏),他突然将手中那杆犀利的笔,直接插进了当代乡村生活之中,写出了《土地的黄昏——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这部力作。

    翻开这本书,一系列熟悉的乡村经验出现了,但张柠用的是一种全新的组合方式将它们收编在一起。他在熟悉的乡村经验中,嵌入了大量“陌生性”的因素。他甚至试图将乡村这个“熟人社会”,描述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并认为这两者是互为镜像的关系。

    由于研究上的跨学科性质,使得我们很难对《土地的黄昏》进行学科分类。作者本人十分重视他对乡村器物系统、经验体系、实践方式分析的方法论和分类学意义,并给了它一个“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的副标题。但是,我说不好这究竟是一部政治学、社会学或民俗学的著作,还是文化研究类著作,或者是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学类的佳构。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精湛有力的理论著作。它不是虚构的文学叙事,而是对乡村经验的理性分析和重新叙述,对乡村符号系统的重新编码。而打动读者的,正是这种重新叙述背后深刻的真实性。

    从童年到青年,多年的乡村生活经验,再加上地质勘探队的经历,作者用双脚丈量着中国乡村大地,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直观印象。其实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有不少优秀著作都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但是“文学中的乡村”远远不能满足这位文学批评家的胃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作品“很少有什么兴趣,我宁愿将自己的记忆封存起来,免得被他们搅乱了。”现在,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经验和灵感如潮水般涌出,……老实巴交的农民、神汉巫婆、牙医(或毁容大师)、理发匠、配种者、风车和水车、舂臼和梿枷、太师椅和蛤蟆凳、马桶和火桶、四时交替和阴阳晨昏,都被作者井然有序地组织在乡村生活研究的图景之中。阅读时,你不仅不感到琐碎杂乱,反而感叹其缜密和深邃。

    经验不仅仅是感性的纯直觉的,多年的批评家生涯使得张柠练就了严格、苛刻的理性批判目光。《土地的黄昏》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从最普通的器物和最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对乡土文化进行了独特的归类和梳理,内容涵盖了乡风民俗、伦理秩序、微观权力、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以此来重新审视乡村生活经验,并着重于各类经验的发生学问题,赋予了该书深刻的学术内涵。

    经验可以是凝固的,也可以是流动的,对后者的把握要艰难得多。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逝水年华》,就是因在时间的流逝中把握生活而享誉全球的。正是在动态的观照下,读者从《土地的黄昏》中看到了一幅乡村生活逐渐瓦解的图景:五十年前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最近十来年是全球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冲刷……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历史的脚步如此决绝无情,一切乡村生活挽歌式的哀叹和抒情都显得苍白无力。然而乡村生活的这一幕悲剧应该还有别的读解方式。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又是狭窄的,就自然空间而言,它无比宽广,容纳9亿农民绰绰有余。但乡村的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是狭小的,对传统的维护和对异端的排斥,再加上某些制度的原因,环境污染和生存困境,使得今天的年轻人纷纷远走他乡,到城市里打工觅食。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上,作者于平静的叙述和细密的解析中,对我国的农业文明作了扬弃和批判,并且,由于其独特的分类,还给日后的研究者留出了新的切入空间。

    《土地的黄昏》15章洋洋22万字,其实是一部很浓缩的作品,似乎每一章都可以扩充成独立的著作。其中“乡村时间”、“乡村空间”、“乡村器物”、“农民和食物”、“乡村的玩具和游戏”、“乡村生活中的儿童经验”、“农民的姿态、表情和声音”、“乡村的劳动分化和职业歧视”等等篇章尤其出色。其中还有一些附录(如“记一位民间歌手”),采用了文学虚构的写法,拓宽了读者理解的视野。

    在此书即将出版的时候,作者曾经告诉我,他心仪的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和法国勒华拉杜里的《蒙太尤》那样一些经典学术著作,并迷恋于他们那种质朴、简洁、流畅的学术语言。《土地的黄昏》在这一点上也做了有效的探索,其严谨的逻辑构架,是通过流畅而感性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还是回到前文提及的分类学意义,我想说的是,有了《土地的黄昏》这样一本关于乡村经验的理性分析和全景图像式的著作,从此“乡村生活研究”

    这类经验分类描述,将成为著述或学科的一个新类别!

    由于研究上的跨学科性质,使得我们很难对《土地的黄昏》进行学科分类。

    作者本人十分重视他对乡村器物系统、经验体系、实践方式分析的方法论和分类学意义,并给了它一个“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的副标题。但是,我说不好这究竟是一部政治学、社会学或民俗学的著作,还是文化研究类著作,或者是福柯式的知识考古学类的佳构。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精湛有力的理论著作。它不是虚构的文学叙事,而是对乡村经验的理性分析和重新叙述,对乡村符号系统的重新编码。

    而打动读者的,正是这种重新叙述背后深刻的真实性。(特约书评人蒋原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我也想发这本书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