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讲座回顾】校级百场讲座“节日研究与国家战略”举行

【讲座回顾】校级百场讲座“节日研究与国家战略”举行


1212日下午,在中北校区出版社二楼会议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节日研究与国家战略”的精彩讲演。本次讲座也是李松教授被聘为我校民俗学专业兼职教授后的第一次学术报告。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王晓葵教授主持。  


         


李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基本历史,即人从其基本的文化立场出发,在经历了延安革命文艺、建国后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直至文革这一极端的文化运动后,上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组织三套民间文学集成和十套民间文艺集成的搜集整理工作。李教授作为“集成”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十分了解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地位极其历史命运,他表示即使在“后集成”时代又出现了轰轰烈烈的非遗热,甚至到了“后非遗”当下,作为民族精神生活和民族神圣性表达的传统文化仍然处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文化部、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推动只是把文化从最边缘往中心位置移动的一点点,因此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宣传工作的“四个讲清楚”的基础上,必须对传统节日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且要找到其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契合点。






李松教授从节日的公共性、神圣性、狂欢性等特征入手,以生动丰富的个案阐述了节日作为国家的公共时间制度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他甚至毫不讳言地批评了国家关于目前假日制度的安排,他以上海为例,讲述了大都市的“春节”特征,即在元旦之后、除夕之前,以各公司、行会、政府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团拜会、年终会以及各种客户答谢、同事朋友聚会为主的狂欢时间安排为表征,如果“节日志”项目能对此进行充分的社会学调查,将会很好的展现“春节”生活的当下性,且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下,城市的春节在除夕之前已经过完,所有城里人又会将春节挪到乡村,但是乡村的春节已经成了老人等待孩子归来、年轻人拼命赶路的节日叙事了,这是现代性语境中在民俗与传统规定下特殊的中国人的节日生活,也是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因此节日研究的意义便更加明显。






讲座结束后,我校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作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李松教授提出“节日是生活中的伟大”这一观点十分明确,因为节日作为各类民俗事项最集中的展现,是提升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制度,如何在节日中展现生活的华彩乐章是节日组织者和民俗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据悉,作为文化部直属机构的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近年来在李松主任的带领下,与各大科研院校合作,在全国各民族、地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志”的部署和编纂工作,而我校民俗学研究所承担的“龙华庙会”节日研究便是其中之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