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四小组袁昌敏

久传不衰的原因:贱三爷这个人物的完整形象,是由众多的短小故事群来构成的。一方面人们喜欢这个人物,另一方面这些故事短小易记。这是民间口头文学之所以久传不衰的原因之一,人们在口头传说中,不断丰富,补充,象滚雪球一样,使其形象更加鲜明,高大,丰满。

TOP

引用:
原帖由 卞仕傲 于 2014-12-4 22:09 发表
唐武德四年开始,在汉阳筹划修建汉阳城,其城的选址为东临长江,北倚凤凰山。古汉水由城西再向东,半边围着汉阳城旁流过后再与长江交会。昔时还没有鹦鹉洲,汉阳鹦鹉洲的定名则是清朝的故事。 昔时的凤凰山(古为凤栖 ...
机智,喜剧性的人物故事出现,最早可上溯到秦汉以前,司马迁《史记》中《滑稽列传》便是例子。但机智,喜剧性人物故事的大量出现则是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时代: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百姓,生灵涂炭,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人们理想中的“真龙天子”不能出现,就将反抗的希望寄托在一些理想人物的身上。这些人出身微贱,地位低下,但他们不畏强暴,智勇双全,为老百姓鸣不平,抨击邪恶,针砭时政。贱三爷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他的一言一行,都显示出劳动者并不因为贫困而心甘情愿受剥削压迫,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反抗斗争。
                                     ——浅谈汉阳“贱三爷”的“贱”&陈佩璋

TOP

从先秦至明清,在中国广大区域和众多民族口头叙事文学园地活动着的机智人物,主要有三大类型:
一是宫廷人物型。他们生活在帝王周围,常用自己的机巧和帝王周旋,保全自己,抑强扶弱。如晏子以及清代乾隆皇帝身边的刘罗锅(刘墉)等。
二是乡村人物型。他们或是长工、佃户,或是巧女,或是乡村知识分子,但故事都是以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主人公以机智手段战胜乡村豪强势力,维护农民尊严与生存权利。湖北的杜老么、徐苟三、张十份、陈细怪等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它是我国流行最为普遍的一类故事.
三是城镇人物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武汉的贱三爷的故事了。

TOP

回复 33# 的帖子

在宫廷人物类型中,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刘罗锅这个人物,因为小时候就有一部电视剧叫《宰相刘罗锅》;大家对晏子也比较熟悉,因为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晏子使楚》。相比较而言,乡村人物和城镇人物我们不熟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和影视艺术对民间故事传承的影响作用

TOP

贱三爷和其他机智人物故事
贱三爷
“莫说江湖多风波,莫说人生多坎坷,皇帝的脑壳我敢摸,娘娘的金莲我敢削,达官贵人的后背由我说,阎王爷见了我打哆嗦,汉阳来的贱三爷就是我,贱三爷贱得真快活!”
杜老幺的故事——“半文钱”
   “半文钱”的故事情节是:乾隆年 间,枝江县的县老爷闻长乐杜老幺的名气,找上门来,要和杜 老幺赌点狠气,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场官司,赌着杜老幺把他的乌纱帽打掉,否则就要任他发落。这个县老爷是个服硬不服 软的家伙,见杜老幺不爱走,越是要抖这个狠。杜老幺被纠缠不休,就说:“打官司要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么敢上路?县官听说只要半文钱,就把通宝剁了一半给杜老幺。两人直往荆州府,杜老幺当即告了这个县官一状,一下果然摘掉 了县“老爷”的乌纱帽。杜老幺的状词是这样写的:“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剁两半,不斩也得先撤官。

TOP

江二伢的故事——父寿之日戏财主
有一年,江二伢的父亲做寿,左邻右舍的乡亲都来祝寿。二伢帮工的那个财主是个非常吝啬的老鬼,他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暗自算计,我何不趁机到二伢家美食一顿呢,于是就拿出一文铜钱,用一小块红纸包着,带在身上,也假腥腥地前去祝寿。光用纸包着一文铜钱不算,他还在纸上写道:“一文铜钱贺寿,嫌少莫收,收则爱财。”财主到了二伢的家中将纸包递给二伢的父亲。二伢的父亲连声道谢地接过纸包。当打开纸包看时发现内面有一张纸条,展开看了上面的字倒觉得有些辣手。心想,我收吧,他言我爱财,不收又会说我嫌少,这哪里是来贺喜贺寿,分明是来刁难于我呀!二伢的父亲正有些焦虑不安,这时二伢回来了,见父亲满面的愁容,就问父亲。他父亲把全部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二伢听后二话未说从心里就知道了财主的鬼心思,于是就从父亲手里要过纸包,笑了笑,在纸上续上一句,曰:“一间茅屋待客,厌穷别来,来则好吃。”乡亲们听了都言“绝妙!”那吝啬鬼财主一下子给气傻了,乘人没注意,恢溜溜地走了。

TOP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访谈过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我们看出了“贱三爷”故事的传承危机,也是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

TOP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TOP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TOP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文学的保护,还需不需要更进一步的工作,来传承下去。

TOP

5.关于“贱三爷”的剧本和动画片都筹划过,但都没有和大众见面,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对民间文学的传承有什么影响,筹划而没有推出又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应该怎么利用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推广?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0 发表
问题及思考:1.这是汉阳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我们特意离开武昌这个人流超多的地方去调查汉阳本土人士,但大家仍然对这个故事不清楚,连故事产生传播的地方人都不知道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肯定会渐渐的淡忘在人 ...
1、民间故事传承的危机一直以来普遍长期存在。城市的传承危机比农村的严重,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危机比老年群体严重,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下的传承危机比以前严重。比如我在之前就很少知道洛阳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学习民间文学,才对本地民间故事加深了解。那么申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挽救处于危机中的体现集体智慧的民间文学艺术。除了申遗,民间应该提升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本地区特色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需要有关文化宣传部门的帮助,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1 发表
2.这个故事在沈远义老师申遗中是个机智正面的人物,但在人们心中,这是一个骂人的土话,在传承中遇到的传承变味乃至变异为我们的民间文学的传承提出了新问题。
2、民间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对“贱三爷”的评价是各不相同的,有正面和负面之分。就像现在微博热点新闻中不管是好事坏事,都有褒贬的声音。因此,贱三爷的故事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判断,有人认为是机智人物,有人认为只是耍小聪明。
“贱三爷”传承的变异也可能是有些人望文生义,对该人物了解不够,只是了解了某些方面,或者仅仅根据名字就断定这不是一个正面人物,这样拿来使用,必定会产生变异。
沈远义老师在收集整理贱三爷的资料时,是否有资料收集不完全或主观感情影响都可能产生民间与作为申遗项目时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不同。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3.沈老师申遗就是为了给“贱三爷”正名,但现在“贱三爷”的名声在百姓心中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申遗的目的到底应该怎样贯彻实行也是一个问题。
3、我想到了一方面,就是宣传力度不够。就像最近一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来那二十四个字并不是很好记忆,但是宣传的多了,大家都记住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要加强宣传推广,申遗只是保护的开端,以后的路还很长。宣传不到位,申遗就只是一个表面的工程,没有人民群众参与了解,这些申请上的项目虽然短期得到了保护,但是经过若干年,最终还是会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马文净 于 2014-12-10 18:42 发表
4.申遗中“贱三爷”的故事是想传达一种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人们能够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所收获,但现在民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人民,这样的申遗项目的最后的价值在哪里,是不是只要申遗就完成了对民间 ...
4、申遗的目的和价值在于:
一、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高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三、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五、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申遗完成还远远做不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人民群众参与了解,这些申请上的项目虽然短期得到了保护,但是经过若干年,最终还是会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进一步的工作就是需要加深群众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增强对非遗项目中体现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有这样非遗项目才能长久得到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