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29日——9月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与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共同主办,中国民俗学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湾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爱知大学、神奈川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福冈大学、日本女子大学、东北大学、京都大学、日本中村元东方研究所、日本文化厅、Haverford College等国内外近3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40多名嘉宾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大会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介绍本次会议的主旨,对“记忆之场”这一概念的民俗学意义及各会场主题的基本内涵进行阐述,并且介绍了华东师大民俗学所的发展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张文明教授代表学院向与会代表致辞,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一个热点话题,尤其是在东亚的儒家思想领域,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是割不断的。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松尾恒一研究员代表主办方之一发表致辞。首先介绍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情况。其展示理念和设想包括“三大基本主题”(生活史、环境史、国际交流)、“两种观点”(多样性和现代性),以及三个展示区域。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代表中国民俗学会发表致辞。中日之间,地缘相邻,文化相似。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学人周氏兄弟留学日本,归国后开创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后来的钟敬文、顾颉刚、刘魁立、陶立璠等对亚细亚地区的民俗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中青年学者中,周星、高丙中、小熊诚等竭诚推动东亚民俗学的发展。民俗学应反思学科立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作为记忆之场的东亚”正是为此作出努力。
日本现代民俗学会会长、神奈川大学小熊诚教授代表日本现代民俗学会会长岩本通弥先生问候大家,并作了题为《中日之“间”的琉球•冲绳文化——比较研究的可能性》的主题报告。小熊老师指出,日本民俗学正从对日本文化本真性的探寻过度为全球化日常性、多样性、复杂性的学问,而冲绳文化被认为是有特性的,受中国、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的主题发言为《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研究的文化科学》,报告开宗明义谈及中国当代的两件文化大事:民俗复兴及自发的中国文化景观巨变,民俗学(人)均参与其中。在这样的语境下,中国民俗学扮演了关键角色:见证民俗复兴、参与民俗复兴。高老师强调,中国民俗学应进行学术转型,民俗学理论转向为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的理论功能。接下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向平教授以《“香头”类型与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为题,先是提出中国信仰的三种类型:政治信仰、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进而论述“香头”的类型及其特征,最后总结出当前中国民间信仰发展的特征:非遗化、文化化、行政化、“三老化”。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三个议题分别展开研讨,分别是“世界遗产时代的民俗学”、“东亚的民俗、人、物、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与变容”、“异域空间的文化研究-‘外人’的生活与信仰”。本次会议还特别开设日本文部省科研项目《关于民俗学反论(Folklore Paradox)的扬弃》专题研讨会。

TOP

与会代表合影

与会代表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与会代表们

与会代表们
高丙中老师
布朗老师
户晓辉老师
王晓葵老师
王霄冰老师
周星老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与会代表们

与会代表们
李向平老师              田兆元老师
松尾和王霄冰老师          郑土有老师
徐赣丽老师               黄景春老师
张士闪老师                小熊诚老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与会代表们

与会代表们
王杰文老师        分会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闭幕式

研讨会闭幕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部分代表合影

部分代表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与会代表们

岳永逸老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清晰版大合影

清晰版大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