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五小组(卢爱华)

【集家咀】

集家咀泛指汉口沿河大道与民族路相交的一带。
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封于钟祥的兴献王朱佑杭的世子朱厚璁按"兄终弟及"旧例到北京去继承皇位,曾经路过汉水入江处的两岸渡口,后人即称这两个渡口为"接驾咀"。为加区别,汉阳岸称为南岸接驾咀,简称南岸咀。汉口岸的接驾咀后来讹传为集家咀。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建为码头,为汉口"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一。

TOP

【保华街】

公元1861年,一个叫巴夏里的英国人在汉口圈地:自江边花楼街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
1898年,英国人把租界向北扩展,直抵今中山大道,还在租界与华界之间筑起一道围墙。
1923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会同汉口商人集资收购今黄石路、保成路一带地皮,意欲与租界势力抗衡。后几经周折,于1930年将围墙拆除。为纪念这段历史,将沿墙边这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

TOP

【长堤街】

长堤街,长4000米,在“街龄”相若的街道里,没有比它更长的。它早先是一道长堤,公元1635年(明崇祯8年),汉口通判袁火昌主持修筑,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长江边,是为后湖堤,或称长堤———为纪念袁通判,也叫袁公堤。有了袁公堤,才有了堤内汉正街的成长、发展和繁荣。最后才是街: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口筑城堡,就在袁公堤外筑城开壕,一为防“寇”,二为防洪。汉口有了城堡之后,袁公堤即失去防洪作用,就有居民在堤两边建屋起楼,逐渐形成以堤身为轴线的几乎与汉正街平行的街市。
长堤街,用了近2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堤到街的嬗变。

TOP

【江汉路】

1861年英国开辟租界,当时临近英租界的现武汉关至花楼街口仅有一条土路,称太平路,自此以北至铁路还是一片荒地。
随着租界的开辟和建设,当时在法国立兴洋行当买办而名噪一时的地皮大王刘歆生成立了填土公司,专门从现解放大道以北地带取土,回填现江汉路一带,以垫高地基建房谋利。后来,刘在英租界西北边缘回填的一片洼地被纳入英租界,使英租界扩展到了西至现中山大道,南至现江汉路。为褒奖刘歆生,英租界当局呈准英女王将花楼街口至循礼门的新马路命名歆生路。1927年中国人民经过斗争收回英租界后,歆生路与太平路合并,改称江汉路。

TOP

【汉口】

(最后扯扯汉口啊)
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以上只是部分  最终修改后会汇总

TOP

我去图书馆找过,能找到的相关的实体书只有《武汉老地名》《武汉老街巷》,已经借回来了,你们需要看的可以问我拿。还有一本比较有意思的是《拾穗集——民间团队的七年行走》写的是襄阳的各种民间文化,分为走读城市、田野笔记、三国觅踪、民艺档案、汉水流年、荆汉小镇、人物春秋、草根印迹几个部分,其中走读城市和田野笔记这两部分应该会给我们的调查一些启示。还有没有电子版也没有实体书的有《武汉地方志》《武汉地名丛谈》《武汉年鉴》,可能需要我们在稍后开展实地调查的时候抽两三个人去武汉地方志办公室查找资料。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还有一个《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超出了可上传大小,你们在知网上搜一下就看到了。

TOP

地名中有许多古老的传说,这些带有故事性的地名都是时间较久远的,其中的地名故事与传说一代一代传下来了,更有的是我们后代已经不知道在自己所站的地方背后有多么丰富与传奇性的故事,它是老百姓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的体现,也多多少少从侧面反映了历代普通百姓的文化心态。与地名有关的传说,常常涉及到封建帝王、将军、神仙、佛祖佛法,关系到官欺百姓、孝子孝妇,涵盖了买卖、砍柴、逛街等生活琐事。许多地方所流传的关于本地地名得名之由的神话、传说、故事,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于自己的故土的浓郁的乡情。

TOP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它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在地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我们知道,在了解各个地方的地名由来时,去考察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经济、语言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地名的文化内涵是地名所包含的深层的东西,地名所反映的是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通过地名我们依稀可以探析早期人们的心理世界,领略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过往,领略当地古老的历史风俗以及当地的美丽传说。武汉经历了几千年的悠久岁月,沉积了厚重精深的文化,研究武汉地名的文化内涵,可以在诸如历史文化、宗族文化、民族历史、道德观念、图腾崇拜等许多方面体会其文化价值。

TOP

去过几个地方,晴川阁我觉得很有必要去看一看,里面陈列着许多有关晴川阁的历史沿革,当然也涵盖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TOP

汉阳造是今年上半年去的,当时在网上看到它是个挺文艺的地方,所以就想去看看,去到那里,的确很文艺,各种涂鸦,比较现代吧。

TOP

古琴台离汉阳造很近啊!

TOP

你这说的跟没说一样= =+
引用:
原帖由 李敏 于 2014-11-13 21:27 发表
古琴台离汉阳造很近啊!

TOP

回复 29# 的帖子

哈哈哈哈,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讨论出选题哈,武汉地名传说对武汉当下的某方面的影响,或者是武汉性格,或者是武汉特色文化,或者是旅游资源,或者是城市结构等等。明天晚上之前确定大致的方向吧。
关于武汉人的性格。
武汉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敢作敢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武汉人虽然脾气火爆,但是却并不是那种莽撞粗鲁的人。武汉人天生胆大 敢为人先,从不拘泥于常规。武汉人心中有着他们自己的是非标准,一旦认定是对的事情,他们就会坚持着干下去,直到成功。
武汉人还有一种能文能武、谦恭有礼的性格 武汉人不仅热爱武功,也喜爱文学,并且也不拘小节。在夏天的晚上,经常可看见武汉男人们搭拉着个拖鞋,光着膀子,穿着个短裤头,在路灯底下斗两把地主,下一盘象棋,对他们来说是很惬意的事。他们喜欢率性而为,不嗜做作。
从江城名称的由来,武汉人的文学热便可见一斑。舞文弄墨、吟诗作赋对于武汉人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其实,武汉人不但火气大,而且“礼性”也大。武汉人说话,一般都会尊称对方为“您家”(吵架时例外),相当于北京人的“您”,一句话说完,也总要带一个“您家”,作为结尾的语气并表示尊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