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10课堂第8组辜学超组讨论帖

荆州磨刀雨的传说

荆州有五月十三磨刀雨的说法。磨刀雨本是荆州每年的一场正常的气象活动,当地的人们或出于对关公的敬仰或出于对那种忠义精神的推崇和认同,将这样气象变化和关公的事迹联系到了一块儿,这就有了荆州民间广泛流传的关公借来磨刀雨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当初刘备进驻西川后,在成都坐了皇帝,仍然赖着荆州,不肯旧还,并把镇守荆州的大权交给了关羽。孙权多次催促他索还荆州,都没有取得结果。他只好派人到荆州送信,邀请关羽前往陆口赴会,当面提出索还荆州事宜。他打算用软办法不行就来硬的。不料这年荆州遭遇百日大旱,田里禾苗枯蔫,老百姓正忙着抗旱,听说又要打仗,弄得人心惶惶,无意耕作。关羽接到鲁肃的来信,感到进退两难。若是去了,明明要上鲁肃的圈套;倘若不去,东吴必定兴师动众前来问罪,打起仗来老百姓又要受战祸之苦。他经过仔细掂量,决定单刀赴会。关平在一旁劝道:“爹爹!赴会不妥,听说鲁肃在陆口埋伏重兵,你单刀赴会,不是往老虎口里钻吗?”关羽就说:“你小孩家懂得什么,我是蜀国镇守荆州的大将,倘若不敢赴会,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吗?”说着,关羽交待周仓备马扛刀,可是周仓好象没有听见一样,还是一动不动的站着。
关羽问道:“快去备马扛刀,听见了没有?”周仓答道:“将军久未打仗,大刀已经生锈了,不能使用呀!”关羽不耐烦地说:“那快快磨刀去呀!”结果周仓回答:“近遭百日大旱,天河无水,怎能磨刀?”原来关羽使用的大刀,名叫“青龙偃月刀”。它是青龙变化的宝刀,每次磨刀时,必须天降大雨,青龙喝够了天河水,才能显出威力,锋利无比。然而,关羽陆口赴会,不带大刀怎么能行?他着急地说:“难道不能找龙王爷借点水吗?”周仓说:“天河水龙王爷咋能借给凡人呢?”关羽气得脸更红了,他对天大吼一声:“你不借我磨刀雨,我不准你龙晒衣!”谁知关羽这一声大吼,惊动了东海龙王。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晒衣的日子。东海龙王听说关羽单刀赴会,是为了荆州百姓免遭战祸,只好借他一场磨刀雨。据说,龙王爷答应关羽借雨后,一直忘了收回成命,所以每年在这个时候都要照例下一场磨刀雨。这场雨如果下在五月十三前后,那末,六月初六一定是个好天气,是老龙王晒衣的日子。这已成为老百姓观察天气,安排农事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样的传说将关公和天气气象联系到了一块儿,实际上将关羽神化,体现了荆州民间对关公的崇拜。

TOP

关公与道家

在明代万历年间,关羽得到了道教的最高封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到了清代,“凡通衢大道以至穷乡僻壤,无地无之”,建关王庙之风,有增无减,关公成为各行各业的保护神。也许是觉得这样对关公还不够重视,人们于是又另让关公再司“财神”一职。于是在清朝,关公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关公的角色之所以在清朝发生了改变,与康熙、乾隆时期民间的商业活动十分繁荣有着很大关系。当时,各行各业都借“三国”之事奉关公为其行业神。如相传关羽年轻时曾卖过豆腐,豆腐业也就借此供奉关羽为豆腐业的神了;烛业则因关公秉烛达旦,恪守叔嫂之礼,而奉其为神;更有趣的是理发业、屠宰业、刀剪铺业,因为他们的工具都是刀,而关羽的兵器就是青龙大刀,也把关公奉为了神……  
关羽后来的形象更为深化,与种种传说不无关联。杨庆茹在《问吧》一书中写到:“几种传说深化了关羽的财神的形象,一说关公生前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经发明计簿法,设计日清簿,清楚明白;另一说关公死后真神常回到人间助战,商人在生意受挫后若能得到关公相助,就会东山再起。可见,商人选择关公当财神,看重的是他的忠义形象和惩恶扬善、祐民护民的万能神格,他们非常希望关公能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公成为财神与山西商人有关。山西商人把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他们遍布全国的会馆里建筑关庙。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也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他们就经常仿照‘桃园结义’结成异姓兄弟联盟,这也使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广为流传。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其实,中国的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古代民间信奉的财神分为文武两类。关羽只是财神中的“武财神”,代表“诚信”。除了关羽,中国古代还另一些财神。南宋时期民间出现的“财神纸马”,应是财神的原初形式。文财神由古代的文官演化而来,如比干、范蠡;武财神当然由武官演化而来,如赵公明、关公。即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范蠡代表“智慧”,而比干、赵公明代表“公正”。

TOP

儒、释、道三教都尊关羽为神,在儒家中称为关圣帝君,另有文衡帝君之尊称,佛教以其忠义足可护法,并传说他曾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因此,关帝阁开光关公尊他为护法伽蓝神、盖天古佛;於道家中,由于历代封号不同,有协天大帝、翔汉天神、武圣帝君、关帝爷、武安尊王、恩主公、三界伏魔大帝、山西夫子、帝君爷、关壮缪、文衡圣帝、崇富兵君等,民间则俗称恩主公。

TOP

佛教是产生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对社会与人生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辨方式。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当时被看作是方术的一种。东汉时期道徒们附会出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这是道教有意对佛教进行贬低。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教徒的逐渐增多,而且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上层社会,佛教不甘心道教对自己的贬低,与道教展开了从源流到教义的大论战,甚至几占上风。然而,佛教毕竟是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扎根发展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妥协,将佛教中国化。南朝天台宗三祖慧思试图将佛教与道教的观点打通,使成佛与成仙合二为一。慧思的弟子、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法师,俗姓陈,其父在南梁封益阳侯。智的出身使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同时又精通佛法,有条件为佛教的中国化找到合适的着脚点。佛教传入中国时,已经在印度流行了几百年,形成许多宗派。传入中国并不是按宗派源流次第进行,而是大小乘同时拥入。虽然皆自称本经为释迦牟尼亲口所说,但又相互矛盾,智提出五时八教的判教,既融合了各宗派的教义之争,又将自奉的《法华经》定为佛教最后所说的经,抬高了本宗派的地位。这是智对本派、也是对佛教的一大贡献。南陈光大年间,智游历荆湘间,在当阳玉泉山遥见山色如兰,上有紫云如盖,以为圣地。入山寻之,夜见怪物千状,有大神人美髯者与其谈话,自称汉将军关云长,“感师道行愿,舍此山作师道场,永护佛法”。智即对关羽授五戒,使他永护佛法。这个故事是智编造出来的,目的在于利用民间关于关公显灵的迷信思想,将关公列入佛教的护法神,促使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就是后世把关公列入伽蓝爷的根据。这就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了。

TOP

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篡弑僭越频繁发生的时期。孔夫子通过删订《春秋》,对那些“乱臣贼子”进行了口诛笔伐。积极鼓吹下对上要“忠”。关羽生活在东汉后期,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正像诸葛亮《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所表现出的那种忠孝思想,可以称之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思想。关羽虽然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一生最多看的书是《春秋经》,做事处世完全实践了儒家学说。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权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篾匠出身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企图效法光武帝王将中兴汉室。关羽与刘备结为义兄弟,视他为汉室旧臣。汉室衰微,孙权占据江东,划地称王。依照儒教经典实属僭越行为,是不尽臣节的表现。关羽十分轻视这样的人物。当孙权派人与关羽约为儿女婚姻时,他断然拒绝了孙氏。这种行为表现,实际在实践儒家的思想。孔子、孟子着书立说,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属于言教。关羽虽然不着书立传,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儒家的思想,这属于身教。

TOP

关公的道教传说

据《广见录》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河东解州盐池水减盐少,课税难完。朝延派人考察,考察者回来汇报说,在解池遇到城隍神。城隍请考察者转告朝延,盐池减产是蚩尤作崇。宋真宗派吕夷简到解池去祭祀。祭毕当天夜里,吕夷简梦见一位神人,身着戎衣,怒言天帝命己主管盐池,宋朝皇帝在这里立了轩辕是我的仇人,我为此而绝了池水。如不拆毁轩辕祠,今后将祸患无穷。吕夷简将梦见的故事上奏了朝廷。大臣王若钦说,蚩尤属于邪神,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定能为皇上治服蚩尤。把张断先请来后,他对皇上说:“此事无可忧虑。自古忠烈之士殁而为神,蜀将军关某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蚩尤,必有阴助。”于是张天师焚化符录,祷而召神,一会儿,有美髯者披甲仗剑自空而下朝拜于殿庭,张天师遂向关羽宇谕圣旨:“蚩尤为妖如此,今天子欲命将军为民除害,如何?”关羽回答说:“臣敢不奉诏?容臣会岳渎阴兵至,彼并力为陛下清荡之”。忽然美髯人不见了,皇上与张天师隶然起敬。有一天,盐池之上黑云密布,大风暴至,雷电晦冥,可听得空中金戈铁马声。之后云收雾敛,天朗气清。池水如故,周匝百里。守臣王忠把上述情况向皇上汇报,皇上立刻派人到盐池致祭,且命有司修葺祠宇,岁时奉祭。宋真宗好道教,宋徽宗更迷道教。这个故事是道徒们编造出来糊弄皇上的。事实上,解州盐池自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就干涸减产了解。经圣五年(公元1098年)又被大水浸坏。直至崇宁四年修复后,才创开四千四百余畦。宋徽宗牵强附会,把自然变化与神怪显灵联系在一起,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关帝庙主殿从此称崇宁殿。这完全是宋徽宗与张天师导演的一场神话剧。
明代嘉靖、万历二位皇帝信奉道教,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有一次倭寇进行余姚城,城池危在旦夕,有人到灵绪山关庙祈祷,果然打退倭寇的进攻。事后乡贤管氏、钱氏、叶氏倡议扩修关庙。这些故事穿凿附会,越传越广。在民间,关帝不但被奉为武神、财神,而且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魔、驱邪恶、诛叛逆、招财宝等无边法力。宗教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关帝在法力正是广大民众所渴望的,因而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顶礼膜拜

TOP

关公与三教

宋元明清以来,由于三大宗教的共同宣传,关帝信仰已超过了一切过教、一切神灵。“香火永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宋明理学的发展,使儒、佛、道在思想上能够相互兼容,在教规上相互借鉴,不再排斥对方。逢宋代起,各地关帝庙虽多由道士住持,佛教僧徒也往往同住庙内,儒教徒也由国家派遣,前往关帝庙致祭。因此,在关帝庙内体现了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

TOP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是一种汉族民间信仰。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TOP

这里探讨关公传说流传的一大重要原因——帝王尊崇

关羽何时进入后世官方视野,并且累代崇封,逐渐攀升至护国佑民神祇的?其实经历过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最早敕封关羽,不过是武成王配祀之一。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敕封孔子为文宣王,姜尚(姜子牙)为武成王。安史之乱以后,为了激励武将士气,唐德宗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于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为武成王庙增祀64员名将,其中刘蜀关羽、张飞都被列入其中。但不久以后(公元786年)就有丞相建议,姜尚祠庙只留张良陪祀,撤出其他将领。
宋朝开国时重订祀典,赵匡胤提出「取功业始终无瑕者」的完美标准,将关羽、张飞等22将黜出庙堂。但在范仲淹庆历新政(1043年)为了振奋军心士气,就恢复了原来的配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王庙」,已较其他诸将侯伯之爵优渥。随着金兵南下,关羽作为鼓励将士英勇奋战的榜样力量受到重视,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此为宋代对于历代功臣烈士之最高封爵,亦为现存以关羽为祈雨神祇的最初记载。
金、元承袭了义勇武安王的封号,迳直称为「关大王」。天历元年(1329年)「加封汉关羽为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祀其庙。」
明初朱元璋命关羽祠庙重新恢复「寿亭侯祠」。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庙于南京鸡鸣山,列入祀典。嘉靖年间恢复「义勇武安王」爵号。
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治漕河,封高家堰关庙主神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此为封关羽帝号之始。从此大运河沿途竞相建立关庙,以祈保人流物转之平安。此为后世关羽司职财神重要缘由之一。二十二年(1595年)敕解州关庙神主称帝,四十二年(1614年)敕封天下关庙之神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羽成为无上尊神。
清兵入关以前,manz**朝廷已经开始崇敬关公。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1615年),即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内城南门修建关帝庙,是后金国初七大庙之一。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以沈阳为京城,即敕建关庙,赐额「义高千古」。
雍正三年(1725年)颁诏比隆孔子仪典,「追封关帝三代俱为公爵,牌位止书追封爵号,不著名氏。于京师白马关帝庙后殿供奉,遣官告祭。其山西解州、河南洛阳县冢庙,并各省府州县择庙宇之大者,置主供奉后殿,春秋二次致祭。」此为关羽列入符合儒家规范之国家祭祀主神,护国佑民的开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咸丰四年(1854年)颁诏更定关庙祭礼,与祭孔规格全然相同。
又清代自顺治开始,历代皇帝对于关公屡有崇封,光绪时达到22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佑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为历朝人臣之最。
此外,清廷坤宁宫还特别保留有manz**原始信仰「堂子祭」,朝祀释伽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等。每年正月初二回神,每月初一,四月初八佛诞日,三、九月马祭、四季献神及萨满特有的杀猪供祭卜吉,求佛柳祭等场合,均有对「三军之帅关圣帝君」的祷告奉献,非常虔敬。这个风习在有清一代宫廷里贯穿始终。满人民间家祭所供三神位,亦有关公,可知崇祀之深

TOP

回复 59# 的帖子

整体性开发是要把三个文化圈打通吗

TOP

回复 66# 的帖子

原来关公文化在北方也是很流行的。,官方力量和民间力量在演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呈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模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TOP

关公神格对普通信众的效应

1. 心理慰藉功能。“宗教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借助超人间的力量,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
藉和安全感。”[2]关公信仰的心理慰藉功能主要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心理上的慰藉,以使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关公信仰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神信仰的典型代表,人们除了对其自身人格魅力的崇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对作为神灵符号的关公的祈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求。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关公这个神灵符号成了有求必应、无所不包的“万能神”。举凡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仰赖着关公神灵的庇佑。我们通过关帝故里的几个事例来具体加以说明。( 1) 祈雨求生。这是一项关系到民众共同利益的活动,在关帝故里解州自古以来颇为流行。因本地流传: 关帝是天上的草龙投胎转世在解州的; 另一种说法是关帝在天上是管司雨的神灵,因此人们遇到天旱的时候都到关帝庙去祈雨。访谈中许多人说到在关帝庙祈雨的成功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非常灵验。有时是一个村子,有时是几个村子联合起来进行求雨,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八个村子。过去每个村子里都有关帝庙,解放以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逐渐被拆毁了,现在这一带只有解州镇和常平村保留了关帝庙,规模大,保存完整。每年祈雨的时候,人们都到解州和常平的关帝庙去。民间祈雨活动,必抬关帝像或神牌巡行,祈雨成功,则会演戏酬神,人神共娱。
( 2) 驱除瘟疫。古时候民众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缺乏,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瘟疫,
村民便束手无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过去当地出现瘟疫,人们就抬关帝像巡游,以驱除瘟疫。现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则抬着巡游解州城。
( 3) 求财获利。据说,奉关帝为“财神”源于宋代,在这之前,商贾们供奉的财神是武财神赵公明和文财神比干。这类的传说众多,且不管传说的真实与否,但关帝的仁义、忠诚却成为商家提倡的道义标杆,成为人们行为诚信的样板。所以,继明清时代的商业会馆后,20 世纪90 年代后的商店、宾馆,无不供奉关帝的神像,来显示自家的道德标准与行
为诚信。调查中发现当地的人,尤其是经商做买卖的,都完全把关帝视为财神,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赶到庙里来烧香,日常则在自己家里。尤其是岁时节日、关老爷生日等重要日子,整个关帝庙人头攒动,香烟缭绕。运城地区的很多汽车里都摆放着关帝的精致小巧的立像,这样做就是祈求关老爷保佑招财和平安。

TOP

2. 伦理教化功能。关公信仰,是中国古代曾经盛极一时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经过历代官方与民间共同的崇奉与宣扬,关公已成为传统伦理道德的典范。关公信仰的伦理建构功能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神道设教”追求不谋而合。“儒家的一系列伦理规范在关公信仰的延续与传承中,潜移默化地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历代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一直到现在这些伦理教化的功能还在发挥着作用。关公传说以及关公文化精神、魅力主要靠的就是口耳相传和行为践行历代传承至今,这在两千多年的传承轨迹中本身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3. 行为约束功能。关公信仰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勇”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元素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植入信众的深层心理世界中。信众对于关公的信仰具有双重情感———敬仰和畏惧,敬仰关公的精神,同时畏惧自己的不良行为会受到关公的惩罚而自生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畏惧心理。如在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的活动中,关帝庙得以保存完整,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源于信众的畏惧心理。关公信仰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信众调整自己的行为规范与关公信仰群体规范趋同一致。所以说关公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对信众的行为具有约束的功能。
4. 地方认同功能。关公信仰分布广泛,而且各地的信仰形式也各不相同。这些关公信仰习俗细节差异是地方文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化,是对地方文化历史、传统、环境及其文化想象和创新的延伸和发展。那么,地方认同就是对这些关公信仰习俗地方性细节程式化和群体化的文化确认。

[ 本帖最后由 苏帅令 于 2014-12-7 12:53 编辑 ]

TOP

关公网

TOP

世界关公文化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