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直播贴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直播贴

主  办: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承  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协  办:《社会科学报》编辑部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蔚秀报告厅》摄制组
时  间:2014年7月19-20日
地  点: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东川路500号)

9:00-9:15    开幕式
主持人:苏长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致辞:吴瑞君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田兆元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
  
  
9:15-9:20   合影茶歇
  
  9:20-10:20  主题报告

主持人:程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1、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09:20—09:40
  题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都市民俗学的机遇和挑战
  2、蔡丰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09:40—10:00
  题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研究
  3、蒋明智(《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中山大学教授)10:00—10:20
  题目:问题意识与时代思潮:都市民俗学的展望
  10:20-10:35  点评讨论
评议人:田兆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10:35-10:40  茶歇
  
  10:40-11:40  主题报告
主持人:张迪(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4、刘秀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10:40—11:00
  
题目: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5、安俭(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11:00—11:20
  题目:新疆汉族民俗文化研究
  6、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11:20—11:40
  题目:佛教民俗化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例
  11:40-11:55   点评讨论
评议人: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2:00-13:30  会议午餐
  
  
13:30-17:00  研讨
  
  
17:00-19:00  晚宴(秋林阁三楼)
  
  
7月20日议程

  
  8:30—12:00   研讨
  
  12:00-13:30   会议午餐
  
  
13:30-15:00  学术沙龙
  
主持人: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15:10—15:30   闭 幕 式
主持人:刘慧(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论坛颁奖: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征文颁奖仪式15:10-15:20
  
闭幕致辞:田兆元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15:20-15:30
  
  
会议结束

  
7月19日研讨专场

  
  13:30-14:10   民俗变迁专场
主持人:  雷伟平(上外贤达学院助教、博士)
  1、高艳芳(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博士)
  题目:当代七夕情人节取向的动因研究
  2、王鑫(北京联合大学社会史硕士)
  题目:北京节日建构、重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苏长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水库移民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基于X县文化保育运动的思考
  4、刘资颖(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国内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源起及发展
  
14:10-14:30  点评讨论  评议人:蔡丰明(上海民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14:40—15:20  民俗资源专场
主持人: 柳倩月(湖北民族学院教授、博士)
  1、颜慧珍/王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硕士)
  题目:都市化背景下“肘阁戏”艺术的活态传承及思考
  2、王蕾(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硕士)
  题目:隐秘而伟大:台湾布袋戏的“霹雳化”探索
  3、张玥(云南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少数民族神话的政府保护和开发——以拉祜族《牡帕密帕》为例
  4、王婷婷(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
  题目:作为旅游资源的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5:20—15:40   点评讨论
评议人:蒋明智(《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中山大学教授)
  
  15:50—16:40  民间信仰专场 主持人:杨旭东(《中原文化研究》编辑、博士)
  1、刘慧(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神格化的人:台湾蒋公信仰探究
  2、雷伟平(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助教、博士)
  题目:城市化背景下三官文化传统的变迁——以上海民间三官俗信为例
  3、胡玉福(上海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城镇化——以山东省后道口村贴门钱习俗为例
  4、张迪(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题目:城市化与民俗变迁——以甘肃天水市区社火为例
  5、朱卿(云南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都市散居景颇族群体的文化认同——以昆明“目瑙纵歌”为例
  16:40—17:00   点评讨论
评议人: 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副教授)
  
7月20日研讨专场
  
  8:30-9:10  民俗传承专场
主持人:任志强(山东大学民俗学博士)
  1、滕传婉(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硕士)
  题目:诺苏哦首:彝族服饰文化活态传承的承载者
  2、刘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
  题目:清代滬、蘇、浙、皖、贛地區婚禮中的媒人
  3、胡萌萌(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产业本科)
  题目:金华斗牛传承人作用研究
  4、王群芳(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
  题目:中国汉族婚礼用语的辞格运用
  9:10—9:30   点评讨论
评议人:杨旭东(《中原文化研究》编辑、博士)
  
  9:40—10:20   民间文学专场
主持人: 高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博士)
  1、任志强(山东大学民俗学博士)
  题目:中国都市传说研究:理论与实践
  2、王天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
  题目:变体与延续:当代都市传说述评——从“幼女爬进洗衣机”说起
  3、钱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硕士)
  题目:“游戏”与文本的另类结合——浅析网络文本中隐藏的游戏结构
  4、王明月(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程序员不是“程序猿”——浅析程序员笑话与程序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10:20—10:40    点评讨论
评议人:柳倩月(湖北民族学院教授、博士)
  
  10:50—11:40   都市民俗专场
主持人:刘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
  1、程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题目: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2、史禹(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题目:都市民俗旅游研究——以荆州民俗旅游开发为例
  3、王泽媛(山西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都市公共空间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以太原迎泽公园晋剧演唱团为例
  4、喻雨田(西南民族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成都“粽子一条街”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5、许淼(长江大学专门史硕士)
  题目:《红楼梦》与清代都市民俗文化
  11:40—12:00  点评讨论
评议人:毕旭玲(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首先由第一届海上风民俗学论坛坛主程鹏发言,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到场,介绍第二届海上风论坛的坛主苏长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届民俗学论坛坛主苏长鸿发言,介绍今年的论坛基本情况,介绍与会嘉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熟悉的背景,首届,已成为第二届,继续前进!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西北新村一号)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xiangyang_ma@163.com
QQ:191979538

TOP

吴瑞君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为论坛致辞,介绍社会发展学院基本情况,代表学院老师同学对参与论坛的同学表示欢迎和感谢,将一如既往的对论坛进行支持,将论坛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论坛,最后祝论坛圆满成功。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田兆元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致辞,对来自祖国各地的老师同学表示欢迎,介绍与会嘉宾

陈勤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蔡丰明(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蒋明智(《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中山大学教授)
刘秀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安  俭(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

TOP

田兆元教授发言,介绍华东师大民俗学学术传承,介绍谢六逸先生的民俗研究传统,同时介绍吴泽霖等苗族研究,由印象之学到学术之学。
介绍上海地区的民俗学学科建设和分布情况,介绍学院的人口学的等优势学科与华东师大民俗学发展的壮大的历程。
希望将华东师大民俗学学科建设成一个国际交流基地,欢迎各位同学来华东师大交流、访学、深造。
希望民俗学为社会发展服务,期待同国内外高校高校对民俗学发展做出贡献,促进学术增进,增进友谊。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与会嘉宾和同学合影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陈勤建教授主题发言:新城镇化进程中都市民俗学的机遇与挑战

宫田登《都市民俗论的课题》:1’都市民俗学的基本概论2‘都市民俗的心意(现代社会民间信仰为主)

民俗不是乡下人和农民的土特产,城市居民也有民俗;民俗学也是现代学,未来学;民俗是人类永恒的伴侣(人俗);上海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民俗的影响。

民俗学的四大转变:
1、古文化残存物——活世态“生活相”
2、乡民学——人民学
3、古代学——现代学
4、独立学科——边缘交叉学科

都市民俗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资源:
1、古都民俗
2、乡村民俗的城市化:落地唱书——越剧
3、城乡交融民俗:五方杂处民俗融合。钢琴协奏曲
4、都市新民俗:传承三代以上(30年?20年?)

都市民俗学研究侧重应该是都市都市的民俗学,应该是符合城市特色的民俗,应该关注都市民俗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上海作为国际化的都市,民俗有其特点,包括原住民习俗,还有外来的包括移民和国外引入的。再如海洋民俗研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蔡丰明教授主题演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谱研究

图谱一词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主要包括了图(即图像和图形)与谱(即按一定关系而组成的某种系列)两个方面。
图谱最早实践是在目录学实践,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提出一系列有关图谱的理论思想,认为图与文字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图具有至约,简易的特点,其有关图谱的理论思想具有前沿性。

图谱从古代到现代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手绘图谱,到写实性图谱到信息化图谱过程。信息图谱最为典型的是现代西方知识图谱,此外还有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编制图谱事业上的运用,是90年代以后信息化图谱的又一重要应用,如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家谱地理信息系统等。

面对浩如烟海的非遗资源整理过程中,非遗的图谱研究突显出重要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将现有的搜集到的大量的非遗资源进行图谱化处理。目前的非遗图谱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范围相对狭小,2‘规则不统一3’信息不够多元4‘专门特殊不浓

作者从本质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上来提出关于中国宏观的非遗图谱研究的理论。
通过科学的手段,将非遗资源的各种要素,进行图谱可视化的展示。
现在图谱的特点:
直观明了、信息集聚、要素共联
非遗图谱编制的主要方式:
要素、信息、数据、图化、谱化(谱系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蒋明智教授发言:问题意识与时代思潮
1、研究生如何写论文的观点。
避免重复化、敢于创新、争辩、问题意识。针对有非议的问题,提出新问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推翻别人或者提出新说。以传说起源地的研究为例。各地故里之争。
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拼凑、重复、信息的堆积、没有问题意识、严谨、掌握学术训练方法。
选题应突破学科研究的范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知识面广、信息积累多、站在世界的高度选题。
时代思潮、对前人的超越、要与现实社会相接触。
2、都市民俗学的走向:
都市民俗学可以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转向,上海具有引领的地位。
社会的流动致使很多农村属于“半城镇化的”农村。
都市民俗学可以涉及到的方面:
商业民俗、政治民俗、物质民俗、信仰民俗、制度民俗、语言民俗、交际民俗、娱乐民俗、陋俗(黄、赌、毒)、农民工习俗
都市民俗与乡村民俗的关系、与舶来品民俗的关系。
都市民俗的修复(核心元素的选择)
都市民俗与公共文化建设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发言:
刘秀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题目: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的互动、传播民俗文化的热潮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可持续性的拓展,为民俗学精神的传播创造了广阔空间。历史博物馆、科技场馆、新媒体、网络空间、地球村。

1、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
2、民俗学的可持续发展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发言:
安 俭(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题目:新疆汉族民俗文化研究——以乌鲁木齐市汉族为例

一、引言
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较多、集中
原因:
1、少数极端分子认为汉族抢占了他们的资源
2、发展落后
3、敌对势力
4、部分少数民族厌世心理
5、境外势力的鼓动

二、乌鲁木齐汉族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次大批的移民: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移民,
3、新疆铁路建设中进疆人员,
4、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
5、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河南的打工者。
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到一起。

三、乌鲁木齐汉族的基本特征
语言上以现在的普通话为主,夹杂陕西当地的方言,还吸收了新疆当地的语法,民族语言的成分也夹杂在汉语的表达中。
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还吸收了维族的饮食习俗,牛羊肉较多,
礼俗上相对来说简化。
较多参加当地少数民族的节日,汉族的节日也互相参与。其中所用食品都是清真的。

四、结论
乌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多个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这种多元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乌鲁木齐宽容、包容的心理状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发言:
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
题目:佛教民俗化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例

何为佛教的民俗化?
佛教民俗经济活动与“因寺成镇”
寺庙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寺庙作为当代都市民俗存续与民俗活动的重要空间

总结与思考:
1、寺庙是当代仍然提供活生生的日常民俗活动的重要空间
2、当代都市佛教民俗的现代性问题:
内部科学合理化、意识形态的多重压力,但它又必须有依附性;
来自佛教精英与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态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9# 的帖子

都市民俗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资源:2乡村民俗的城市化:落地唱书——越剧
这篇论文主要讲述了哪些要点?可以让我学习学习吗?烦请帮忙回忆下,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