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分论题:民俗学与中国问题

论坛成为了学术驱动力——增强知识转化或者创新的力量,大家关键时刻怎能掉链子。不过还有一些问题要请教。
一、        理想的做法是从学术实践中归纳问题,突出重点, 抓住核心,体现时代精神。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测试?
1,民俗学如何促进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如伴随着国人对社会号召力、文化软实力以及精神价值的追寻。如何定位10年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与国家、政府、政党的文化建设战略和思想有如此深刻的联系。如何看待民俗利用过程中的负面现象:成为地方名片、经济附庸、消费文化的对象、政绩工程的抓手、地方利益的争夺对象。
    2,民俗学在中国的发展,其复杂性不可忽视:多民族(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复合性)、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学科视角的多重维度等;中国民俗学的背景不是单一民族国家文化,因此也缺乏高度统一的发展脉络等。
二、通约性和学术史惯例如何被尊重? 学科发展带有历史偶然性,非纯粹逻辑推演,是否应该更加关注学术共同体的实践。
1,有些概念并非民俗学专属。如: 国民、人民、公民、民族、国家、社会、群体(边缘、下层)、地方、社区……;这些概念可能不是民俗学者擅长的,大家是否认为民俗学的关键词是“传承”呢?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都在研究民间信仰,但是角度和方法不一样。
2,涉及具体概念的时候如何分别出层次?
俗(文化):文本、形态、体裁、类型、母题、遗留物、模式、程式、编创、表演、功能、语境、生活、实践……
      3,民俗学的理论模型——偏向哲学?文化哲学?文化论?文化研究?
“现代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范畴, 并非民俗学专门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