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智康1对1带孩子“游”民俗学国学

智康1对1带孩子“游”民俗学国学

2014/02/08 10:57:25 来源: 中青网

  又到一年春节时,却看年味愈淡薄。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价值之外,还具有培养家庭观念、增强对传统文化和家庭亲情认同的社会价值。

  然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很多家庭过春节的文化和习俗却变得越来越淡,孩子们更是缺少了对原汁原味中国年的切身感受。1月25日,为了激励和促进孩子成长,智康1对1特推出“有趣的国学之传统中国年”体验课,带领小朋友畅游民俗文化的同时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为了让课堂充满趣味,本次课堂设计以过年的时间轴为顺序,分成春联、年画、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拜年六站,让孩子们身历其境,以旅程的形式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过年。

  辞旧迎新好景象,家家新桃换旧符

  春联起源于周代桃符,后桃符演化成纸张,古人用之驱鬼辟邪。如今春联作为一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被广大民众喜爱,多表达对美好明天的祝福。智康1对1教师张帼杰详细讲解了春联的来历,从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想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共六个要素来讲解对春联的方法。为了检验现场的小同学是否已经掌握对仗技巧,张老师将三幅春联文字打乱,要求大家重新组合。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记住了对春联、贴春联的方法与意义。


  图片1

  同春联一起张贴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神”,其渊源可以上推至秦汉或更早的驱鬼、避邪之类的守护神门画。内容多为“表吉祥、志喜庆”一类,形式上红火活泼,色彩鲜艳明亮,题材上则包罗一切具有喜庆色彩的风俗生活,新闻轶事、传统戏曲小说、民间故事等,其创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地区特色显著。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和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张帼杰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了寓意多福、多寿、多子的“福寿三多”年画,寓意儒家、道家、佛家和谐共处的“一团和气”年画,以及“连年有余”“天欢地喜”等传统年画。

  除夕共聚年夜饭,亲人守岁惜年华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它反映了人们对家庭观念的认同,是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对离开家人的游子而言,无论多忙都要在除夕夜回家,同家人吃一顿热闹的年夜饭。年夜饭的食物含义丰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比如饺子意为“更岁交子”,馒头意为“蒸蒸日上”,鱼意味“年年有余,年糕寓意“年年高”,火锅寓意“红红火火”,鸡爪寓意“抓钱手”……

  说到团圆饭就不能不提守岁,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从吃年夜饭开始,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习俗既表达了对流水光阴的惜别与留恋,又有对来临新年的美好期许。智康1对1马娟娟老师带领孩子们分组“做年夜饭”,抢答菜名的寓意,大家一起听着钟声守岁。孩子们仿若身临其境,静静感受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儿孙喜得压岁钱,亲朋好友拜新年

  压岁钱古时称厌胜钱,又叫压祟钱,相传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他每年除夕夜晚出来,专摸熟睡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后就会发高烧生病。后来,八仙变成八枚铜钱吓退小妖,此后除夕夜孩子都会得压岁钱,用来压祟辟邪。压岁钱演变到现代,变成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智康1对1谭国菊老师给大家讲了压岁钱的来历与意义后,与现场的孩子一起探讨“压岁钱如何花”,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存起来上学用,有的说捐给需要帮助的小朋友,还有的说未来赡养爸爸妈妈,……,孩子们的想法既简单又真实,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家长和老师。

  而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以作揖和吉祥话为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谭国菊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展带有“马”字成语的“拜年话大比拼“,各组的小朋友们表现踊跃,有的以最传统的“作揖姿势“结束拜年,有的竟然写出了两句诗来拜年,甚至有孩子把第一个环节贴的春联内容运用到拜年话之中……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文化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孩子们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

   
  图片2

  民俗国学渊流长,怡情悦性增修养

  国学作为中国学问之根底,正以燎原之势回归国人视野,而中高考改革的趋势,更加速了国学热的蔓延。学习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开拓孩子的视野,提升对文史地等学科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孩子品格的培育以及情商培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